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江山-第3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拯?

“包弹,一言官儿,担当不起国之重任”

“张方平?”

“一能吏尔,唯听命是从,无力开创局面”

“贾昌朝?”

“一丧家之犬、冢中枯骨尔,何足道哉”章惇依旧摇头

“文彦博?”

“聪明过头之人,安肯为国为民不惜己身?”章惇还是摇头

“那么如曾公亮、宋庠、王拱辰等辈皆何如?”

“此等碌碌之辈,何足挂齿”章惇放声大笑道:“你还能想到谁?”

“本朝名臣,我已经数了一遍了”陈恪摇头道:“结果都被你否了,反正我是想不出来了”顿一下道:“那你说谁能当之?”

“夫担当天下者,需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章惇沉声道:“我观遍朝野,见能担此社稷者,惟仲方与一人耳”

“此人你也见过,论才华不亚于大苏,”章惇淡淡笑道:“但他不屑为之,偶尔小试牛刀,便有石破天惊之感”

“你就别卖关子了”陈恪心中一动,已经知道他说的是谁了,笑道:“是不是那位‘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不错,”对于陈恪能猜到,章惇一点不意外,闻言笑道:“正是那位‘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王介甫”

说着看看陈恪道:“论执天下牛耳者,汝与介甫也”

陈恪闻言并不欣喜,而是似笑非笑道:“子厚,说客也”

第一天四结束,算作对昨天的道歉,因此还有九天四

—://。。

第三一九章谁主浮沉(中)

更新时间:201311019:51:20本章字数:4200

“呵呵……”章惇笑笑道:“这么说也无不可”

“看来这几个月,你是去江东,听介甫学了”陈恪淡淡笑道

“不错”章惇点头道:“其实这两年在家乡,我虽然闭门读书,却不能不闻窗外事在南方,王介甫的学说,可是大行其道的”顿一下道:“当时专心举业,无暇分神细听,科举一结束,我便赶往江宁府,听王介甫讲学两月,顿觉胜读二十年之书”

“评价如此之高?”陈恪笑道

“唐季五代以来,政教废弛,儒学衰微、礼崩乐坏、圣人之道尽废、先王制度文章扫地而尽于是矣”章惇正色道:“王公学,可明经义、正人心、济社稷、匡大道也”

陈恪夹一筷子笋丝,细细咀嚼身为宋朝知识分子,又二世为人,他看得很清楚,儒家从汉朝衰落后,便一直式微,在两晋隋唐的佛道思想冲击下,甚至有消亡的危险但几百年来的历史已经证明,佛道思想无法维护大一统、无法维持中央集权,所以这几百年来,也是历史上最混乱,朝代迭最快的时期……尽管其中夹着个盛唐,但实事求是的说,盛唐的一部历史,就是各种对皇权的挑战史,恰恰说明佛道思想的无能

到了五代十国、军阀混战、弱肉强食是到了极点’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耳’社会仿佛回到了丛林时代

宋太祖因缘际会,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后周政权他看到若不能改变这一现状,确立伦理秩序,宋朝也会很快被权臣取代所以一立国,他就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巩固内部统治上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儒学捧起来定为国教,希望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忠君思想能为天水一朝维系江山万载

但汉儒之学已经纰漏百出,之后数百年,又没有杰出人物补救自己都站不住脚,如何担负其历史重任?

好在宋朝科举只考儒学,把所有读书人都转变为儒生儒生们在学习儒家典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去思考,去完善这们学说他们很快便抛弃了汉儒伪学,只是破旧容易立难,从赵二兴儒教到现在一个甲子,各种学说层出不穷,却仍然没有出现一个赢得广泛认同的学说

一个社会如果缺乏共同的价值理想,缺乏凝聚人心的道德力量,必然思想混乱、人心不一,国家也就无法强大百弊由此生焉因此整个士大夫阶层迫切期望,有人能立说,对儒家的纲常伦理道德的体系,做出有效论证只有证明儒家学说是站得住脚的,人们才会真心相信它它才能起到收拾人心、重振纲常的作用

很显然,谁能建立起被广泛认同的学说,谁就会成为活着的圣人,到那时,挥一挥衣袖,便会掀起漫天的狂风轻轻咳嗽一下,就会引来天下人的聆听到那时,你的话就是纶音仙语,连皇帝都不得不听,你的观点,就会是千万人的思想,整个世界都会因你的心意而变

圣人之位空悬,引多少儒者竞折腰?多少年来,无数大儒皓首穷经、讲学一生,为的就是将自己的学说推为显学,问鼎圣人之位

尽管目前还无人成功,不过周敦颐的濂学、邵雍的象数学、王安石的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的洛学、司马光的朔学,已经走在了前头

