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商道人生-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路,弄出一条生产牙膏的流水线来。”

林晓点点头:“生产牙膏也是个不错的思路,别看这东西小,可是利润却不错,而且属于高消耗产品,基本上每人都要用到,国内人这么多,是个大市场。”说完才发觉自己无意中把话题给扯远了,就继续说道:“我刚才说的那几个行业,剩下的就是能源了。”

韩易怀疑道:“林哥,能源这块区域,要进入到门槛更高吧?现在好象油田啊天然气这些都是国家在开发的啊!”

林晓呵呵笑了起来:“你这话就没水平了!能源就只有油田天然气这些东西吗?你可别忘了,所有的矿产资源,包括各种金属矿,稀土矿,还有煤矿等等,可都是属于能源。”

韩易恍然大悟,挠着头皮不好意思地嘿嘿笑道:“林哥是行家,我对这东西不熟悉。”

林晓正了正身子,然后说道:“我今天跟你说的这个门道,就是煤矿。”

其实在说出这番话之前,林晓心里也是颇为踌躇了一番。

林家几年来,主要致力于能源的范畴之内,与上层打交道的也多在这个范围。乐林集团当年之所以能够开发油田成功,也是和当时的国家的鼓励政策有关,也就是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候。但是随着国家对油田开采制度的逐渐限制以及石油资源寻找难度的增加,还有就是开采的难度和成本的不断增加,乐林集团急于要开辟出一条新的渠道来为乐林集团注入新的活力。

而这个时候,煤碳资源就进入了他们的视线。

作为一个比较普遍的矿产资源,煤矿在国内的分布极广,几乎在全国的每个地方都有煤碳出产,所不同的只是品质差异罢了,而其中已经大幅度开发的煤碳中最优质的煤碳资源当属于晋城煤碳,其次为陕西煤和蒙古煤,而陕西煤则又是以靠近了蒙古的神岭地区为最佳。

乐林集团一直扎根陕西,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能源集团,创税大户,在当地的人脉极为深厚。前几年金融危机期间,行业不景气,导致了煤碳价格持续下滑,陕西的煤矿企业顿时陷入困顿,眼看着小山一样的煤碳堆在那里,就是卖不出去,而各种开支却一如既往,很多实力较弱一点的煤矿主就撑不住了,纷纷想要把煤矿转让。

但是那个时候,许多企业都是自顾不暇,再加上煤碳价格的一路走低和持续疲软,哪里有人肯去接手一个鸡肋般的事物。这个时候,陕西煤碳行业的主事人就联系到了乐林集团,希望他们能出手接手一部分煤矿,以便度过这场危机。

乐林集团一直致力于能源行业,对于相关产业当然比较敏感,在经过集团上下的反复开会研究讨论,又请了一些专家来咨询,乐林集团最终得出结论,作为不可替代和不可再生的资源类产品,煤碳企业的困顿只是一个暂时的现象,只要亚洲的经济开始复苏,对煤碳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增加,到那个时候,其价格也必将随之而水涨船高。于是,乐林集团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并从储备资金中拨出一部分专款来,专门用于煤碳企业的收购和并购,短短一年之内,相继收购和整合了五六个大大小小的煤矿,然后再进行整合成了两个中型的煤矿公司。

事实证明,乐林集团的眼光果然不错。当初收购那几个煤矿的时候,正是那些企业最为艰难的时候,价格自然不高,最多的一个也不过才花了一千万,有几个小的甚至只花了两百来万就搞定了,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复苏,各行各业对煤碳的需求也快速增加,库存全部销售一空,而且煤碳的价格开始稳定,并随之缓慢上涨。

只要能够保证足够的销量,那么就可以保证企业能处于不亏损的状态,这是一个有利的信号

乐观的估计,按照这样的增长幅度,乐林集团只要用两三年的时间,就可以收回来当初所有的收购成本和后续的相关投资,接下去的就全部是净利润了。

不过由于当初煤碳资源受到的伤痛太深,就算是很多人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行业的潜力,心里却还在踌躇,因此在林晓看来,现在去投资煤碳资源,既没有如乐林集团一般需要有巨大的决心,咬紧牙关硬抗着度过危机;又没有引起别人的广泛关注,从而增加竞争难度,这样看来,算是刚刚起步,时机最佳。

“林哥,那买一个煤矿大概需要多少的资金啊?”韩易在心里估算了一下,如果照林晓的话说来,一个中型煤矿正常的出煤量基本上都在每月十几万吨左右,按照林晓所说的价格,2001年,煤炭价格维持在每吨140~170元之间,那么也就是一个月的销售量就可以达到一百万,一年就是一千多万,确实惊人。不过同期直接生产成本则在每吨110~140元之间,扣除其他费用,大部分的煤炭企业要么亏损,要么处于濒临亏损的边缘,而且这一切还都是寄托在销售顺利的情况下,如果遭到积压又或者销售出去却回不了款,那么其巨大的开支,就是拖也要把企业也拖死了。

