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斤的重压,也只得乜眼细看,这是一篇新闻稿件,写的是路山新任地委书记郝智轻车简从,视察禾塔镇救灾和青年治山营的消息。她赶忙拿起电话对编报部主任说,马上把安排好的那个头条稿子撤下来,自己马上拿来新的稿子替换。看她着急的样子,他加快了动作,又过了好一会儿才大汗淋漓地下来,还恋恋不舍地抚摸着那还算成型的乳房,亲吻着说,为了你死了也值。看温彩屏专注地拿着电传思索,他又说,怎么样,谁当地委书记不重要,重要的是地委书记的态度。温彩屏明白了老头子今天为什么发挥异常,自己也顾不得听他洋洋得意地唠叨,匆匆穿好衣服赶回报社。
她把编报部主任和记者部主任找来,要求预留三千字的版面,然后围绕这篇稿子,马上做三篇文章,一是发一条消息,披露郝书记到青年治山营视察的情况。她把几页电传纸扬扬,说这里面的内容已经够了,但不能占用完素材,还要从中弄出有可能深挖的细节出来留给第二篇通讯用,第三篇是评论文章。前两篇署名是本报通讯员,评论署名用笔名,但不能以本报评论员的名字出现。三篇标题做得都要煽情,现在抓紧时间,特别是通讯稿子还要电话补充采访。他们走后,她就在题目上用起功夫。“东风欲来风满楼”,这个题目好,可这和《深圳特区报》当年给邓小平同志南巡时的标题差不多,放在我们的报上就有点显大:“郝书记到青年治山营视察”,又太平;直盘算到三篇稿子都写好马上就要付印时,她最后决定还是用朴实的标题,琢磨出三条,大家一致说好。
公道地说,温彩屏担任报社的总编辑还是称职的,她不仅在大学打好了扎实的文字基本功,更有一个好新闻人那种独特的感觉。如果说新闻素材就像烹调的原料一样,那温彩屏就是厨师,新闻素材到了她那里,她可以做到选料准确,搭配适当,写出的文章像那做出的饭菜一样色香味俱全。这么多年来,她拿了许多新闻奖,还在路山地区破天荒拿过一个“中国新闻三等奖”。依着这些业务成绩,尽管有那些绯闻,但提拔她时,梁怀念是理直气壮的。
郝智第一次亮相在《路山日报》上,路山人就说像他上任一样是别出心裁的。头版头条是八百字的“地委书记郝智视察青年治山营”的消息,言简意赅看似寻常的稿子,但给人感觉不寻常。一千五百多字的通讯题目是“新书记寄语老典型当好经济建设排头兵——郝智书记视察青年治山营侧记”,文章写得细腻感人,郝书记自己亲自动手捞面条吃便饭,和查看海鲜养殖等细节反差很大,非常逼真地显示了郝智的平民情结,那篇署名为“新浪”的评论文章,以“新气象,扑面来”为题,谈了新书记的轻车简从、平易近人和不辞劳苦、深入基层的作风,温彩屏还特意加上了新书记首选青年治山营视察对全区工作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而且《路山日报》第一次放开了,学习外面那些大报做标题的办法,所有标题都做得字体黑又粗,字号大又醒目,最令人遗憾的就是没有可配发的照片来点缀。
看到这张别出心裁的报纸,路山地区的干部们大都会心地一笑,这就是我们的党报。私下有人开玩笑说,郝书记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看他的势头,地区那几个副书记、副专员们在路山报上露脸的机会就没多少啰。地委秘书长姚凯歌拿到报纸心里不住地嘀咕,郝书记走的时候还说是明查暗访,这人还没访回来,宣传倒是大张旗鼓开始了,而且去的还是那个人人都在瞩目、甚至是反感的青年营。究竟是怎回事?他拿起电话想问报社,刚拨了五个号,又停下了手指放弃了。这年头事情知道得多,可不是一件好事啊!
