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0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肖靖波没有的意忘形,因为他知道,玩弄一种即将被淘汰的潜艇根本算不了什么。

虽然自从第四次印巴战争以来,在所有人的印象中,共和国的潜艇最厉害,美国的潜艇总是差那么一点,但是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潜艇的海军,美国海军不但拥有辉煌的潜艇战史,还拥有雄厚的基础。甚至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不是电力革命带来的技术飞跃,别说在短短20年内,就算50年、乃至100年,共和国的潜艇技术也不可能超过美国,还有可能被美国甩得更远。

事实上,从东海战争之后,美国就在致力提高潜艇技术。

按照得到权威专家认同的说法,美国在与潜艇相关的主要技术上,与共和国的差距不是传闻的10年,也不是比较乐观的5年,而是3年左右,在某些传统技术领域,美国还拥有一定程度的优势。

“蝠鲼”号在2034年下水,也就是说,美国类似的潜艇快下水了。

如果美国在这几年内取得了突破,比如利用英国海军建造与使用“快速”级积累下来的经验,在至关重要的“磁流体椎进技术”上取得了突破,美国海军的新式潜艇,也就是性能与“蝠鲼”号类似的先进潜艇很有可能已经秘密下水了。

果真如此的话,“蝠鲼”号就不是南大西洋上唯一的先进潜艇。

肖靖波的担忧不是无中生有,“蝠鲼”号离港前,军情局就警告了肖靖波,而且在“蝠鲼”号的绝密文件中,也有类似的警告,即在南大西洋的行动中,除了高度重视“快速”级的威胁之外,更应该注意潜在的威胁。

不管怎么样,肖靖波不想有去无回。

4月21日,“蝠鲼”号静悄悄的绕过好望角,进入了波涛汹涌的南大西洋。

军情局的警告立即见效,“蝠鲼”号的官兵还没从进入南大西洋的兴奋中回过神来,被动声纳就发现了守在西面的一艘美国潜艇。

为了确认那是一艘美国潜艇,肖靖波调整航线,缩短了距离。

确实是一艘美国海军的“亚特兰大”级混合动力攻击潜艇,而且是最新的一艘,因为其独有的声纹特征并没出现在“蝠鲼”号的资料库中。

让声纳长记录下目标的特征噪音,肖靖波按照海军不成文的规矩,把那艘美国潜艇命名为“A22”号。“亚特兰大”的首字母是A,而在此之前,共和国海军已经搜集到了21艘该级潜艇的特征噪音,情报部门也证实有21艘服役。按照海军的规矩,如果在执行任务的时候发现了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目标,将由潜艇艇长取一个临时代号,等到情报部门提供更加详细的资料之后,再将临时代号改成正式番号或者名称。

与美国潜艇遭遇,让肖靖波变得更加小心谨慎。

“亚特兰大”级是美国自“弗吉尼亚”级之后,建造的最新一级攻击潜艇,而且是美国海军第一种混合动力潜艇,性能超过了“海豚”级,不会比“虎鲸”级差多少。虽然美国的潜艇级别并不多,没有像共和国那样,在20年内建造好几种潜艇,但是美国海军采用了同样有效的发展方法,即在一级潜艇内发展多个型号,即通过大范围改进最大限度的挖掘平台的潜力,把开发新平台所需的资金投入到更加重要的领域。别的不说,光是“弗吉尼亚”级就有5个型号,其中3个是批量生产型号,2个是试验型号。在发现A22之前,“亚特兰大”级已经有2个型号了,A22也许是第三个型号。

为了搞清这个问题,肖靖波在这艘美国潜艇身上花了2天时间。

搜集到足够多的信息之后,“蝠鲼”号才悄悄转向,继续向西前进。

虽然通过对比噪音数据,确定A22在低速下的噪音比A21“塔拉哈西”号低了8分贝左右,算得上是巨大的进步,但是噪音特征足以证明,A22用的还是传统推进系统,没有采用磁流体椎进装置,因此在性能上没有本质的提高。

这个发现让肖靖波略微有点失望,因为A22很有可能算不上“亚特兰大”级的第三个型号,最多只是采用了更先进静音技术的特别改进型号。

当然,这个发现的最大意义是,美国并没袖手旁观,正在暗中帮助英国。

远离美国潜艇后,肖靖波把这个发现报告给了潜艇司令部。不多久,潜艇司令部就发来消息,让他放心前进,美国并没宣布介入马岛冲突。

真能放心的话,肖靖波剩不需要报告情况了。

潜艇司令部的话应该反过来看,即美国已经采取秘密行动。

不管怎么说,“蝠鲼”号不可能转向返航,只能继续向西前进。

4月23日,肖靖波再次接到潜艇司令部的命令,让他务必在27日23点59分之前到达马岛西北海域,并且做好参战准备。

肖靖波头大了,因为这意味着,在接下来的数天内,“蝠鲼”号必须以超过24节的速度航行。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蝠鲼”号惹上了麻烦。

