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801-1000集-第5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诸位同学,请看威光菩萨遇第二佛,最后一首偈:
  【诸佛供养尽无余,国土庄严悉清净,一切劫中修妙行,汝当成佛大功德。】
  这是十首颂里头最后一首,也是总结,结得好。我们不但要觉悟,要明了,而且一定要能够把它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在处事待人接物之处,我们这一生幸福美满,你就得到了。第一句『诸佛供养尽无余』,「尽无余」是什么意思?没有一丝毫漏失。换句话说,供养统统都圆满了,圆满才无余,不圆满那你就还有过失,还有疏漏之处;疏忽漏掉了,你没想到、没做到。这个供养里面包括的范围无量无边,这个意思在经教里面我们读得很多,也有无数次的讨论说明。起心动念,意业的供养,决定是与诸佛与一切众生有大善大利,意业供养;言语,一定是善言、忠言,劝导一切众生,勉励一切众生,语业的供养;身体的造作,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眼到手到,我看见了,我听到了,一定会尽心尽力伸出援手来协助。上对诸佛如来,下至恶道众生,平等的尊敬,平等的爱护,平等的供养。这个供养也就是现在人讲的服务,服务也是供养,无有一法不是供养。以我们真诚、清净、平等心,尽心尽力来服务,那就是供养。
  供养这是事,还不难做到!难的是底下一句,『国土庄严悉清净』。国土为什么庄严?因为「供养尽无余」,所以庄严。「悉清净」这句难,这一句就是《金刚经》上所说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修无量无边供养,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身心清净,这是佛菩萨,这不是凡夫。我们学佛,对一切诸佛供养,一切诸佛对一切众生供养。佛对众生不叫布施,佛如果对一切众生叫布施,那佛就变成凡夫,佛就退转了。佛供养一切众生,为什么?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事实真相只有佛彻底明了,法身菩萨明了不够彻底,但是法身菩萨跟诸佛如来一样,对一切众生修供养。换句话说,只要是法身菩萨,他的学习决定是遵行普贤菩萨的修行纲领。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十大愿王是普贤菩萨修行的纲领,法身菩萨统统遵守,极乐世界的人统统遵守,「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经上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了。为什么?他证得法身了,他知道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体,是一不是二。人哪有不爱护自己?自己在哪里?一切众生是自己,一切国土是自己,情与无情是自己。如来果地上究竟圆满,认知肯定。
  所以这个行,我们讲行动也好、行为也好,称为妙行。『一切劫』,这一句话说得好,过去无始,未来无终,这叫一切劫。无始无终,一切时一切处修妙行。『妙行』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万行齐修。大经上常讲的「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万行齐修,一丝毫都不染著,这才叫妙。我们凡夫做了一桩好事,念念不忘,这就不妙了。妙是说做了之后痕迹都不留,这才叫真妙。看看我们在这个世间,诸佛如来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我们细心观察,他有没有名闻利养?有。你看看释迦牟尼佛这个名字传留千古,全世界的人哪个人不知道?名!中国古时候谚语常讲「人死留名」。不但名号流传,而且多少人来造像供养;泥塑的像,木雕的像,金属铸造的像,彩画的像,还要给他建个大殿纪念他。这是不是统统著了相?对。谁著了相?众生著了相。释迦牟尼佛有没有著相?释迦牟尼佛没著相。释迦牟尼佛的行永远是妙,妙不可言。但是这些著相,相即非相,那就妙。
  这些形像是什么?教初学,初学还没有离相,这个东西对他有好处。我们今天没有离相,我们要离相就不得了。离相是什么?把佛法忘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必须要藉这个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就是说住持三宝,住持三宝里面的佛宝就是佛像。今天佛不在世了,我们供养佛的形像,供养他的意思在哪里?见到这个像,就想起他教导我们是什么,让这个形像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本师释迦牟尼佛对我的教诲,用意在这个地方。第二个意思,见贤思齐。这个形像在我面前给我很大的鼓励,他是从凡夫修行证果成佛的,我要跟他一样,我要向他看齐。第三个意思是纪念报恩的意思。我们今天接受这样好的教训,这个教训谁传下来的?释迦牟尼佛传下来的,根本的老师,知恩报恩,念念不忘。供佛菩萨的形像有这三重意思在,不是迷信,这不能搞错。见到像想到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用这个来提醒,让我们在二六时中,念兹在兹,念念都能够与教诲相应。佛的教诲是性德圆满的流露,与经教相应就是随顺性德;与经教不相应,违背性德,随顺烦恼,那就搞六道轮回了。随顺性德不但超越六道,而且超越十法界。这是供养佛菩萨形像真正的意思。
