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夜,整个漳县城内的老百姓几乎没有睡着的。有能力的,打算现在就跑到更安全的地方去,但大多数是没有能力的,只好三五成群的聚集起来,商量白天王烁留给他们的话题。最后,就主动按照明朝的里甲规定,聚集到一起。
没有头雁的雁群飞不远,好容易有个少将军给他们当带头人,他们只有组织起来,跟随王烁这个头雁,才能不受土匪、乱兵祸害,才能保住性命。
仅仅两天时间,十八个保甲就选举出来,一起来到县衙,和王烁商量如何抗敌。
王烁这两天也在思考,如何才能利用漳县这个地方,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据地,脑子里已经有了初步的规划。
保甲们来了之后,他先给他们吃定心丸。他故作轻松告诉他们,只要百姓肯出人出力,击败闯军那些和土匪差不多的乌合之众不是问题。
他打土匪许多百姓亲眼见到了,三百来人杀的三千土匪溃不成军!仅凭这一点,大家对他也十分信任。
看保甲长们都表示信任他,等着他拿主意,王烁开始提要求。
现在,百姓手里粮食不多了,县衙里土匪聚集的粮食也不多,十万斤左右。大家还要抓紧修复城墙,还要到更远一些的山沟里修建备用基地。万一闯军势大,漳县保不住,就要考虑把百姓往山里转移,逐步抗争,分散敌人,逐一消灭,让他们轻易不敢进入漳县。
所以,第一,要尽快组织百姓修建各种防御工事。第二,还要让百姓把周围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粮食,等余粮吃完了,来年好有新粮接续,才不至于饿肚子。
保甲们就说,漳县周围荒地不少,完全可以种粮食。可是,那些荒地都是有主的,人家不让种。
王烁说道,不管是谁的,不种粮食让地荒着就是犯罪!不管他,谁种了就是谁的。地主若是不同意,让他找我!
接着就有人又提出来,好多佃户给地主种地,地主只给二分利,而且荒年也得交租子,老百姓都不愿意种地,还不如做些小买卖,贩盐还能有口饭吃。
王烁道,这地主太坏了,老百姓种地吃不上饭谁还肯种地?你们商量一个合理的地租分配办法,以后谁多收租子,我就惩罚他,而且,荒年不许收租。
大家觉得这个办法好,可是,这个得有朝廷的命令啊,没有命令,口说无凭不成啊。
王烁想想道,李自成很快就打到北京了,朝廷很快就完了,咱们就不管什么朝廷了!
就有人吃惊道:“这,这不是造反吗?”
王烁道:“现在天下大乱,多少人造反?咱们让老百姓吃上饭也叫造反?那我干脆造反好了!”
就有人附和道:“就是,朝廷也不向着咱老百姓,造反就造反。”
地处偏远的小县,老百姓眼里本来就不知道什么朝廷。再说,朝廷早乱了,天下称王的,到现在大的已经有大明、满清、闯王、张献忠四家了,小的更是多如牛毛,不计其数。
大家多数同意把朝廷先扔到一边。可是,要出命令,就得有个名号啊?
王烁想想道:“就叫陇中新法吧?巩昌知府投降了,陇中已经没了大明官吏,我就称陇中守土将军如何?”
大家听着,王烁这明明就是要造反,可是,只要他是为了老百姓,管他是不是造反呢!那就先找人刻陇中守土大将军的印信吧。
王烁道:“这样还不成。我只能管军事,忙不过来,你们当中得有个人出来管民事。你们就从你们当中挑出一个来当县令。”
大家心说,这下好,自己选县令,这等于是大家都跟着他造反了!可兵荒马乱的饭都吃不上,造反也没什么了不起,朝廷这会自顾不暇,也不会有人来管他们。
大家你推我让,终于选出一个教书先生来干县令。教书先生怕干不了,王烁就让那剩下的保甲长们组建个参政会,到时候有重大事情大家商量解决。县令做的不好,大家随时指正,实在不行就再选别人来干。
第38章 陇中新法
王烁和保甲长们商量一天,两个新的法令诞生了。
一个,是陇中官吏新法。规定,从甲长,里长、村长到亭长、乡长到县令,不再经过朝廷考试任命,完全由百姓选举产生。先各里、村落选出里长、村长,然后从里长、村长里选出乡长,乡长里选出县令,管理地方。县令以下由各乡推举一名代理人组成参政会,选出会长,负责监督县令施政。其他县尉、典狱、教习一类县级官吏由县令任命,参政会同意方可算数。乡以下以此类推。
第二个法令,就是陇中土地新法。规定,百姓开垦无主土地完全归自己所有,只每季向公家交二分租子。租种地主土地,地主和佃户之间必须四六分成,地主四,佃户六,地主的四分里,必须拿出二分做为官家的税收。任何人不得撂荒土地,如经发现,土地充公。所有土地,荒年免租免税。旧账一概作废。
这两项法令,实际就是议会制和好多国家工业革命以后实行过的土地改革制度的粗糙模型。限于这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老百姓的接受能力,王烁只能这样大致规定一下,以后再视执行情况不断丰富和改进法令内容。
这两个新法给了老百姓不少好处,使王烁很快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但是那些地主利益受到了损害,他们当然不干。
不干不要紧,老子手里有军队。你敢不出租撂荒土地,我就真敢没收;你敢多收一分租子,我就去你家里抢回十倍的粮食来还给佃户,看咱们谁厉害!有本事你就去告老子,连守土大将军都是老子自己封的,老子还怕狗屁朝廷不成?
