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辽末悲歌-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不去理睬那员偏将,径直走下了正堂,往府外而去。满庭院的百姓们略乱了乱,原来被官兵们强打出来的狭促通道又宽了宽,一时间吵吵闹闹的场面静了下来,只有几个怀抱的婴儿偶尔不懂事儿的哭叫几声,就被家大人手忙脚乱的捂住了小嘴儿。。。。。,大家默默地目送着韩大人离去。韩可孤并不向四周观望,只快速地穿过屏着呼吸的人们,踏步钻进了高军士兵早已经备下的马车。随着车夫一声吆喝,便在官兵的前拥后簇下,奔向城外去了。

透过被风刮开的车帘缝隙,韩可孤望着遍路凄惶的人们和破败不堪的街市房舍,心中不免一阵阵的悲怆,拔凉拔凉的一股气直冲向了脑门。这才几年的功夫,国事竟然如此的衰败不堪了嚯。

自从天祚帝执政以来,一味的好游戏,喜从禽之乐,以开国之初先帝定下的 “捺钵” 办公为理由,常常带着一众文武大臣游猎四方,却耽搁着不问政事,只被耶律乙辛、萧奉先几个阿谀小人忽悠得五迷三道,偏听偏信地任由他们把持朝纲,可着劲儿的肆意妄为,却疏远萧兀纳、耶律石柳这般贤良卓见的大臣,造下太子浚冤案,很是凉了一大批的耿耿忠心。后来更是任用“有才而贪”的北院枢密使耶律阿思来清查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乙辛大案”,让他得了机会广受贿赂,敷衍塞责,纵容那些贪墨之徒继续用事、阿谀奉承之人竟相提拔,而真正的忠臣良将们却大多因为不懂得权宜,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些排挤打击,甚至有的竟被安上个莫须有的罪名,胡乱就下了大狱。致使朝中可堪用的人才越来越少,以至于边备也松弛了,加上这些佞臣为了投皇帝的所好,竟妄自增加了对“海东青”和“东珠”的征收数量,导致女真完颜氏抗辽之心日盛,聚兵在各边塞隘口不断地撩拨挑衅。可天祚帝偏又不把这些重要的谍报放在心上,还是一味专信只会唱喜歌讨好奉迎的萧奉先兄弟,使得对女真问题上的处置一错再错,贻误了大好战机。天庆四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誓师励众,向宁江州侵扰,大败渤海军之后,汉军都部置萧陶苏幹就曾提出“女真国虽小,其人勇而善射。自执我叛人萧海里,势益张。我兵久不练,若遇强敌,稍有不利,诸部离心,不可制也。如今之计,莫若大发诸道兵,以威压之,庶可服也。”这则建议真是阐明了当时的形势,女真族部队中的战员虽然不多,但抱团合众,悍不畏死,而且最善于骑射,加上自己这一方又有叛徒萧海里等逆臣投靠了他们,深入了解到本朝的战术方略,知己知彼使战斗力直线上升。而我军却经久不历战事,加上疏于演练,刀枪都锈钝了,如果一战得胜倒还罢了,可一旦战败,各部兵将势必会对朝廷失去信心,离心离德而不服调遣。所以在那时如果朝廷廷依了萧陶苏幹的建议,整合天下兵马,以人数上的压倒性优势来慑服完颜一族也不失为上策。只可惜天祚帝竟舍了如此良策不用,只信萧奉先,斥陶苏幹大人之谋是在“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钦点奉先之弟挂帅,盲目地集结起正在滑水北屯驻的几队乌合之兵就出了河店。“一将无能,累死千军”派遣如此一个好大喜功,胸中全无点墨的庸人带兵打仗,结果可想而知了,果不期然就是一场惨败。。。。这般的邪正不辨,任人唯亲,怎么会不令朝中上下倍感失望呢!也难怪各地贵族纷纷有了反叛之心,有一部分文武大员也萌生了另立新君的想法…

“赶得再快一些”外面偏将轻声叱喝车夫“将军该等得不耐烦了。”

一声长鞭破空炸响,车轮“隆隆”的明显转得更快了起来。

“不耐烦什么,难道还怕这内讧来得不够快吗?”韩可孤暗皱眉头,萧奉先固然祸国殃民,但你高永昌也不是什么善善之辈,似这等逞性妄为擅起刀兵,又置国家大局、黎民生死与何处了?今日高军肇事,朝廷必然要出兵平乱,那时内讧彻底展开,你作不作得上这一地的主人还在两可之间呢,只怕先就遂了完颜氏的心意了。

韩可孤坐在颠颠簸簸的马车上,越发的觉得自己忠于的朝廷现在正如同这辆车一样,艰难的行驶在崎岖的山道之上,晃晃悠悠的一个不小心就会颠覆了,而自己却又无力着手挽救,只能徒劳地忧心忡忡,百筹莫展。

马车“吱吱”一阵刺耳的刹车声音过后,缓缓停了下来,韩可孤掀起车帘,原来此时已环着盘山道近到了一座巍峨的山前。只见依山势迤逦而起着无数的毡帐,黑压压的不见首尾,帐前士兵执枪荷刀,森严壁立,全无一点儿的杂乱。

那名偏将策马绕到车前“有请大人下车。”

“这里就着实不错,你去请高将军到此一叙吧一一。”来到别人的地盘儿上,韩可孤一向都很警惕。这是最近几年亲身经历过了几处纷乱复杂的环境后养成的习惯。

偏将拱手再请“还是请大人下车吧。”

韩可孤不语,只是一味的冷笑。

“有请大人下车。”偏将话声一紧。

一路簇拥而来的士兵们围拢了上来,韩可孤锁起眉头,冷言问去:

“你等想要做甚?”