  依照经教断恶修善,不著断恶修善的相;转迷为悟,不著转迷为悟的相,你的心就清净了。这个不是初学人学的。初学的人,我们只学一半,我们只学断恶修善,著相不怕,初学!我们没有能力离相,转迷为悟,著相也没有关系,第一个阶段。到第一个阶段修行有相当功夫了,自自然然教你逐渐逐渐要离相,离一切相,即一切法。到最高的境界,性相不二,离即不二,即相离相,离相即相,离即同时,离即不二,那就是妙行,那是第三个层次的。我们现在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但是要晓得不是我们现前的境界。好比三层楼一样,我们在第一层,二层、三层没上去过,现在听人家讲二层、三层里面的状况,知道有这么回事情,不是自己境界。
  所以现在修行,我常常劝勉同学,从哪里修?佛法从《十善业道》、《阿难问事佛吉凶经》;儒家的,从《弟子规》、从《了凡四训》;道家的,从《感应篇》、从《文昌帝君阴骘文》。这个都是基础的基础,基础的基础愈深愈厚愈好,你的前途就无量无边。就像我们搞建筑一样,打地基,这地基打得很深很厚很坚固,盖什么样的大建筑物都没问题。如果没有根基,什么都不能成就,别说大乘法了,小乘法也不能成就。没有德行的根基,世间法也不能成就。
  中国古人常说的,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这三桩事情都要伦理道德的根基,如果没有伦理道德的根基,这三条都不能成就,你是平平常常庸庸碌碌过一生,可能来生还能得人身,不能生天。如果你真的有伦理道德深厚的基础,立功、立德、立言只要有一条,你来生不在人间,天道!享天福去了,人间找不到你了。没有伦理道德的基础,随顺烦恼习气,造作十恶五逆,来生人道也找不到你,到哪里去了?三途地狱去了。所以你想想这多重要。
  今天就我们的境界,妙行是什么?我刚刚说过,五戒十善,妙行;《弟子规》、《了凡四训》,妙行;《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妙行。在我们今天这个程度,这个生活环境当中,妙行!所以这个妙,有凡夫之妙。凡夫里面,我们人道有人道之妙;天道有天道的妙行;声闻有声闻的妙行;缘觉有缘觉的妙行;菩萨有菩萨的妙行。这个经上所讲的,这是如来果地上的妙行,那太高了。
  前面两句略略的介绍,我们知道。但是我们起步从哪里走?这至关重要,所以伦理道德、五戒十善,决定不能够疏忽。今天这个社会,大家都疏忽了,都不重视了,愈是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愈要认真的来表现,做出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这就是佛陀教育;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传统的儒释道的教育,用现代的话来讲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不是在课堂讲讲,那个讲讲是空洞的理论,没用处,不能够教化众生,不能够转移风气;要真正能收到教化的效果,得以身作则。
  《吕氏春秋》里头几句话讲得好,「凡事之本,先治其身」,我们套这两句话来说,世出世间一切事业的根本是什么?修身。儒家比他讲得早,儒家讲的话,「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是根本。《吕氏春秋》里头也这么说法,他说在后,夫子说在前,儒家讲在前。我们要不从修身这上下功夫,什么都不要谈了。所以他说「身成则天下成」,成是成就,我们自己身成就德行,你自自然然就能感化天下众生。像古时候,这最显著的,舜王。
  「身治则天下治」,治就是我们这里讲的修行。我们的身心烦恼习气毛病很多,这是病,身病、心病,把这些病都把它治好,天下人的病也都治好了,我给他做榜样。天下人没有回头,没有把烦恼习气断掉,真正善知识,他不责备天下人,责备自己,我做得不够好,不能够感动他。念念反省自责,努力加功用行,要把自己的德行、形相向上提升,不怪别人怪自己。
  所以最后讲「为天下者,不於天下於身」,「为天下者」不就是四弘誓愿里头第一愿吗?「众生无边誓愿度」。度众生不在众生那一边,在自己。自己得度,众生就都度;自己没有得度,众生怎么会得度?千言万语,最后归结到都是自身。自己要把自己的身心调理好,为九法界众生做个好样子。我们常说,有缘的众生、根性利的众生,他看到你的形相或者是听到你的教诲,他就受感动,他就觉悟,他就回头向你学习。所以我们看大圣人,释迦牟尼佛,你看身成而天下成,身治而天下治,先成就自己,然后自自然然影响社会,影响一切众生。
  我们要细心观察,要深深的反省,我们这一生活到这么大的年岁,学佛学了这么多年,学到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改变?我们烦恼跟没学佛之前,是不是减轻?我们的智慧跟没有学佛之前,是不是增长?我们处事待人接物跟没有学佛之前,是不是圆融?常常反省,常常检点,把自己毛病缺陷找出来,把它消除掉,你自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