而在这六家之中,无疑是同气相生的濂学、关学、洛学组成的道学一派,信众最为广泛但目前影响力最大、呼声最高、最耀眼的却是王安石的学

这十几年来,王安石几乎无一日不著书、不讲学,早已经门徒广大信者众多了虽然他一直偏居一隅,但他的学说和名声,早已经传遍天下,满朝公卿无人没拜读过他的文章,许多人都是他坚定的支持者,所以他才会得到那么多破格的推荐和提拔,所以他蓬头垢面、不徇人情,会被人们看成是他非凡的表现,这里面的因果关系不能颠倒

这就是王安石屡次拒绝朝廷任命,一直在地方耕耘十几年的收获……王安石的学为何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他切中时代脉搏,并非空谈之学,而是通过发掘先王经典中的微言奥义,为现实社会的改革提供思想指导与理论依据谁都知道,大宋已经病了,需要改革,不然会出大问题,但是庆历政失败后,整个社会陷入迷茫和停顿,需要一个人来指明方向,王安石应运而生,自然势不可挡

前年,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理论准备,踌躇满志的向朝廷上《万言书》,积极倡言改革,并提出了完整的计划虽然这份《万言书》官家留中不发,但还是通过各种渠道,为天下所周知

那些对国家现状不满、希望改革的朝野人士,全都被这份《万言书》吸引住了,那‘详尽可行’计划,让人不得不相信,他就是大宋改革的设计师,也是改革能成功的唯一人选

这种情绪渐渐酝酿,从去岁起,要求王安石回京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就连陈恪远在大理,都接到王韶等人,要他上书为王安石摇旗呐喊的书信

想不到这才一回京,章惇竟然又来做说客,可见王安石的影响力,已经到了何等程度

“兜了半天圈子,你到底想说什么?”陈恪终于笑起来道:“推荐王公入朝?我一个小小的六品官,可没那个本事”

“先不要急着往外推”章惇压低声音道:“听我把话说完”

陈恪点点头,便听章惇道:“其实,这次进京,我本不该找你,而是去找刘内翰的”刘敞现在任翰林学士,他也是赵宗实的老师

“子厚……”陈恪微微皱眉道:“你已经牵扯这么深了么?”

“做大事不惜身,认准了就要全力去做”章惇却满不在乎道:“仲方,大宋朝未来的希望,在王介甫身上,毋庸置疑”说着端起酒杯,略略激昂道:“介甫,担天下之圣贤也但孤傲执拗、地位不高,急需能人佐助,方成大事我愿肝脑涂地,辅佐他为大宋闯出一片天地”

陈恪只好端起酒杯,与他共饮

“这是不是说,你答应帮这个忙了?”章惇目光炯炯道

“我若不答应,你便去找刘敞,然后到赵宗实门上求助么?”陈恪似笑非笑道

“不错”章惇点头道:“这是我们本来的想法,但一来,你我是至交好友二来,我心里不爽他们三来,我认为,他们不会重视王公所以自作主张,先来找你,看看你身后那位,有没有这个念头……和胆量”

“……”陈恪与赵宗绩的关系,已经是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天下人早把他们视为一体在章子厚这种聪明人面前掩饰,反而会疏远彼此的关系但这件事来得太突然,他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尽管这似乎正是他和赵宗绩苦苦寻找的强援,但必须要把可能的后果想清楚了,才能给出答复

想到这,他坦诚的望着章惇,缓缓道:“我不能为他做什么决定,所以我需要问问他的意思”

“我现在想知道,你的态度”章惇就像一把宝剑,仅剑芒便刺得人生痛

“子厚,大宋朝已经陷入泥潭,确实不改不行”陈恪轻轻点头道:“子厚,但不知,王介甫的革之举,准备从何处入手?”

章惇一喜,沉声道“王介甫说,要中兴大宋江山,道路只有一条:效法尧舜,行先王之道”

“何为‘先王之道’?”陈恪问道

“尧舜之道,至简不烦、至要不迁、至易不难可概括为六个字:‘变法度,易风俗’”章惇声如金石道

“变何法?易何俗?”陈恪追问道

“变朝廷过时无用之法,易朝廷因循苟且之俗”章惇沉声道

“谈何容易?”陈恪轻叹一声

“事在人为”章惇的声音越来越低,说出的话,却越来越大胆:“我们都认为,要想成功,须有明君贤臣,光有贤臣,若无明君,虽皋、夔、稷、契之贤,亦将一事无成”顿一下,压低声音道:“故而,我此次前来,是斗胆为王公择君的”

“大宋朝只有一位君,那就是当今官家”陈恪已经了然,这章惇没有说实话,他肯定早就跟王安石有瓜葛,而不是他所说的,只认识两个月而已

“当今官家因循守旧、怯懦无为,已非臣子献身之主”章惇不屑道:“我们的目光,放在未来,放在下一任身上……

—://。。

第三一九章谁主浮沉(下)(第二更)

更新时间:201311020:59:38本章字数:4947

官家这几年为了诞下龙子,几乎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女人肚皮上也不是没有成效,三年时间,接连八位皇女诞生,却没有一个带把的尽管谁也不敢说,皇帝就一定不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