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天,当我站着凝望山顶积雪的群山时,我听到了刹车声,接着便是一阵不耐烦的门铃声,来的竟是我们的孙女!在她那双灰绿色的眼睛和爽朗的笑声里,我看到了她父亲圣诞男孩的影子。她身后拖着一颗大青松,还跟着她母亲、继父和10岁的异父弟弟。他们闯进来,笑声阵阵,打开葡萄酒,庆祝我们重返家园。他们装饰了枞树,又快活地把包装好的包裹放在树枝下。
“你们要辨认装饰品,”我从前的儿媳说,“这些都是他的,我们一直为你们保留着。”
带着痛苦的记忆,我低语道:“我们已经有17年没过圣诞节了。”奔放的孙子说:“那么现在该重新开始!”
他们匆忙地接踵离去。道别之前他们邀请我们第二天早晨跟他们一起去教堂,然后到他们家吃晚餐。
“噢,”我说,“我们的确不能去。”
“你们一定要来,”孙女命令道,像她父亲当年一样固执,“我要表演独唱,希望你们在场。”
伤心的圣诞仪式已经放弃很久了,但现在我们被迫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堂的前排座上,拼命抑止住泪水。
轮到独唱了。我孙女的女高音悠扬动听,清亮真切,她唱的《啊,神圣之夜》带给我们痛苦而甜蜜的回忆。歌声结束,人们都感动地鼓掌。如果她父亲也在场该有多好啊!
来吃晚餐的除了我们还有一大群人,竟有35个。亲戚们挤满了房子的每个角落。孩子们又吵又闹,简直像翻了天。我分不清到底谁是谁,但这没关系。他们相互拥有,谁也离不开谁。我们也融进他们之中,接受真诚和友好的拥抱。我们一起大声唱赞歌,尽管跑调,但仍和着孙女的女高音。
一个冬天的黄昏,吃过晚饭,我的脑海中突然萌生出这样的感想:一个真正的家并不总是由自己的新骨肉组成;它是心灵的交融。如果没有我们的养子,现在我们的身边就不会有这么多对我们充满爱意的陌生人!
后来孙女要我们跟她出去。“我来开车,”她说,“咱们去一个我喜欢的地方。”她虽刚拿到驾驶执照,却很自信。她把车朝山脚开去。我们来到了养子的墓前。
沿着墓石放着一块很小的心样的石头,稍微有点裂缝,这是我们的艺术家女儿的作品。在那日晒雨淋的石面上写着:“给我的哥哥。爱你!”在墓顶上有一个冬青花圈,我们得知,亲生儿子在每年的圣诞节都送一个来。
寒风中站在墓石旁,我们却没有感到悲凉和孤寂。出人意料,我们的乖乖孙女这时又唱起了《给世界带来欢乐》,跟她父亲的嗓音甚是相似。山腰回荡着她的歌声,一直到很远很远。
最后一个音符消逝了。从养子死后,我第一次感到这样安详平和,感到生命的积极延续,感到燃起生活的信念和希望。圣诞节的真正含义又回到了我们身上。
Number:6839
Title:生命的段落
作者:君子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南方日报》
Date:1991。12。8
Nation:
Translator:
一阵稍大的风扫过,“啪!”清脆的跌落声传进耳膜,那是果实告别枝头的信号。秋到了。在漫漫的混沌飘游中,蓦然听到节律的时钟敲响了第三季,逝者如斯,我心肃然。惊回首,由夏而秋,由热烈而沉稳,在平滑无缝的转换前后迥乎不同的特色中,那一记瓜熟蒂落的清脆,又分明是自然生命进程中的句读。它在昭示光阴飞逝的同时,也让我突发出了“生命段落”的悟想。
春的萌动,夏的奋发,秋的成熟,冬的蛰伏,自然以季节为单位发展着它的生命,季节是它生命回想曲中的每个段落。一束光、一阵风、一片叶子、一只飞鸟,是季节们彼此之间的一回眸、一顿足。正是每个鲜明的段落,才诞生了连贯充实的全过程。那么,我们生命的段落呢?