巨大的利润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这句话说得果然没错。

如果不是乐林集团家大业大,又和当地各方面的关系良好,就他们当初收购的那十来个煤矿,换作任何一家实力稍差的企业,光是维持正常的运作,一下子就能把家底全部亏空。

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那么,现在就是考验韩易的胆量和眼光的时候了。

第三百十四章林晓的困境

“五百万。”林晓缓缓说道,“这个煤矿的品质相当的好,发热量都在5000大卡以上,正好适用于电厂用煤。我当初收购之后,又对煤矿的安全设施进行了很大的加强,先后投入了三百多万对两个煤矿进行整改。”

如果真如林晓所言,这个价格比他当初的收购价只高了两百万,还不算上这两年的运营成本,五百万已经是很低的价格了。

韩易迅速地在心中估算了一下,五百万对于他来说,应该还是不困难的。他现在拥有碧辉电子游艺厅和荣记商贸这两个吸金大户,而且这两样基本上都是现金交易,资金的流转没有任何问题,看来收购一个煤矿完全有可能。

林晓看到他脸上的表情,就已经大致知道了他心里的想法,没等他开口,便继续说道:“矿价是五百万,但是……”林晓吸了一口气,顿了一下,才开口说道:“矿里积压的煤碳折合起来有将近四百来万,另外,外面的未收欠款有一千多万。”

“啊……”怎么会这样?韩易顿时傻眼了。

有一个事其实林晓并没有对韩易吐露真情,那就是他起先对韩易所言的乐林集团收购的五个煤矿,当中只有三个是属于集团出资购买,而另外两个却是他自己花钱购买的。

当初收购那几个濒临破产的煤矿,在乐林集团内部也曾经引起过激烈的争论,其核心内容无非是围绕着煤矿的前景问题。其实也不怪那些股东担忧,因为从九七年开始,国内的煤碳价格一路下跌,而相关的企业营销成本却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导致利润下降,毛利只有区区几块钱。而在九八年的时候,甚至发生过营销成本高于销售成本,两个价格倒挂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煤矿不出煤意味着企业失去动力,那就是等死。可是出煤呢,营销成本太高,行业不景气,积压太多,操作稍有不慎,就会引起亏损,那即是出煤越多,亏得越多。

到了最后,乐林集团综合各方面的利弊,虽然做出了购买的决定,不过原来决定购买接手的煤矿却从五个降到了三个。不过林晓经过自己的分析,却对资源类产业的前景看好,于是在股东大会之后,毅然决定私人出资购买剩余的两个煤矿。

从九九年六月份接手一直到今天,已经过去二十来个月的时间,但是煤碳行业的春天却并未来到,虽然价格缓慢地有所上扬,但是营销成本从未降低,其利润也只是保持在十几二十块钱左右,扣除其他的七七八八的相关费用,可以说是无钱可赚,但是投入的资金却极为巨大。

这两个煤矿,几乎把林晓在外面投资的其他产业都拖在了里面,如果不是林晓始终坚信资源产业终究会成为社会发展的支柱动力,恐怕早就坚持不住而低价转手了。即便如此,林晓现在也是在咬牙硬挺,甚至有时候也在怀疑,自己的判断和坚持是否真的正确?

如果实在不行,最好的处理方法是转让一个煤矿,减轻运营压力。不过林晓的心里始终是有些放不下,坚持了一年多,就在快要看到曙光的时候放弃,白白便宜了别人,确实心有不甘。

林晓心里已经下了决心,笑了一下,说道:“我实话跟你说吧,这要转让的煤矿,就是我个人的。九九年的时候,集团出资收购了三个大矿,而我私人收购了两个中型矿。”林晓轻摇着头苦笑了一下,说道:“虽然我很看好煤碳资源的发展前景,但是这一年多来,我在这两个矿上积压的资金包括电厂和水泥厂里面的欠款已经超过了四千万,严重影响了其他业务的现金流转,这样的情况如果继续下去,那只能是把我其他的所有业务都拖死,所以才想着转让其中一个。”

其实林晓还有另外一个方法,就是取得他父母的帮助。不过林晓这人外表随和,生性却极为倔犟,当初收购那两个煤矿的时候,和他的父亲之间也曾经有过一点分歧,现在让他反过来寻求帮助,更是开不了口。

“怎么办?接还是不接?”韩易实在是没有想到,真实的情形竟是如此,简直是大大出乎了他的意料。

林晓喝了一口茶,目光炯炯地看着韩易在那里思考。

从他认识韩易到现在,不过是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是几次的接触和合作,却让他对眼前这个比他小了几岁的年轻人深有好感。胆大,心细,讲义气,是林晓对韩易的评价,纵观他自己身边的朋友,能衬得上这三个字也是寥寥无几。

在此之前,有关煤矿转让的事,林晓也曾经找过其他几个相对要好的朋友,但是,让林晓失望的是,当他把自己遇到的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