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画男人,他们则更像是野兽;若画孩子,他们,若活在人世的话,则肯定是受上帝诅咒
的对象。”假若这些“艺术家”果真如此看待事物,“那末,人们只好问一声,你这种视力
缺陷从何而来?如果是遗传得来的,那末,内政部长就得负责,不准让这种严重的视力缺陷
存在下去——或者,如果你不相信现实,把自己的欺诈强加在全国人民头上,那末,这便要
由法庭来处理的犯罪案件了。”他发出威胁,既要剥夺有视力缺陷的现代派艺术家的生产能
力,还要将其他艺术家当作危险的罪犯加以处置。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表明他对于艺术的重要
性的信念了。他把德国最有威望的艺术家列入这个范畴,连同情国家社会主义的表现派大师
埃米尔·诺尔德也属此列。与此同时,他已开始对这类画家实行镇压。数以千计的诺尔
德·巴尔拉赫、费宁格、科林特和格洛茨等人的作品已被没收;一些外国画家(诸如毕加索
、马迪塞、万·戈·布拉克和齐桑纳)的作品也遭同样的厄运。约730幅这种作品同时在
慕尼黑被作为“堕落的艺术”展出。这些画不但没有装上镜框,且被胡乱挂在墙上,旁边还
被加上“病态心理就是如此看待自然”、“犹太人眼中之农民”之类的粗暴无理的按语。展
览中有一部分是说明黑人艺术之影响的。还有一部分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再有一
部分是展出犹太画家的作品。
展品还包括疯人画的作品,目的在于表明,现代派所创作的东西更加杂乱无章。科科斯
卡创作的两幅肖像素描竟与一疯子画的印象派头像挂在一起。“这些画家应该与他们的作品
捆在一起,好让每个德国人往他们脸上吐口水”一位参观者怒气冲冲地说。虽然,类似的恶
意攻击比比皆是,但这次展览——后来还在全国巡回展出——却吸引了两百万参观者,尽管
要买门票。这个人数比列队进入德国艺术馆以领略希特勒之德国艺术上品之概念的人数还多
出四倍。应该承认,两百万人中,许多人是受到下流广告宣传的引诱而前往的。但是,毫无
疑问,许多人是为了对遭查禁的伟大艺术的成果最后看上一眼才前往参观的。
(3)
那年的党代会是在9月6日开幕的。希特勒于星期一下午抵达纽伦堡。在检阅了他的贴
身卫队后,他乘车进城。城内到处旗帜飘扬;教堂的钟声齐鸣;到处是欢呼的人群。次日,
在《巴登维勒进行曲》的乐声伴随下,与通常一样,他出现在会议大厅。宣读他的文告的瓦
格纳是他的“另一个声音”。在将布尔什维克的暴力和流血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之温和作一
番对比后,他攻击说,在过去的一年里,曾有过试图在东方和西方散播共产主义混乱的团结
一致的行动。有件事是肯定的,且令人欣慰:“全世界可开始在我们四周放火,但国家社会
主义的德国将在大火中屹立,像白金一样。”德国已和平地、公平地解决了她的社会问题,
而其它国家则在犹太布尔什维主义的鼓动家掀起的罢工和恐怖主义的打击下摇摇欲坠。
这篇讲话的目的是要使民众洋洋自得,而不是燃起他们的好战精神,而他自己则准备向
一盟国献媚——他知道,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本尼托·墨索里尼已同意出访德国,但有两个
条件:他不带晚便服前来;应给予他与民众见面的机会。
他穿一身崭新的特为此次出访裁制的法西斯民兵制服,于9月23日离开意大利,随员
达100人。两天后,身穿简朴党服的主人在慕尼黑车站迎接了他。希特勒伸出双手向他表
示欢迎。此时,鼓声大作,群众高喊“元首!”和“总理!”