“不敢”偏将略一躬身“只请大人上山。”

韩可孤眉上更紧,伸手来拉腰间的佩刀,却只摸到了那支空鞘,便顺势向身前挪了挪。

偏将倒被吓了一跳,一路上领教过这位韩大人“汤水不进,油盐不吃”的个性,知道恃强是吓唬不住他的,自己不自觉的耍耍威风不过是平日在手下兵丁面前养成的习惯使然,此时从一路过来的态度上微微有些觉察到韩可孤仿佛起了求死的念头,深恐因此误了自家将军交代的差事,再不敢懈怠了,只得屈下身子跪到了地上。

“小将不敢在大人面前造次,只求大人上山,能够尽早复命便感大人大德了。”连连的叩头,声音中竟然急得带了些哭腔,那一众军士也是跟着纷纷跪倒在地。

难怪高永昌的声势日盛了,把自己手下的兵勇们都整治到了这般光景。眼下的形势倒让韩可孤有些进退两难了。略一沉吟,想到大可不必和这些只知服从的士兵们一般见识,在这里自己就是死了也是枉死,倒显得不够大气。还不如与他们行个方便,也免得到最后拉扯起来,白白受些无谓的**。等进了大帐,只和高永昌当面理论,那时纵是拼死了,也横尸在那跋扈将军面前,才不枉一生壮烈。

思谋一定,韩可孤轻撩袍角踩向车前踏凳,缓步出了车子,略略整治一下衣冠:

“也罢,我也不与尔等为难,只找你家主子理论。”

“多谢大人怜恤。”

兵将们爬起身,韩可孤随着那员偏将过辕门往山腰处那座大帐而去,及远便看到大帐前旗帜高悬,招摇着随风乱舞,上面大书 “讨贼锄奸”的字样,下面附了若干小字,看不得真切,想来是謦书着萧奉先诸人的种种罪状吧。

正文 第四节

更新时间:12…11 4:03:58 本章字数:4431

一行人沿着军帐的间隙东穿西绕的越走越高。有些晕头转向了的韩可孤陡然发现绕来绕去的竟在不知不觉间被带得偏离出山腰那座大帐很远了,此时来到接近山顶的一处还算平整的丘台上,边缘便是险峻的山崖,重岩叠嶂的倒和登州东牟郡一带山体的崮形地貌有些相似。放眼望过去,只觉一侧石崖幽深不可见底,另一侧坡度也不见缓和,山势极高了,齐腰深的荒草居然少有践踏。这倒是个藏兵的好去处,屯兵在此间,来犯的敌人肯定无法展开有效的攻势一一不得不让人佩服,高永昌对排兵布阵确实很有一套。

面前一座略小的毡帐面崖而起,帐帘半卷,看里面帐案排椅虽然粗糙倒也齐全,正迎门处的帐墙上挂了一幅耶律倍的《骑射图》,在粗旷里透露出几分儒雅,倒很符合高永昌的性格。韩可孤停了脚步:

“高将军可在帐中?”

“诺一一”帐内一人应声而出。韩可孤一顿之间已察觉到,那名偏将此时早不知去了哪,换了四名齐整军衣挎刀的军士环立在左右。

“高将军何在?”

韩可孤习惯性的把手伸向腰中,随即便又想起那刀已被萧驴子收了去。高永昌明显的是在避而不见,韩可孤一见来人,便知必是说客无疑了。于是负起双手,只站立在帐门前,向着崖头发起愣来。

“银含凿落盏,金屑琵琶槽。

遥想从军乐,应言报国劳。

紫薇留此阙,绿野寄东皋。”

少顷,抑扬之声轻轻响起,认得是那位高永昌手下的幕僚说客所发。此人还是有些才华的,平日里常常陪了高将军品茶弈棋、谈天说地,尤其对下六陆棋颇有些手段,自己当年还曾在辽阳府高军营中与他对弈过几盘,倒是输多赢少,只是急切间想不起姓名来了。

“韩大人别来无恙。”老幕僚长揖及地,行的却是汉礼。

这并不奇怪,远在立国之初太祖阿保机便已经认识到本朝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文化底蕴远不如宋国深邃,早早定下了“因俗而治”,“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基本国策,大力倡导儒家思想,对辽;汉礼仪‘择善而从‘;完全不予限制。

韩可孤并不答礼,只冷冷的将脸别向了一旁,那人也不为忤,跟上一步,摇头摆脑的再自吟哦:

“北嶂南屏恰四周,西山微阙放溪流。

胡人置酒流连客,颇胜峰峦是胜游”

这让韩可孤不禁想起,宋哲宗元佑四年尚书右丞苏澈在使辽时途经北安州驿站“会仙馆”题下的这首诗,记得另外还有一首“岭上西行双石人,临溪照水久逡巡。低头似愧南来使,居处虽高已失身。”这虽然是苏澈借着那对低头佇立在泊头沟上的石头来讽咏变节事辽的宋室官员,但也恰恰说明了国事不宁则人才思去的道理。倒与现在的大辽情况很有些相似,朝廷弃高就低,能人志士得不到重视,自然会“良禽择木而栖”了!恐怕照此下去,用不多久也会有本朝的无聊文人写出这一类无奈自欺的文章了。唉,想大辽国何时才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