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者十年精华-第5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itle:世界上最小的城市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5期

Provenance:

Date:

Nation:

Translator:

  意大利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他们国家的蒙塞尼西奥,是世界上最小的城市。市政府人口登记册上的名单是三十二人,但实际常住在该城的居民只有十人,四男六女,分为四户人家,其余二十二人一到冬天便离开这里到别处居住。

  这座微型城市的居民唯一的经济来源是出售他们自制的乳酪。更有趣的是,只有三十二人的小城却有两个政党:目前执政的“山脉党”和在野的“钟楼和十字架党”。妇女不参政,十五名男性全部是市政府的官员。城里没有学校、医院、电影院,只有一座十六世纪的教堂。

 

Number:1864

Title:古籍图书中的避讳

作者:舒治禄

出处《读者》:总第65期

Provenance:图书馆学研究

Date:

Nation:中国

Translator:

  在我们整理和阅读古籍图书时,往往会发现有一些残字,有的行里空白,有的词句明显不通,使人难以理解。这些情况,除版刻方面的讹错外,一般都是由于避讳造成的。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君主的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起源较早,至少在周朝就有了。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后来,这种习俗经过封建朝代长时期的应用,花样不断翻新,需要避讳的地方越来越多,而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自己都还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人们必须使用,否则就被砍头问罪。所以,这时的避讳便远远不是一种习俗的问题了,而是变成了一种法律。千百年来由于违反避讳原则而被砍头的大有人在。比如清代江西举人王锡侯等人就是在进书乾隆皇帝时违了讳而被杀的。后人将此事总结成两句话,曰:“王举人好心上书,书呆子身首异处”。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如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和“民”字,便把“世”字写成“”,把“民”字写成“”。再如,为了避讳孔丘的“丘”字讳,将“丘”写成“”,避宋太祖赵匡胤的“匡”字讳,将“匡”字写成“”等等。

  二、去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这有两种做法:一是不留空;二是留空。所谓不留空,如现在的瑕县过去原叫瑕丘县,龚县,原叫龚丘县。为了避讳孔丘的“丘”字,便把“丘”字去掉,于是就成了瑕县和龚县。留空就是将讳字去掉,但留个空。比如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唐人把“王世充”写成“王充”、后代的刻书匠不知这是避讳造成的,所以刻书时便把二字联在一起刻成王充,读者如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会闹出笑话。另外,还有些书将需要避讳的字空着,但均写“上讳”二字,比如《说文解字》一书在秀、庄、、祜等字上,皆写“上讳”二字。其空字不注。这是因为东汉光武帝名秀,明帝名庄,章帝名,安帝名祜的缘故。

  三、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由于避讳,不但不少人的姓被改了,名字被改了,而且很多东西的名称都被改了,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1。改姓。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丘原是一个地名,即是以今山东临淄(古称营丘)这一地命的姓(周武王封其功臣姜子牙于此,建立齐国后姜子牙的子孙凡住在营丘的,都以地名为姓遂为丘氏)。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这样,丘姓就和孔子的名字犯了忌讳,所以就改“丘”为“邱”了。有些历史人物的名字由于和当时皇帝的姓名犯忌讳,有一些被改了。比如在《汉书》里,把“庄子”写成了“严子”就是为了避东汉明帝刘庄讳。如果不了解这一情况,就不知道“严子”是何许人物。

  2。改名。唐玄宗叫李隆基,所以凡是叫什么“基”的,或和“基”同音的都犯忌讳,都不能用。因此著名的历史学家刘知几便不敢再使用自己的名字,而用其他字,称作刘子玄。再如汉初的辩士蒯彻,因汉武帝叫刘彻,史书上就把他改名为蒯通。只是前者是自己改的,后者是别人强加给他的罢了。

  3。改官名。比如隋文帝的父亲叫杨忠,所以隋朝时就把“中书”这种官名改称为“内史”。把“侍中”这种官改称为“纳言”。再如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民”字,唐朝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4。改物名。五代十国的吴越王钱,因为“”字和石榴的“榴”字同音,便把石榴改为“金樱”;和钱同时代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我们在古书上如果看到金樱或蜂糖,应知道这就是石榴和蜂蜜。