十九
离开禾塔镇,郝智他们翻山越岭颠簸四个多小时到了河涧县,接下来又利用几天时间马不停蹄地看了古港、平阴等几个县,感到农村的情况的确很严重,等到了河湾县,他给吴帆和魏有亮打电话,谈了各县的灾情。吴帆说早在初秋他对此就提出了看法。郝智知道他说在会上反对梁怀念虚报测产的事情,就连忙打断说那些自己知道了。吴帆马上建议说,快到了临年腊月,应该尽快以地委、行署的名义召开全区救灾和农村工作会议,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确保不出问题。郝智说你的这个建议不错,我也是这么考虑的,那这几天你和行署那边商量一下,把这个事情初步定下来。过了一会儿,魏有亮打来电话说,本来这个会议也属于每年的例会,行署早就准备好开了,只是不知道郝书记是什么意思,所以到现在还放着没有开。听他这样一说,郝智有点不高兴,就说你们政府那边的事,主要是由你们来决定,万不可什么事情都听我的意见。魏有亮说过去行署的这些事情都是听梁怀念书记的。郝智打住了这个话题,和他商量会议该选择什么形式来开效果会比较好的问题。见他不言语,郝智就说自己的意思是把会开到基层,让大家实实在在感到灾情的严重和群众的疾苦,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魏有亮表示赞同,说流动现场会的确比坐在会议室里开起来效果好得多。这样,就由吴帆和魏有亮负责分头行动,采点选择现场,准备各类材料,为会议忙碌起来。
郝智准备回路山的头一天晚上,廖菁打来电话。从路山采访回北京后不久,廖菁又接到去台湾的采访任务,一去就是一个多月。大记者就是这样,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倒是很符合她的性格。廖菁问他在干什么?得知还在农村下乡检查灾情时,她惊呼说自己要马上下来跟踪,隆重推出新时期焦裕禄、孔繁森式的领导干部郝智同志。他说你别夸张了,我哪有什么先进事迹还敢要你这么大的记者宣传,我们这里都快出问题了。廖菁说不就是灾情吗?郝智感到惊讶,就问你还知道什么?廖菁说知道的多了,比如到青年营视察,在他们的海鲜养殖基地却吃了面条;再比如放着柏油路不走,而是翻山越岭跨乡越县的,为的是深入到第一线;还有亲自下矿井,到农民家的土炕上促膝谈心,和五个孩子的婆姨大讲他们如何走进了越穷越生的怪圈。听着她侃侃而谈,他打住说简直怀疑她是不是就在路山了。她也疑惑地问,难道你自己不知道吗?你的这些先进事迹可全是路山地委机关报上披露出来的呀!而自己早已在北京破季订了一份,报纸虽是晚几天才到,但总可以看到的。接着,她念起文章来,报道的事情挺详细的,郝智也一时想不起是谁写的,一路上只在青年营里见过拿照相机的人。廖菁问他难道不认为这里面有问题?这可是头一次报道你的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你对青年营这面旗帜的完全肯定,里面是不是有啥阴谋?她提醒注意这个青年营,里面说不定会有些名堂,它在当地的口碑不怎么好,群众给新华社的来信也很多,只是自己没有时间采访掌握内幕。“不和你探讨官场这些烦心事了。”她情意绵绵地问,“我的郝大书记,你究竟什么时候能来北京?”问完后,她又说,“不过,我也只是说说,进了官场也是身不由己啊,我知道和你见面是镜子里的事情,仅仅是望梅止渴而已。”郝智听她这样一说,自己也挺难受的,就安慰说等事情忙完了,争取尽快来看她。事情什么时候能忙完呢?谁也说不清楚。也许像廖菁说的,自己到了路山已是身不由己了。
郝智回到机关后,准备召开地委委员会,这是他上任以来的第二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没有什么实际内容,学习了中央和省里的几个文件,主要是为和大家熟悉或者说是磨合。讨论的时候,大家都保持缄默。郝智就在心里说,这是中国官场的普遍现象,也是毛主席很早就批评过的,“会上不说,会后乱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里面的原因,有的人是局限于自己的水平而说不到点子上,所以就不说;有的人是故作城府很深的样子,害怕枪打出头鸟;更有的人是担心自己拿出的好点子和好意见给别人做了梯子。
刚和秘书长商量明日上午召开的会议,干休所里住的二十多名老干部代表拥到他的办公室,外面的小刘竭力阻止,却被一个红光满面的胖老头推到一边。郝智连忙叫小刘拿椅子让座,又亲自给大家散发香烟。红脸老头接过去“呵,是大中华呀”惊叹地说了声,闻讯而来的姚凯歌满脸堆笑,肌肉也在紧张地抖动。他给大家依次做了介绍。还是红脸老头发问道:“我们这些老同志听说来了新地委书记,所以专门来请教几个问题。地委关于老干部的政策是落实还是不落实?”“落实,当然要落实。”郝智已经知道这个老头叫雷耀祖,是一个一九二八年参加工作的老革命,在河湾县组织过农民起义,当过路山特委书记,解放后由于没有什么文化,就一直在部队里呆着,当了三十多年的省军区副司令员,离休后提出回老家定居,省里就给了一大笔安置费,把他安排在路山地方干休所。
“首先,我给大家检讨了。因为在我的面前,刚才大家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听说新来了地委书记’,这是对我郝智善意和委婉的批评。说真的,上任几个月了,一个在路山革命老区担任地委书记的人,竟然没有去看望你们这些党的宝贵财富,我很惭愧。在这里,我向大家道歉了。”郝智说着,就毕恭毕敬地给老头们鞠躬。标准的礼仪应该是三鞠躬,但他知道当地人认为三鞠躬是给死人的礼仪,就鞠了两下。这一举动,引起了一片哗然和骚动,老头们纷纷挪动不方便的身子,连说使不得、使不得。郝智详细问大家生活上有什么困难,什么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听了一会儿,七嘴八舌的净是看不到报纸、读不上文件、游戏室漏水、医务室人手忙活不过来的这些琐事,最大的事也就是医药费按时报销不了。他合上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