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五夫临门 作者:落花浅笑(晋江vip2013-01-25完结,种田)-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期间,李明珠关心地询问了张文和张有财上学堂的事儿,问他们能不能听懂夫子教的知识,能不能跟上其他后生。
  张文和张有财都表示学业没问题,但张有财苦恼地抱怨书本太重,每天用草绳捆一大叠书,走两刻钟拎到学堂去,放学还要拎回来。
  如此一来一回就是半个时辰,每天下午回到家,他都觉得手臂酸痛不已,恨不得自己能像那些富家公子一样有个书童,也好让书童每天帮自己背书篓。
  张有财不抱怨还好,一抱怨,李明珠便瞬间联想到现代的书包。
  不错,书包在21世纪的确很普遍,但是在这个架空古代,穷人家的读书人都是像张有财一样,用草绳捆书或用麻袋装书;
  至于有钱人家的读书人,就让书童背书篓或考箱,书篓和考箱都是由木头或竹子做成的,非常笨重,携带并不方便。
  若是能用布料做出双肩书包或挎式书包,并将书包带到每个学堂门口去售卖,相信会有不少读书人愿意购买!
  思及此,李明珠激动得小脸通红,连忙跟众人说了自己的想法,又把双肩书包的构造详细地讲述给众人听。
  作者有话要说:亲们,下图中是熟皮子的情形:




☆、51采红菱

  众人听完,齐齐叫好,特别是张有财,恨不得明天就能背上书包,立刻催促张文快点做书包。
  张文的针线活儿虽然不算绝佳,但也算过得去,因为自从五兄弟的爹娘去世后,五兄弟的衣衫大都是由张文缝制的。
  起初年幼的张文并不会缝衣服,还是二姑手把手地教他,他才慢慢学会的。
  书包做起来并不难,只是拉链比较麻烦,因为这个时代还没有拉链。
  想到这个时代没有拉链,李明珠又是一阵欣喜若狂,觉得卖拉链也不错,但凡事还得一步步来,先得做出书包,再考虑做拉链的事。
  当天晚上,张文借着油灯光芒,赶制出第一只布书包。
  书包是双肩样式,用蓝黑色的粗布制成,外观还算结实美观。
  由于没有拉链,张文就在书包的袋口处串了一条绳子,书本装进去后,将绳子收紧再打个结,书包里的书本和文房四宝就不会掉落出来。
  书包的背带,也是按照现代样式设计的,两条背带分别由两只木扣卡住,可以调解背带的长短。
  书包上,除了装书的那个主要的大袋子以外,还缝制了两个较小的袋子,用来装置其他杂物;书包的两侧,有两个小包,用来装水杯等物品。
  书包完工后,张有财喜笑颜开,立马将装满书的书包背在背上,又美滋滋地走了几步。
  见状,李明珠不由笑出声来,这才想到张有财只有16岁,还算是个男孩。若是在现代,他应该在读高一,因此现在背书包的模样倒也不显得突兀。
  不过,为了让书包像秧马一样卖个好价钱,翌日,张有财并没有背书包去学堂,而是仍然用草绳拎着书本去学堂。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由于做书包比做舂米机容易,因此众人便兵分三路——
  张文、张武和李明珠缝制书包;
  张虎和张有财不会针线活儿,就继续制作舂米机;
  张小宝则包办了家里所有的家务,白天去打渔、卖鱼,黄昏去山上挖野菜,晚上还要洗衣服、打扫房间,也是累得够呛。
  好在最近是农闲时节,地里基本上没什么事儿,众人每天在家里忙忙碌碌,日子过得十分充实。
  大半个月后,张文等人赶制出200只颜色各异的书包,为避免书包太多卖不完,便停了工。
  由于李明珠的专利意识很强,所以她强烈要求在书包上绣上张木匠的商标。
  五兄弟都觉得布书包上绣“张木匠”三个字很奇怪,但为了让张木匠的名声东山再起,众人仍是把商标绣上去了。
  在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里,李明珠和张小宝去打渔,张武和张虎租来牛车,将上百只书包搬上牛车。
  为避免盗版书包出现,张虎细心地用一大块粗布盖住那些书包,让旁人看不出粗布下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然后才赶着牛车,前往县城的各个学堂门口,去贩卖书包。
  书包卖得比较便宜,每只书包仅售10文钱。在桃花村里,只要是成年人,无论男女,每人1、2天就能赚够10文钱。
  可想而知,在学堂里求学的诸多莘莘学子,一见有这样轻便美观的大包可以装书,便纷纷掏钱,为自己挑选了一款心仪的书包。
  张武和张虎一连卖了3天,200只书包全都卖完,总共赚了2两银子(即2000文钱)。
  然而,虽说这次赚得不少,但平时里众人也要花钱,油盐酱醋、衣食出行、人情往来……无论哪一样都需要钱。
  一般来说,每个人不管怎么节省,一个月至少也要用200文钱;张家五兄弟和李明珠一共6个人,每月的基本开销就要用1200文钱。
  若是再有谁生病,去一趟药铺;或者碰到哪个亲戚祝生日、出嫁,那银钱更是像流水一般,哗啦啦地就流出去了。
  总而言之,现在众人的银钱只能维持温饱,还要随时注意身体,否则一旦得了重病,连看大夫的钱都没有。
  不过话又说回来,见书包卖得如此顺利,众人都非常开心,打算再缝制一批书包,拿到村里的集市上卖。
  李明珠是个凡事都三分钟热情的家伙,接连二十天,她天天缝书包,便觉得相当无聊。
  这日清晨,她手中的书包才缝了一半儿,她就把绣花针一扔,整个人呈大字型瘫倒在炕上,一副有气无力的模样。
  “明珠,你怎么了,是不是不舒服?”张武微微蹙眉。
  李明珠弱弱地答道:“不是不舒服,是觉得好无聊,每天都在缝书包。”
  说着,就扯过薄被捂住自己的头,像只鸵鸟一样,把自己的头藏进被窝。
  见她这般孩子气的举动,张武有些好笑,想了想,提议道:“你若是不想再缝书包,不如我们去芦苇湖找小宝,既可以划船看风景,又可以摘些菱角回来。”
  听说可以采菱角,李明珠的脑海中,顿时冒出穿越前那首着名的民歌《采红菱》: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
  得儿呀得儿郎有情
  得儿呀得儿妹有心
  就好像两角菱
  从来不分离呀
  我俩一条心
  ……”
  啊啊,JQ,红果果的JQ!
