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瞿+秋白--从书生到领袖-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是临时政府。
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掌握,而宣言实行民主主义。这一方面是为了缓
和外交冲突,成为苏维埃俄罗斯共产主义政权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缓
冲地,另一方面也适合于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的西伯利亚地区实际的社会经
济生活。瞿秋白充分利用在赤塔停留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新闻采访,这


样既可以练习俄文,又可以研究远东共和国的政权及共产主义。他和俞颂华
先后访问了远东共和国交通总长沙都夫(谈中东路问题),粮食总长葛洛史
孟(谈新政府的粮食政策及中俄通商问题)。1921 年1 月2 日晚,远东共和
国临时政府总理兼外交总长克腊斯诺史赤夸夫,在外交部官邸会见瞿秋白、
俞颂华,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主要如瞿秋白所记:“远东政府,虽有共
产党在内,然依本国经济组织,决采共和民主政体,不日召集国会——‘国
民立法大会’——着手于新国家之建设事业。远东对苏维埃俄国的关系,是
一协约的同盟国,一切自主,唯外交得与莫斯科政府协商。对于中国,竭诚
希望缔结密切的友谊的条约。。”①克氏体形魁梧,面貌刚直,但正在病中,
不得不躺在卧榻上同客人谈话。克氏的夫人是一位晚装轻盈的少妇,一口纯
熟的英语,她对瞿、俞关照说:克氏多病,请勿过于多谈,恐怕他劳神。克
氏虽言语喘急,仍然以英俄文尽力解答问题,直到夜九、十点钟才结束谈话。

①《瞿秋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79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赤塔共产党委员会送给瞿秋白许多书刊,其中有《俄罗斯共产主义党
纲》、《共产国际》杂志、《社会主义史》。瞿秋白把这些书刊读过一遍,了解
了俄国共产党的理论。

“再往前去,感受其实际生活。”面对着社会变革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
象,好的,坏的,美的,丑的,意料之中,意想之外的,等等,引起了这个
青年记者的沉思。用刚刚学到的一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分析社会生活中千
姿万态的变象,有时会觉得无味枯燥,然而一旦达于极处,便会豁然开朗,
顿然醒悟。

社会革命,俄国的社会革命,不是社会思想的狂澜,而是社会心理,
——实际生活“心”的一方面,——及经济生活,——实际生活物的一方面,
——和合而映成的蜃楼。

来俄之前,往往想:俄罗斯现在是“共产主义的实验室”,仿佛是他们
“布尔塞维克的化学家”依着“社会主义理论的公式”,用“俄罗斯民族的
原素”,在“苏维埃的玻璃管里”,颠之倒之试验两下,就即刻可以显出“社
会主义的化合物”。西伯利亚旅行的教训,才使人知道大谬不然。

“只有实际生活中可以学习,只有实际生活能教训人,只有实际生活能
产出社会思想,——社会思想不过是副产物,是极粗的现象。”①。。 ①《瞿秋
白文集》文学编第1 卷,第93 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年版。

从枯寂的冥思苦想,步入活生生的现实社会,认识到生活之树是长青
的,而理论是灰色的;只有从实际出发,才可能获得真知,摒弃教条式的理
论束缚。这对于刚刚踏入社会主义俄国大门的瞿秋白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
的进步,一个可喜的开端,也许可以说,这是他后来成为共产主义者的一个
必不可少的阶梯。这时,他更加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感到此次赴俄的意义。
“我的责任是在于:研究共产主义——此社会组织在人类文化上的价值,研
究俄罗斯文化——人类文化之一部分,自旧文化进于新文化的出发点。

寒风猎猎,万里积雪,臭肉乾糠,猪狗饲料,饥寒苦痛是我努力的代
价。现在已到门庭,请举步入室登觉吧。”①。。 

①同上书,第84 页。
从哈尔滨到满洲里,从满洲里到赤塔,一路上仆仆风尘的采访、调查,
积累了许多见闻资料。在总领事的专车上,外交官们酒食争逐、赌博嬉戏的
腐败生活,使瞿秋白感到厌倦,然而又不得不违心地应酬一番,浪费许多宝


贵时光。有时,他索性避开喧闹的牌局,躲在一边阅读,翻译,思考,写作。
振笔疾书,文如泉涌。1920 年10 月到1921 年1 月,他寄给《晨报》、《时
事新报》的二十余篇通讯,多半是在这种条件下写成的。

同外交官们应酬,虽然浪费光阴,就中却知道了几件官场轶事。其中
的一件事是:陈广平在哈尔滨时,预先付印一批留俄华侨护照。陈广平收到
印好的护照后,如获至宝,藏入箱内,锁好,又打开,打开又锁上,惟恐丢
失一份。当天晚间,陈又把箱子打开,翻看护照,忽然拿到一张,一掀一掀
的给随员看,说道:“到了莫斯科,这就是钞票呵!”护照的意义原来如此!
无怪乎,驻赤塔的领事管某,以前在伊尔库茨克领事馆里,因为和馆员分护
照费不均匀,互相打起来,因而被撤差。