    卷十一 重新洗牌

第64章 稳重见长

技术进步是提高武器装备牲能的第一要素,但是技术进步不可能永无休止的提高武器装备的性能。当技术进步超过临界点后,对武器装备性能产生的影响将越来越小,最终变得微乎其微。

潜艇领域,技术进步早就过了“临界点”。

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全电力推进技术”的全面推广应用就是提高潜艇静音性能的临界点,从此开始,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小。换句话说,每降低1分贝的噪音,需要付出更高的代价。正是如此,早在2025年左右,就有人提出,如果不改变思维方式,仍然一味追求最佳静音效果,潜艇的静音技术将在15年内达到极值,再也难以提高。“磁流体推进技术”的出现,使这一预言提前实现。最初的时候,共和国与美国在“磁流体推进技术”上犹豫不决,不是两国没有足够的技术储备,而是该技术对潜艇的静音性能带来的进步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明显。要想继续提高潜艇的静音技术,必须在几个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就包括“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如果将以往的静音技术比喻成被动隐身技术的话,那么“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就是主动隐身技术。从主动隐身技术的发展来看,“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必将取代被动静音技术,成为潜艇隐身的关键技术。也正是在该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共和国才耗费巨资建造了“蝠鲼”号攻击潜艇,并且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测试“蝠鲼”号的实际性能。至于“蝠鲼”号的实际性能如何,恐怕就不容乐观了,不然海军不会一再削减该级潜艇的建造数量,甚至一度打算放弃建造工作。

虽然不是技术专家,也不是“蝠鲼”号的装配长(第一任艇长),但是在潜艇上干了几个月之后,肖靖波对“蝠鲼”号有了很深入的了解。

所谓的“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声波相干原理消除噪音的方法。

这一技术尔理论极为简单,即发射与噪音频率相同、强度一样,但是相位完全相反的声波,从而使两股声波完全抵消。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容易。

从书面理论到现实产品,共和国的科学家与工程师用了足足17年。也就说,早在2017年,共和国的科学家就开始进行相关研究。虽然无法得知美国在这一领域用了多少时间,但是肯定比共和国多得多,因为早在21世纪初,美国的科学家就提出了类似的原理,并且认为该技术在潜艇上大有前途。

由此可见,“蝠鲼”号的强大之处不仅仅是磁流体推进装置。

根据肖靖波掌握的情况,在启动“主动噪音控制系统”之后,“蝠鲸“号能够做到绝对静音,不会向外辐射任何噪音。

虽然这并不表示无法发现“蝠鲼”号,比如“蝠鲼”号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无法干扰主动攻击声纳发出的高能次声波,另外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工作的时候,会将声波的能量转化为内能,使潜艇周边的水温声高,从而暴露潜艇的行踪。在以往的测试中,共和国海军的反潜巡逻机就用热成相仪发现了海面下25米处的“蝠鲼”号,海军也因此规定,“蝠鲼”号的最小潜航深度为30米,并且将“蝠鲼“号的光电桅杆加长到了35米。

万幸的是,没有多少人知道“蝠鲼”号装备了主动噪音控制系统。

不难想像,如果CIA摸清了“蝠鲼”号的具体情况,美国的所有潜艇都会配备热成相设备,美国海军也会加强热感应探测技术的研制力度。从军情局掌握的情报看,美国并无类似举措,也就证明美国并不知道“蝠鲼”号的情况。

不幸的是,“蝠鲼”号的主动噪音干扰系统的可靠性非常差,无法持续工作。

在一般人看来,噪音控制技术比电磁干扰技术简单得多,更容易实现。最初肖靖波也这么认为,在“蝠鲼”号上干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发现应该反过来看。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噪音源,要想干扰所有噪音不但是不可能的事情,也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干扰所有噪音的结果就是使潜艇周围的海水汽化,让潜艇变成一个极为醒目的热源,即便不发出任何噪音,也会非常醒目。因此要让主动噪音控制技术变得实用,必须设法甄别噪音性质,只对需要控制的噪音进行干扰,不去管自然界的噪音。虽然这主要是软件上的问题,但是要想收集海洋中成千上万的自然噪音,确认其主要特性,再对其加以区分对待,光是编写计算机程序就需要几百名软件工程师忙上十几年。

可以说,“蝠鲼”号的最大问题就是软件漏洞太多。

从2034年下水海试开始,调整主动噪音控制系统的软件就一直在进行,光是打的漏洞补丁就有上千个。

肖靖波不是软件工程师,不需要了解软件技术,只需要知道该怎么做。

按照技术专家给出的指标,在已知海域,“蝠鲼“号的主动噪音控制系统每工作24小时就得花4个小时重新输入控制软件,在陌生海域,每12个小时点得从头做一遍,防止控制软件的漏洞使主动噪音控制系统停机。即便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