  想起这首民歌,李明珠果断地认为:如果去采菱角,肯定比留在家里缝书包有趣!
  于是,她便兴奋地催促张武,让他赶紧和她一起去芦苇湖采菱角。
  张武笑笑,放下手中完成一半的书包,和李明珠一同走出门,来到院子里。
  外面阳光正好,张虎正在卖力地制作舂米机,锯子切割着木板,发出轻微的声响,卷曲的刨花在他脚下落满一地。
  看着忙着满头大汗的张虎,张武皱着眉,说道:“小虎,你带明珠去芦苇湖采些菱角,这里的活儿交给我吧!”
  张虎一听,非常高兴,连忙放下手中的锯子,急匆匆走进厨房,打了盆清水洗脸。
  洗完脸后,他随手拿起一把耙子,再用扁担肩挑两个空箩筐,清清爽爽地走出厨房。
  “娘子,我们走吧!”张虎笑着说道。
  李明珠看了一眼埋头做舂米机的张武,不知怎么的,心里突然涌起一阵内疚和自责。
  张武大概是心疼张虎了吧,所以才让张虎陪她去玩,自己却留在院子里做舂米机……
  “那个……还是算了吧,”李明珠摇摇头,“我还是继续去缝书包吧!”边说边往屋里走。
  “娘子,你歇会儿,可别累坏了身子,”张虎着急地说着,一把拉起李明珠的小手,“咱们出去划划船,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再说了,等会儿采回的菱角可以炒菜,也可以卖钱。”
  闻言,李明珠觉得有道理,但又有些犹豫不决:把张武一个人丢在家里,会不会太过分了?
  可是转念一想,很多时候张小宝也是独自去打渔、卖野菜,张武是张小宝的哥哥,他一个人制作舂米机,应该能应付过来,不会觉得孤单。
  思及此,李明珠很快释然,向张武打了声招呼,接着就跟着张虎前往芦苇湖。
  芦苇湖是典型的湿地,水域辽阔,烟波浩渺,一望无际。每逢金秋时节,便有芦花纷飞,莲菱丛生。
  渔民们往往乘着轻舟,带着成群的鱼鹰,在广阔的芦苇荡中穿梭往来。日复一日,迎着朝阳,披着晚霞,悦耳的渔歌,就在日升日落中此起彼落。
  张虎和李明珠来到芦苇湖边时,并没有看到张小宝,也没有看到自家的渔船。
  于是,张虎向一位老渔民借了渔船,然后划着船,带李明珠去采菱角。
  阳光灿烂,鸟儿婉啼,苇叶青青。
  泛舟在碧波之上,苇香一阵阵扑鼻而来,几只白鹭时不时掠过水面,野趣横生,显出一派恬静纯美的水乡风情。
  李明珠坐在渔船里,放眼向远处望去。
  但见大片大片的菱角枝叶在湖上绵延铺开,仿若碧绿的地毯,在阳光下闪烁着迷人的色泽。
  偶尔有几只蜻蜓飞落到菱角叶子上,静静地歇息,它们蓝紫色的小身体便像星星般闪耀着,格外美丽。
  菱角垂生于叶子下水中,要整株摘起来倒翻,才能看见。
  曾有诗人用“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的诗句来描写采菱角的情形,现在看看眼前的美景,李明珠觉得这诗句真的是非常贴切。
  张虎划着船,往菱角枝叶密集的地方划去。
  李明珠拿起耙子,勾拔住**的菱盘,往上一拽,数只菱角就悉数映入眼帘。这时,就用手摘下菱角,将菱角放到船舱里的箩筐中,再把菱角枝叶放回水面。
  摘下来的菱角呈紫红色,外形看起来像牛头,有两只尖尖角。
  刚摘的菱角最是鲜嫩,张虎放下竹篙,剥开一只只肥大的菱角,露出雪白的菱角米,又将菱角米喂给李明珠吃。
  吃着水灵灵、脆生生的菱角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