临窗独坐,我突然有强烈的回顾欲望。拿出厚厚一叠日记,翻着。末了,既惊且愧,原来自己那种若有所失、若即若离的坏情绪已经持续一年多了。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被低沉的调子因扰着。我们渴望有所作为,却没想到始终在叹息的边缘踟躇,几乎找不到积极努力的影子。是夜回首,才发觉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我们一直没有划分过生命的段落。没有划分,没有回顾,没有总结,没有对心绪的清除和整理,于是,我们才一再重复着前一个遗憾,并且一再悲哀地以为生活就是这样的平淡,最后连悲哀也失去了新鲜感。
让心灵永远具有“生命的段落”意识,能够使你对过去的脚步及时加以回顾和省视,知道哪儿深了,哪儿浅了,哪儿走歪了,哪儿跌过跤;明白连连的不如意责任是否都在身外,而牢骚满腹一无所获是否陷入了误区?这种意识,它虽不能包罗全部,但至少能让你比较清醒地生活,并且,由此可能引出纠正、调整、扭转、加倍努力等行为,从而使你的生命经常处在自觉有效的运行状态。
关于生命的段落,事实上我们早有不少划分的启示:星期、年月、阶段、时期……只是我们习惯于仅仅把它们当作时间的标志,而忘了利用它们来促进生命的进程。
具有“生命的段落”意识,无论在英姿焕发阶段,还是在两鬓染霜时分,都将推动生命走向充实。一个成功的人,总是懂得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展示自己,而不是只祈望另一个梦想,让自己在牢骚叹息中度过。
Number:6840
Title:科技史上的憾事
作者:柯维
出处《读者》:总第133期
Provenance:《知识窗》
Date:1992。2
Nation:
Translator:
科学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科学上的一些重大发现和发明往往需要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艰苦努力。然而,科学的进步除了经历大自然的重重磨难,有时还会为人类自身设置的种种障碍所阻。这实为世人所憾、所思。
火山脚下的一场闹剧
一种是“水成论”。18世纪,以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教授魏尔纳为首的一批学者,由于在德国山区看到了大量的水成岩,就把天下的岩石都说成是由原始的海水或洪水中的沉积物形成的,即都是水成岩,形成了“水成派”。
一种是“火成论”。以英国的地质学家郝屯为首的一批学者,由于生活在火山地区,则认为天下的岩石都与地下的岩浆作用有关,是由高温的岩浆冷却结晶而成,即都是火成岩,便形成了“火成派”。
在英国爱丁堡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两个学派在爱丁堡附近的火山脚下,对那里的地层结构成因展开了激烈的现场辩论,由于两派都以偏概全,只相信自己,各执一词,因而导致了双方互相攻击,互相谩骂,最后竟然拳打脚踢,企图用武斗来解决学术问题,演出了一场科学家互相打骂的丑剧。
后来的研究证明,岩石的成因是多元的。不仅有水成的沉积岩,有火成的岩石,还有些是由天外来的陨石生成的。它并不因“水成派”和“火成派”的冲突而改变这一客观真理。
耐人寻味的一场骗局
1893年2月,曾在氟化学以及发明和应用高温电炉方面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异常激动地向科学院和报界报告了一项重大成果:他和他的助手共同努力,制成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金刚石,实现了多年来人们试图把平常的石墨转化为高贵的钻石的夙愿,打通了“点石成金”的道路。
当时,这一成果轰动了整个科学界,人们奔走相告,莫瓦桑更是兴高采烈,陶醉在胜利的欢乐之中。许多正在探索人造金刚石的科学家,也因此而中断了自己的研究工作。
1906年,在瑞典科学院举行的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评选中,莫瓦桑以1票的优势战胜了创建化学元素周期律的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获得了该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翌年,莫瓦桑因病去世,人们期望他的发现能尽快转化为实用的生产技术。为此,许多科学家按照莫瓦桑的设计去重复实验,却从未获得成功。于是,人们不得不对莫瓦桑的成果产生怀疑。后从莫瓦桑的遗孀那里了解到,莫瓦桑的人造金刚石是假的,原来,莫瓦桑的助手对无休止的、繁重的重复实验感到厌烦,就偷偷地把过去实验剩下来的一颗金刚石颗粒混到实验材料中去,从而导致了这一骗局。
可怜的教授至死也不会想到,他自己受了骗,而且还以他的名义蒙骗了世人!
顺便提一句,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造金刚石的成功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个研究小组,使用一种高压装置,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在1600℃高温和95000个大气压下,于1955年取得的。
发明乙醚麻醉剂的风波
18世纪以前,由于没有麻醉剂,外科手术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为了做手术,有的医生用绞勒的方法使病人暂时窒息;有的则用放血或压住颈部血管的方法使病人的大脑暂时缺血而昏迷;有的干脆用一根木棒猛击病人的头顶,使病人失去知觉……这些野蛮的做法给病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有的在手术中突然惊醒,痛得大喊大叫;有的在手术后留下了脑震荡等后遗症;有的甚至因此而丧失生命。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笑气(一氧化二氮)对神经有兴奋作用,亦具有麻醉止痛作用。后来,美国牙科医生维尔斯用笑气做麻醉剂,成功地给不少患者做了拔牙手术。可是,1844年的一天,维尔斯在美国波士顿城做拔牙公开表演时,由于笑气用量不足,手术没有成功,病人痛得大声呼叫,一群保守的人就此把维尔斯当做骗子,将他赶出了医院。
当时,维尔斯有个学生名叫莫顿。一个偶然的机会,莫顿听到化学教授杰克逊说,有一次在做化学实验时,他不慎吸入一大口氯气,为了解毒,他立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