  还有这样一个避讳的例子,《晋书》上有一句话叫“阳秋之义,母认子贵”。“阳秋”是什么意思?原来东晋元帝司马睿有个妃子叫郑阿春,儿子当了皇帝后,就规定对春字要避讳,便改“春”为“阳”。《晋书》上的“阳秋”,其实就是“春秋”。必须指出的是,在新版的古籍图书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少避讳字仍未改回来。如《史记·吴王濞列传》里的“存问茂才”,“茂才”其实就是“秀才(汉光武帝名秀,避秀字讳,改秀才为茂才)。但由于沿用年代已久,故不再改回,这就更要求我们要懂得避讳方面的知识。

 

Number:1865

Title:动物世界的应激反应

作者:

出处《读者》:总第65期

Provenance:知识就是力量

Date:1983。1

Nation:

Translator:刘昌炎

  应激反应,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很时髦的名词。这个词是从英语Stress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紧张、负担、紧迫感”。通常用这个名词说明现代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

  西德一位专门研究动物表现的学者德列舍尔指出,从猿猴到蜜蜂,都有这种应激反应。各种动物都用不同的方式来躲避这种反应。他举出了许多例子。

  在亚洲热带草原上,逮兽者就在越野汽车上用绳索套长颈鹿。套住之后,装进笼子,放在大卡车上。好像大功告成了吧,不,卡车的发动机一响,长颈鹿就倒下了。诊断结果:死于应激反应。

  如果抓到一只工蜂,把它和它的蜂房隔离开,就是给它多少蜜,它也活不长久。它在被监禁的地方嗡嗡叫,爬来爬去,几小时之后就死了。这不是因为过累,而是因为离开同伴后的应激反应。蜜蜂被俘,它的血液里产生了激素,把机体的全部活动,都引向追求一个目的回自己的蜂房。强烈的应激反应本来是防止死亡的,但是,如果不能很快得到自由,这种大自然赋予的应激反应,又会成为要命的东西。

  西德一家动物园的经理很得意:关在有假山的猴舍里的恒河猴,繁殖很快,而且一岁多的小猴,个头儿就很大了。突然祸从天降:90只朝夕和睦相处的猴,竟厮打起来,一片尖叫声,都往死里咬。不得不用消防龙头来驱散这场混战,但地上已经有17具尸体。这也是应激反应引起的。猴舍里猴太多,互相躲不开,一分钟也不得安宁,逐渐增长的应激反应一下子破坏了克制能力,混战就爆发了。

  当动物为自己的生存感到恐惧而又找不到生路的时候,当它们被俘而又不可能逃跑的时候,当它们离开了已经习惯的环境回不去的时候,应激反应就产生了。

  哺乳动物机体的应激反应,大体上是这样一个过程:压迫的作用被感觉器官接受,通过神经把警报传送到丘脑,丘脑造出激素作为对信号的回答‘这激素催垂体造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去影响肾上腺皮质,于是,肾上腺往血液里送氢可的松。在几秒钟的时间里,这些东西就把机体的全部能量动员起来,如有必要,还有最后的储备。这样就取得“运动效果”,在安宁状态是不可思议的。

  当猎犬逼近兔子洞的时候,你以为,兔子就瞪着眼干等吗?不,它就像一辆准备出发的竞赛汽车,先发动马达,空转……兔子蹲在洞里,心脏跳动得非常快,把血液输送到肌肉,时刻准备着起跑,只要被追捕者发现,就以最快的速度冲出去。表面上没有动,实际上像压紧了的弹簧。其实,对兔子的身体来讲,奔跑未必有害,但是长时间的“马达高速空转”无疑是有害的。还有,当兔子感觉到有追捕者时,为了减轻精神上的负担,在猎人还没有出现时,常常是先跑两圈。

  快跑和其它体力活动,是解除应激反应的一种重要方式。美国生物学家瓦依斯做过试验,他把一些鼠关在窄小的笼子里,用使它们难受、但不会危及性命的电流来电它们。有一半鼠是不能动的,另一半在笼子里可以“跑”用前腿在转轮上“跑”。结果,应激反应的后患(体重减轻和胃溃疡)主要落在不能动弹的鼠身上。

  生态学家把这种没有什么意义的、但是能减轻应激反应的活动,称为紊乱活动。例如公鸡相斗,有时停下来啄面前的土地,公椋鸟则是整理自己的羽毛。这种奇怪的动作有深奥的生物学意义。动物相斗,或因比高低,或因争配偶,或因抢食物。只要对方服了,不见得非要命,但是积蓄的紧张(精神上和体力上的),即应激反应,需要解除,这就要靠紊乱活动,也就是不相干的、与当时情势没关系的动作。人在争吵时不是也有拍桌子的吗?这也是靠紊乱活动来解除紧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