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国之问鼎天下-第2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会造成荆州军战力下降的后果,不过相对而言,这也不失为一个解决灾民安置的好办法。

今日召集在座的,还有主管农事的杜袭,他听了刘琮所说的话之后,点头道:“退出军伍之将士,最好还是用于屯田,这样他们的生计能够得以保障,想来也不会对此有所怨言。不过将军募兵之时,也要考虑当地民壮的数量,否则都入了军中,耽误来年农耕便不好了。”

刘琮颔首道:“这个倒是的确要加以注意。此事就由元直主持,军中各部宣政郎负责具体事务。”

募兵之事定下来之后,刘琮还得给退役的将士们找饭吃。虽然实际上荆州粮食还没有窘迫至此,但遇到困难,总不能大伙儿袖手旁观,尽看着我一个人忙乎吧?

主公有难处,各位不得意思意思,难道非要主公张口借贷不成?

在这方面还没人能和贾诩相比,他最先捐出了三个月的俸禄以及一批虽然不多但意义重大的粮食。紧跟着王粲等人也反应过来,于是一场轰轰烈烈,但实际上很低调的捐献运动在荆州各地展开了。

甚至还有退役的士卒将“安置费”全数上交给宣政郎,用他的话说:“俺们虽然以后不在军中,可大将军始终是咱的大将军!”当然宣政郎们是断然不肯收的,不过这样的“典型人物”通过祢衡的一支生花妙笔,活灵活现的出现在军报之上后,造成的影响和起到的作用,却是非常大的。

藏富于民在这个乱世,是统治者最大的悲哀。刘琮很清楚,他必须集中所有的资源,人力和物力,才能够在这个乱世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为此他殚精竭虑,又怎么会在乎区区虚名?

自从刘琮接掌荆州以来,对于荆州本地的世家大族,所用的手段大都是温和的,即便收部曲私兵,也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他想通过利益捆绑的方式,将荆州世家大族和自己拧成一股绳。事实上通过征伐江东,这个目的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但这并不表明,刘琮从此以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彻底放心。

刘琮并不是担心会出现司马懿那样的人物,而是为了集权的需要。他不想在自己前进的道路上束手束脚,但是集权必然会遭到世家大族天然的反感和本能的反对。

所以,控制他们的力量,在最大程度上限制他们的影响,才是刘琮一直考虑的。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如贾诩那般善于明哲保身。刘琮最不希望看到的,便是有一天,曾经的功臣成为敌人。

第289章 宝剑出鞘锋芒露

随着一系列救灾措施的逐步落实,到了八月中旬,因水灾而流离失所的灾民们,已基本上返回家园。精壮有的应募投军,不但自己能吃上饱饭,家中也能因此而受益。而退役的将士们则在杜袭的安排下,组成数个屯田营,开赴各地准备开荒屯田。在明年秋收之前,他们的生计自然也是由屯田营所负责的。

如此大的水灾并没有造成流民啸聚,固然有救灾措施得当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是刘琮通过平江东、灭张津已经在荆州百姓心目中,竖立起了极高的声望。不夸张的说,许多百姓在水灾之前对刘琮敬畏有加,但水灾之后,则奉若神明。

毕竟这年头谁给饭吃,谁就是头顶上的那片天。当然做为普通百姓,他们才不管这些吃到嘴里的饭是刘琮从哪儿搞来的。

荆州遭受水患,江东也好不到哪儿去,不过张昭等人显然也明白流民的可怕,在刘琮还未下达赈灾的命令之前,就主动开始了救灾的各项事宜。江东世家大族也因此而收揽了不少流民充为佃户,但不管怎么说,至少保持了江东地区的安宁稳定。

对于他们暗地里的这些小动作,刘琮并没有因此大发雷霆严厉斥责,只是通过调高江东地区的赋税来加以惩戒。不过刘琮也清楚,多出来的赋税未必就能收的上来,但他就是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态度。收不上来那就是你们这些官吏不尽职尽责,一次可以两次三次呢?是不是要换人了?至于换谁你们固然可以举荐,我不同意,我也有心仪的人选,该用谁呢?

这不是阴谋是阳谋,刘琮做为人主,必须用这样堂堂正正的手段,否则就落了下乘。

虽然刘琮很清楚,要争夺天下必须依靠世家大族的支持,但对于这些世家大族却不能太过软弱。该打击的时候一定要严厉打击,该安抚的时候,他自然也会好言抚慰,甚至采取适当的妥协。只要这种斗争和妥协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集权!

世家大族要生存要发展,必然会染指权利以确保家族的生存传承,有些权利刘琮乐于分享,甚至不吝给予。比如治理地方,比如教化人心。但有些权利刘琮必须紧紧的抓在手里。比如军权、比如刑法、比如财政。其实教化人心这一点上刘琮也没有完全放弃,只是目前表现的比较隐蔽而已。

赈济灾民、灾后重建等具体事务自然有各级官署主持,军中退役和募兵之事,也在徐庶的主持下,由各部宣政郎负责,进行的有条不紊。对于各部将领来说,这也是件好事。

虽然历经数次大战,荆州军中的老卒大都经验丰富,但那些三十多四十的人,在体力上始终无法和二十出头的棒小伙相比。再加上退役令发出之后,许多带伤的老卒,都立即萌发了退役的念头。几乎一窝蜂地跑去向宣政郎们要求退役。在军中混了几年还未曾弄到个一官半职的,肯定有这样那样的原因,眼瞅着升官无望,那就当个普通百姓吧,或者去屯田营种地,听说也是条不错的出路。总比这刀头舔血的日子,踏实许多。

还有人听说凡是屯田营中的将士,只要未曾婚配,都会由当地官府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到时候老婆孩子有了,种田吃饭有什么不好?