墨索里尼一行,沿着铺在车站里的红地毯缓缓前行,然后隆重地乘车前往元首的住处—
—在普令斯雷根坦广场。在这里,他们首次交谈。由于墨索里尼讲德语,译员施密特便有机
会将两人加以比较。由于他的头发很乱,希特勒之波希米亚式的外表看来很不整齐。“他的
声音很粗,有时甚至沙哑。无论是对我还是对墨索里尼说话,他常发r的卷舌音。有时候,
他双眼突然闪闪发亮,有时又突然变得暗淡无光,好像神不守舍似的。”墨索里尼却迥然不
同,“他身体笔直,坚定有力,说话时臀部不停地摆动(原文如此——译注)。他之凯撒式
的脑袋可说是古代罗马人的翻版。他前额宽阔,嘴巴又大又阔,又方又大的下巴向前突出。
当轮到他咒骂布尔什维克或国联时,他的语言比希特勒的要生动得多。在他的富于表情的脸
上,愤怒、鄙视、坚定和狡猾的神情交替出现。他亦富有拉丁人独有的装模作样感。”然而
,他的话有恰到好处之妙,一字不多,一字不少。他们的笑之不同也使施密特印象深刻。希
特勒之笑中含讥讽;墨索里尼则笑得自如,发自心底。
在长达一小时的会晤中,他们在总体上同意向日本表示友好,支持佛朗哥,挫败英法之
野心。这是此次访问的唯一的政治会谈,证明希特勒已开始明白:试图诱使英国去承担其扩
张计划,那怕是秘密进行,希望是微乎其微的。从那时起,墨索里尼便紧张地参与一系列的
参观活动,既参加盛典,也公开露面。他还检阅了党卫军操正步前进的大规模游行——这使
他终生不忘——参观了陆军在梅克伦堡的演习,还视察了克虏伯设在埃森的大型工厂。9月
28日下午,参观达到高潮。当两位独裁者分乘的两列火车快要抵达目的地即奥林匹克运动
场附近的火车站时,希特勒的专列沿着另一条轨道,与墨索里尼的专列并排行驶了15分钟
。两列火车的司机为此曾排练了多日。所以,这次行动进展非常顺利和成功,使意大利人和
德国人可通过敞开的窗户进行交谈。之后,希特勒的专列便开始加速——几乎看不出来——
比墨索里尼的专列先行几秒钟抵达车站。这样,希特勒便有时间走过月台,待墨索里尼的专
列一停,便向他伸出手去欢迎他。这是效率之最,加上士兵们的正步操练,产生了希特勒所
预期的壮观。
更有甚者。从车站至柏林市中心,沿着凯旋大街的两旁——百万群众——许多人是用专
列从邻近各省拉来的——夹道欢迎。市中心挂满了法西斯和国社党的旗帜。长条幅从房顶垂
到街上。在每个广场都架设了塔楼,交替着出现德国国徽和法西斯的国徽。工作于下午4时
停止,以便使当地群众加入欢迎队伍。当局出动了6万名党卫军以维持热情洋溢的群众的秩
序——党卫军来自全国。保安措施之严密,安插在群众中的便衣人数之多,在德国历史上是
空前的。此外,施普雷河上还有武装大艇巡逻。
两拉独裁者肩并肩站在敞篷车上。欢迎队伍自发地朝他们欢呼。此情此景确实令墨索里
尼高兴不已。次日的接待尤其隆重热烈——希特勒与墨索里尼二人重返奥林匹克运动场,以
便让墨索里尼与群众见面(希特勒许诺过的。)这次,希特勒让墨索里尼首先进场,好让他
私下高兴一番。然后,希特勒向“此时此刻正带着深情厚意分享这一具有历史意义事件的两
国一亿一千五百万公民”发表了简短的开场演说。他断言,他们的社会“不仅是个信念社会
,而且也是个行动的社会。德国已再次成为世界强国。我们两国的力量是……维护欧洲文明
的最强大的保证,是忠诚于其文化的力量,是反对破坏势力的武装力量。”
墨索里尼大步走到麦克风前。由于他坚持要讲德语,如此壮观的场面又令他激动万分,
所以,他越讲越快,使听从只能听懂片言只语。“柏林——罗马轴心”,他喊道,“建立于
1935年秋天。两年来,这个轴心为我们两国人民的更加团结,为欧洲的和平,起到了极
好的作用。”他说,他之来访并非普通的外交或政治访问,而是具有同一目标的两个革命的
团结的表现。
猛然间,运动场上空下起了滂沱大雨。墨索里尼的讲稿被淋透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
的真正民主国家是德国和意大利”,他说。满是雨水的麦克风和扩音器把他的声音歪曲了。
他刚毅地继续讲演,听群一动不动地坐着,坚持到底。“我有个朋友,我将与他同舟共济,
患难与共,直到最后。”大会结束后,情况更加混乱不堪。为使群众能再看上他一眼,他不
得不独自乘敞篷车缓缓回柏林。他未穿雨衣。回城后,他成了个落汤鸡。他穿着湿透的衣裳
回房——却又没有热水洗澡。他虽然未感冒,晚上却睡得很糟。次日,他精神萎靡,筋疲力
尽,直到坐火车离开德国回国时,精神才见好。出访德国时,他是带着对希特勒的轻视而来
的。你怎么能信任一个没有结婚,没有孩子,甚至连一个情妇都没的的男人?然而,待他走
时,他是带着对他看到的一切所产生的深刻印象离开的。如果说他未曾发现爱娃·勃劳恩,
他肯定看到了比他所能梦想到的还要大得多的权力。从那以后,两个独裁者的作用便颠倒过
来了:老大墨索里尼受老二希特勒的影响了。瑞士的精神病医生卡尔·古斯塔夫·容克曾目
击这两位独裁者,并注意到了他们的天渊之别。与墨索里尼相比,希特勒像个机器人。“他
好像是真人的替身,而墨索里尼则是僚阑尾一样,故意藏于腹内,目的在于不去扰乱身体的
机能。”
在柏林,两人并未签订协定,也未发表最后公报。但是,德国外交部却通知其驻外使团
称,两国领导人业已同意,两国之任何一方,若不得到对方同意,不得与英国建立更密切的
关系;意大利将在地中海自由行动,德国则可在奥地利享受同等的特权。
对此安排,与墨索里尼一样,希特勒也感到高兴,因为他仍高度尊敬墨索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