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万大军,比去年还多了一倍啊,究竟该如何应对?”杨介夫将情报放下,环视场中诸人。
“如今京营禁军尚未恢复,尚且不能出征迎敌。”袁汝夔此时脸黑得如同锅底一般,没想到他刚接过太尉的重任,却遇到了这般大事,早知还不如另求他职了。
“太尉大人,区区一句尚未恢复也太含糊了吧?”吏部尚书卢承庆出言反驳道,“去岁以来为征召禁军花费了上百万的银子,如今究竟招到了多少士卒,练出多少精锐,太尉大人总该让我们知晓才是,如若不然我等怎好知道如何应对唐括部?”
“我太尉府如何征兵却不劳卢大人牵挂!”以前袁汝夔对丘元德的这句话深恶痛绝,但当他坐上太尉宝座之后却立刻又将其捡起来塘塞别人了,原因无他,只因为此时他的屁股和往日已经大为不同而已。
“相国大人,以下官看,此前接连两场大败,如是再败我大魏的根基就要动摇了,此次必要派出得力人手,挫其锋锐方可!”参知政事胡松年率先表明了态度,他刚把族中几个青年才俊派往宣大,可不想他们出事。
“相国大人,如今我大****败不久,早已没了可用之兵;故而与唐括部议和,等禁军恢复后再北上讨贼方是正理。”兵部尚书王季和出来反驳道。
接着厅中群臣就是战是和展开了激烈的争吵,若是外人见了就会奇怪的发现凡是力争拼死一战的却是一向不理武事的官员们,而执掌大魏兵马的太尉府和兵部官员却是一致表示议和方是正理。
上首的杨介夫面无表情的看着这些人,心中细细衡量着两种方略的得失。(未完待续。)
。。。
第391章 内斗内行
“好了,今日就议到这里吧。”杨介夫今日并未表意见,这些人的争吵让他头疼不已,整整吵了一个时辰还没有提出一丝有用的建议,他只能终止了议事,等众人散去之后他微微叹气,揉了揉自己早已胀的脑袋。
再看看下面茫然不知所措的杨德明,杨介夫的抑郁更甚,眼下从朝政大权虽然已经尽被自己掌握,但没了丘元德为的勋贵做敌人,世家和寒门的联合已经出现裂缝,自己年老力衰,后辈之中有没有能堪当大任之人,或许现在到了该急流勇退的时候了?念着老夫这些年留下的恩惠,此子倒也能做个太平官。
众多官员从杨介夫府上出来,却并没有各自回家,而是分作两拨,一波跟着袁汝夔回去商议如何向唐括部求和之事,另一波跟着卢承庆一起打算想个办法逼着袁汝夔出兵;而王季和看着这两拨人不知如何才好,按道理他该跟着袁汝夔一道,但卢承庆那边世家子弟占了大多数,他却是不好和这些人公开决裂,犹豫再三只能打道回府。
“不为同党即为敌寇,这王季和想要两面讨好却是打错了算盘!”他的举动落入袁汝夔的眼中,王季和没想到他前不久评价张果的话这么快就落到了自己身上。
“今日我观杨相国神思不定,恐怕相国已经萌生退意了。”刚到卢承庆府上,他就抛出一枚大炸弹,当时相国府上的诸多官员里就属他跟随杨介夫的时间最长,对杨介夫的想法摸得最轻,今日杨介夫方才稍微露出一丝破绽就被他猜中真相。
“果真如此?卢尚书莫不是得了什么消息?”众人闻言顿时精神为之一振,杨介夫要是辞相,朝廷格局必然又会有一番大变,而他们则可以乘机攫取更大的权利。
“非也非也!这几****都没有去相国大人府上拜访,又怎么会得到消息呢,只是卢某方才看到相国大人似乎神游天外,心中颇有难决之事,而目光却多次落在杨侍郎身上,故而才有此猜测。”卢承庆缓缓解释道,“相国大人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打压勋贵将军权收归文官之手,而如今他心愿已了,无论是世家还是寒门都得念着他的功劳。”
众人闻言连连点头,赶走了诸多勋贵,朝堂上空出多少席位来,这两系人马都吃足了好处,更被说还有此前掌握在太尉府中的诸多肥差,足以让他们吃的肚子胀,这都是杨介夫为他们开创的大好局面,谁都得记得他的好处,正是因为如此,杨介夫目前还能压得下这两派人马,如若不然朝堂上的争吵更加厉害。
“既然功成那么接下来就该身退了,相国大人当然不会不明白月满则亏的道理,况且他如今已经年逾古稀,功名之心要比我等淡的多。”卢承庆心中暗自得意,“而他现在唯一有些放不下的恐怕就是杨侍郎了,不是卢某非议,杨侍郎实是只有中人之姿,能做到侍郎怕是已经到了极限,但杨侍郎本人却无如此认识,总觉得自己能像相国大人一般入阁拜相,所以杨相国才会多次看向杨侍郎,这是担心自己告老还乡之后杨侍郎会有不测啊!”
“我等岂是忘恩之辈?将来纵使杨侍郎稍有不妥,我等最多不过将他调往闲职而已,相国大人又何须担心呢?”吏部侍郎崔太冲立刻出来表明态度,若是杨介夫辞相,这些人里卢承庆接替的希望最大,等他入阁拜相,这吏部尚书一职岂不是非自己莫属?