而各部将领也多亲自挑选应募入伍的士卒,这些精壮的加入使得他们很是高兴。谁不愿意自己率领的是一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精锐军队呢?所以这几乎成了他们的保留传统,每年募兵之时,不管再忙都会去亲自挑选。这其中不乏有后来成为将军的人物,当然他们刚进军营的时候,都还是愣头青呢。

八月下旬的一天,刘琮终于等到了从巴东郡返回襄阳的诸葛亮。

说终于,是因为一个月之前诸葛亮就曾写信,表示要回荆州,不过很显然之后因事耽搁,直到现在才回到襄阳。

与去年相比,诸葛亮此时宛如一柄出鞘的宝剑,光彩夺目,锋芒毕露。即便在刘琮面前,他也没有刻意掩饰。益州之行,对于诸葛亮而言,远非证明自己的能力那么简单。其实按照诸葛亮的想法,此次出兵益州助刘璋平叛,并未曾达到他预期的效果。可谁会想到野心家赵韪同学那么不经打呢?

不过这一年带兵的过程,还是让诸葛亮受益良多,在益州平叛的时候也并非全无所获。至少他对于益州内部的情形,已经掌握了许多以前绝不会掌握的情况。而这些情报和资料,在将来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这么说,益州目前最大的问题,仍然在内部?”听完诸葛亮的分析之后,刘琮略有些意外的问道。在他想来如今益州内乱已平,接下来应当面对汉中张鲁的威胁才对。

诸葛亮颔首道:“此次赵韪叛乱虽已平定,但蜀中人心未附,且因战乱之故,对东州兵怨尤更甚。赵韪虽死,大姓尤存,刘璋即无力约束东州兵,又不能收大族之心。内乱早晚还会再起!”

对于他这个判断,刘琮并未表态,蹙眉思忖片刻,记忆中的历史上,似乎在刘备入川之前,益州大的内乱也就是这一次了吧?不过眼下却也不好说,自己这个变数,肯定会对很多方面造成影响,不过这种影响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产生怎样的变化,刘琮现在一时也摸不准。

“并西川之事,目前看来急不如缓。”刘琮收回思绪,望向诸葛亮说道:“去岁征伐江东,今年平定交州。即便以荆州的家底,如今也有些捉襟见肘了。加之水灾过后,处处都要用到钱粮。这是从我方来说,从益州方面来说,内乱平定之后,东州兵必然会更加骄纵,何不等其天怒人怨之时,我方再因势而动呢?”

诸葛亮也是如此想法,他想了想说道:“如此也好,只是我军驻于巫县,无论如何是不可放弃的。”

帮助别人平叛,到了占着人家的地盘赖着不走,似乎不大好吧?

第290章 笑问婚事戏诸葛

若觉得本站不错请分享给您的朋友:。。

对于驻兵巫县之事,虽然眼下刘璋那边并未见有何不满,但毕竟名不正言不顺,时间长了必然会为人诟病。如果因此而引起刘璋的警觉,似乎有些得不偿失。即便刘璋不以为然,他那些部下难道就看不出来,或者不对此向刘璋建言吗?

然而巫县的重要性却又是毋庸置疑的。荆州军若是想大举入川,除了水路之外,陆路皆为山间小道,不利大军通行,且关隘阻隔极为险峻,根本不适合大规模兵力投放。

所以控制了巫县便等若将入川的东大门钥匙掌握在手里,诸葛亮和张绣所部之所以能够赖在巫县,是因为巴东郡原本就在赵韪的控制之下,他死后郡内各地仍有小股叛军,这才给了荆州兵借口。在诸葛亮的指点下,张绣并未全力剿灭那些残余叛军,但就这么拖延下去也不是办法。

“前者孔明信中曾言及张任,似乎对我军入蜀中平叛多有微词?”刘琮想起诸葛亮曾在信中所写到的事情,皱眉问道:“建忠将军没有与之相见吗?”

言及此事,诸葛亮也有几分无奈:“只怕张任已对我军心怀戒备,当初我军进入益州,他尚在梓潼。及至赵韪身死,他亦领兵进入江阳,倒是与建忠将军见过。也就是此次相见时,他对建忠将军多方试探,似有疑心。亮恐为其所觉,便引兵退至巴东。”

刘琮听了微微一笑,什么“恐为其所觉”?还不是担心张绣那个性格,被张任套出话来,所以才会如此。

看来之前自己想的还是太一厢情愿了。毕竟张任与张绣不同。当时张绣走投无路,自己才能借着师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