接着他又出台了一个兵役法。家里有一人当兵,种地租子免一分,经商税收减半。两人以上当兵,不管种谁的地,不交租;经商免税。当兵阵亡,其直系亲属未成年的,由公家养到十八岁成年,丧失劳动能力的,由公家救济,逃兵不算。
那个时代的农民,没有几个明白《大明律》是怎么回事,全是文言文,又那么复杂,老百姓想弄明白也白搭。可王烁这三条法令大家却都明白,这关系到他们的切身利益。关键,还是简单,通俗,好记。
漳县城里和四周乡村的老百姓纷纷拥护,争着当兵。
王烁尝到了甜头,索性连大明刑法也改成了简单好记的白话,同时去掉不合理和其许多残暴的内容,让它变得更加简单,倒真是有刘邦入秦约法三章的意思了。
新政不断出台的同时,王烁还得加紧组建新军,防止敌军的进攻。
他已经有了五千人的新军,只是还缺乏训练,武器也不足。
他只好利用手中现有的武器,先武装起一千五百人来。这一千五百人都是挑选出来的精壮汉子,由方大楚带着,按照明军标准军事训练的方式训练。
剩下的三千五百人,则让王小二带队,用山里的树木临时做成武器,演练进攻防御阵型和单兵格斗。
看着士卒们互相间格斗,王烁就又想起了日军拼刺刀的办法。那日带领大家杀出伏羌城,这办法还是起了大作用的。
于是,他立刻回去思考,结合自己会的武术招法,创造了一个一人持短刀盾牌,两人持长矛的刺杀防御阵型,让王小二先带着几个人学会练熟,然后让他把这几个人组织起来,和两倍于己的新兵对抗。
结果,大家拿着木制的盾牌刀矛一顿拼杀,王小二这一组大获全胜!
大家看到了这个办法的好处,纷纷仿效。连方大楚那一千五百正规军也开始训练这个方法。方大楚久经战阵,又在伏羌城亲自使用过,很快就把这个方法结合到他训练的大阵里面去,提高了大阵的杀敌能力。
王烁又命人到处搜集马匹,组建骑兵。漳县资源匮乏,想造出更先进的武器不现实,只能先组建骑兵这种古代最厉害的兵种了。
天灾人祸,老百姓都吃不上饭,又哪里有能力饲养牲口?搜遍了全县的大户,才凑了几十匹勉强能用的战马,和原先的骑兵混在一起,由张二猛在全军挑人,组织训练骑兵。
当然,对征用战马,不管是大户的还是一般百姓的,王烁都照价付钱。那班土匪抢了上万两银子放在县衙里,足够用了。
第39章 知己难觅
古代战争,骑兵往往可以左右战局,出奇制胜,实在是太重要了。
张二猛教骑军,都是既能马上劈杀,又能弯弓射箭的蒙古骑兵的训练方式。
骑兵总算凑合起来了,用来在马上骑射的弓箭又成了问题。这种弓箭不同于步兵用的弓箭,都要小一些,轻便一些,这样在马上使用起来才方便。
好在漳县不乏做弓的材料,战争年代,哪里都有做弓的匠人。王烁派人和匠人一起帮忙干活,总算临时解决了这个问题。
箭还好说,随时可以制造;一把好弓,没有一年的时间用来对材料加工、上漆和曝晒,是做不出来的。
王烁这时候顾不上了,只要能临时凑付,先做一百把出来,能杀伤敌人就行,至于耐不耐用,就来不及考虑了,剩下的慢慢做吧。
再就是刀的问题了。王烁命人在全县收集钢铁,让铁匠按着他画的样式打制马刀。
他画的马刀接近现代的马刀,但略有不同。
那时候的钢材质量还不行,容易崩口卷刃。所以,他结合了蒙古刀和现代马刀的优点,让刀身像现在马刀那样细长,中间靠上加一对血槽,同时,加大刀身的弧度,让刀在砍入人体之后更容易旋转出来,不至于将刃口损坏掉。
刀柄后端增加一个弯向刃口方向的鼻头,在鼻头和护手之间增加一个连接,和刀柄形成一个环状,当刀在骑兵手里因为震荡脱手时不至于掉落,便于再重新握住。
第一把马刀打制出来,张二猛拿着爱不释手。他的少主人就是个天才,这样的杀人利器都可以想的出来,太适合骑兵这帮兔崽子们使用了!
看着骑兵们都有了自己心爱的兵器,踏踏实实跟着张二猛训练,王烁才放下心来。
城墙的修复,有新的县令带着全城的百姓在加紧施工。王烁要求必须加高加厚,闯军有大炮,一般的城墙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