余下众人纷纷称是,现在最要紧的是坚定杨介夫辞相的信念,至于以后的事情到时候再说,那杨德明若是真不知道天高地厚他们也不介意给他来个狠得。
“正因为如此,所以如今是战是和就愈加重要了。”卢承庆说了这么久,终于抛出自己的真实目的,要是杨介夫辞相,现在最有资格接任的就是他和袁汝夔了,恰好他们俩人在和战之事上分居两端,这就意味着谁在此事上获胜谁拜相的希望就更大。
那袁汝夔是寒门一系的掌门人,若是让他当上宰相,对我世家一系岂不是大大的不利,这些人瞬间理解了卢承庆的用意,这番争论不仅仅他们看到的那点小利,背后还隐藏着事关两派生死存亡的大事,万万马虎不得。
“卢大人且放心,这次我等定然齐心协力,逼那袁汝夔出兵不成!”话音刚落参知政事胡松年就跳出来说道,对于大魏如今的兵力他极为清楚,怎么会是唐括部的对手?等禁军大败之际,就是袁汝夔获罪入狱之时。
“卢大人谋略深远,我等佩服之至。”又有一名官员站了出来,他先拍了卢承庆几下马屁,接着提出了自己的担忧,“只是如今垂帘听政的乃是太后,太后一向不喜兵戈之事,当初就曾考虑过将太平郡主送往漠北和亲,后来因为太平郡主出了意外方才作罢;想让袁汝夔出兵就必须先说服太后,此事究竟该如何解决?”
“此言甚是,太后一向谨慎,过去两年大魏两次败于唐括部之手,丧师多达四十万。”此人说话面露惊恐之色,似乎还在为唐括部兵马的凶悍而感到恐惧,“如此先例在前,太后恐怕不会应允出兵啊?”
“是啊,我大魏如今实在是无力与唐括部作战。”别看这些人刚才在杨介夫府上一个喊得比一个凶,但是他们也知道大魏现在的军事实力不足以抵挡唐括部大军,只要袁汝夔将双方实力摆出来,肯定能说服太后同意议和一事。
卢承庆不见丝毫惊慌,显然对此事已经早有预料,等众人声音渐渐低下去,他方才说道,“诸位所言甚是,但这天下的事情也不是太后能完全由着自己的喜好来的!”要不然李圭也不会因为大礼仪一事和群臣闹得不可开交,“现在恰好又一个合适的时机,和一群合适的人手。”(未完待续。)
第392章 太学士(500月票加更)
早朝之上,群臣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吵,这次率先站出来的是兵部给事中唐万年,他一开口就将太尉袁汝夔和兵部尚书王季和骂了个狗血淋头,“我大魏每年花费在军用上的银子不下千万,而今小小北虏犯边,太尉和本兵却一再避战是何道理?朝廷设此二职正是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而若是如此当避位让贤,又何必再尸餐素位?”
“尔等说得倒是轻巧,自去年以来御驾亲征大败、先皇驾崩、新皇登基,那个不是流水般的花费银两?如今国库早已空空如也,重整京营禁军之事一拖再拖,户部调拨过来的银子不足征兵所需的三成,没有银子又何来的兵马抵御北虏?”袁汝夔这边自然不甘退让,不等他发话,新任兵部侍郎裘伯济就出言反驳,双方顿时掐成了一团。
“好了,朝堂之上本是商讨朝政大事之处,尔等如此模样成何体统。”太后揉了揉发胀的太阳**,出言喝止了群臣的争论;她本以为之前朝政的动乱只是因为李圭和群臣不合的缘故,现在新皇登基应该会好一些,谁知道如今争吵的却是愈加厉害了,她将目光投向杨介夫,把希望寄托到了他的身上,“杨相国对于此事有何看法?”
杨介夫颤颤巍巍地走到中间,“老臣以为唐括部如今尚未攻打边关,我等就如此慌乱实属不智,如今当派遣得力大臣北上打探究竟之后方才好做决断。”杨介夫对此也是无能为力,若想作战大魏没有这么多的兵力,若是求和传出去他就要晚节不保了,在已经决定辞官归隐之后杨介夫可不想为他们背这口锅,于是使出了拖字诀,只待在打探消息的大臣回京之前此去官职告老还乡,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
“是啊,如今唐括部虽然厉兵秣马,但兵部尚未收到边关遭受攻击的消息,如今我大魏若是派遣大军北上,恐怕容易引起误会,反而不美,还不如派遣使者前往唐括部之中重立新约。”王季和直接将杨介夫的意见当成了求和,想要把他拉到自己一边,崔太冲等人当然不肯让他如愿,于是乎群臣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争吵。
只是今日卢承庆为首的主战派似乎有些不给力,竟然被袁汝夔为首的主和派压了下去,太后似乎也对打仗不感兴趣,言语之间多有偏向,若不是时机未到恐怕就要开始讨论北上唐括部的使者了。
朝会散去,主和派红光满面,主战派垂头丧气,但卢承庆等几位大佬却依旧不为所动,眼中暗含笑意,似乎今日的局势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接下来数日,主和派的声音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