寄希望于新俄

从死寂的半殖民地的故国,来到新兴的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异邦,瞿
秋白顿觉耳目一新,感慨万千,思想与认识大进一步。尽管新兴俄国困窘得
犹如西伯利亚荒原的酷寒,瞿秋白却透过了死沉沉的严冬的暮帘,窥见了遥
远未来的春意和繁花似锦。他由衷地体察到新俄是世界的希望和榜样,也是
中国的希望和榜样。这位青年学子已经把眼光从东方的出世主义,西方的人
道主义,转向了一个时代的斗争中心——新兴的俄国正在实践中的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学说。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出了这种殷切的期望。

中国无产阶级只寄希望于你们,勇敢的俄国工人,你们为全人类的幸
福而英勇奋斗,你们建立了苏俄社会主义共和国,你们正在实现着社会主义
原则,与黑暗势力进行斗争,克服着无数困难,你们忍受着百般困苦而始终
不丧失信心。中国无产阶级极为钦佩你们,衷心地祝愿你们获得成功和胜利。

我们尤为赞赏的是,你们的运动不仅具有民族性质,而且具有国际性
质。。。我们希望,由于你们的努力,世界上将会出现人道和正义;由于你
们的努力,全世界人民将会觉醒起来。

这篇文章的题目叫作《中国工人的状况和他们对俄国的期望》。原稿是
未经修订的俄文打印稿,保存在苏共中央马列主义研究院的党中央档案库。
1921 年2 月27 日出版的《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公报》第一期《远东来信》
栏内发表了这篇文章。与原稿相比较,内容相同,仅仅在文法和署名上有差
别。公开发表的文章署名是“秋白(广州)”,而原稿则只署名瞿秋白,并未
注明地点。瞿秋白写这篇文章的时间,当是在赤塔停留的十七天内。

瞿秋白根据手头上有限的资料,颇有胆识地分析了中国无产阶级的现
状和前景。他指出,由于中国工业生产薄弱,“中国无产阶级的大多数是由
农民组成的,至于工人的数目则很少。。。大多数中国工人是手工业者。”
中国工人遭受着与欧美工人同样的压迫,或者甚至更厉害,因为他们所受的
压迫不仅来自中国资本家,而且来自外国资本家。

“中国各大城市中的工人比居住在乡镇中的工人农民更加成熟。可以预
期,在中国未来的社会改革中,他们将是中国无产阶级的首领。”他认为,“中
国的无产阶级(工人和农民)至今还没有组织起来进行斗争。尽管中国无产
阶级所处的条件非常可怕,但他还没有觉醒,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无产阶
级没有认识,没有组织。”显然,由于把农民划入无产阶级,因而他对中国
无产阶级的觉悟程度估计得偏低。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谁能帮助中国的
无产阶级呢?只有已经觉醒的中国青年,或者是热心的中国社会主义者。”
没有文化的人,是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没有文化的人,同样无法接触马克


思主义学说。只有经过先进的知识分子传播和灌输马克思主义学说,工人阶
级才能找到批判的武器,使自己成为有觉悟有组织的战斗队伍。而先进的知
识分子也将在这个伟大斗争中得到改造,进而无产阶级化。瞿秋白把他与俞
颂华、李宗武的赴俄,看作是实现这一神圣使命的重要一环。他满腔热诚,
信心坚定,告诉俄国朋友说:

我们充分理解,中国的知识分子必须帮助中国无产阶级与国际无产阶
级联合起来,共同为人类服务。为此目的,我们来到了俄国。。。我和俞颂
华、李宗武同志分别代表上海的《时事新报》和北京的《晨报》,我们来到
俄国是为了向中国正确报导俄国的情况。我们切盼能认认真真地完成我们肩
负的任务。我们希望,我们的到来将会带来良好的结果,而我们的这次旅行
将给中国的社会主义运动以第一次推动。

这些真诚的话,说明瞿秋白带着很高的自觉性深入异邦,探取火种,
为挣扎在黑暗途程上的中国人照亮前进的方向,探索新路。做为中国先进知
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中国革命的先驱人物,瞿秋白确是当之无愧的。

1921 年1 月25 日晚十一时,瞿秋白一行抵达赤色的都城莫斯科雅洛斯
拉夫车站。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会东方司司长杨松会见了他们,安排了他们的
食宿和工作。随后,他们会见了《真理报》的主笔美史赤略夸夫,工作就此
开始。他们住进了一幢由旧时旅馆改成的公寓。寓所周围是小树林,大教堂
的铜顶金光灿灿,耀人眼目。这种居住条件,虽然饮食营养很坏,也可以安
心工作了。

此刻,瞿秋白心境极不平静,他说:“我寻求自己的‘阴影’,只因暗
谷中光影相灭,二十年来盲求摸索不知所措,凭空舞乱我的长袖,愈增眩晕。
如今幸而见着心海中的灯塔,虽然只赤光一线,依微隐约,总算能勉强辨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