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星月”— 心灵之约
人的一生谁也说不清会遇到怎样的人,谁也预料不到会发生怎样的事情。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我不能不这样想!
在我的人生轨迹中,也许将来,还会出现、认识更多的人,也许他们会继续支持、帮助我。
这些人中有我的“恩师”张艺谋和李安,有呵护疼爱我的家人,也有一直支持我始终在我周围的影迷们,以及那些时刻关注我的记者朋友们,江月就是其中之一。
认识江月的时候,我还在中央戏剧学院读书。1998年末,刚刚拍完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那时的我对观众来说还是一个“新人”。江月算是最早约我做专访的北京记者,记得我们第一次采访的地点是“百盛”六层的咖啡厅,是父亲送我去的。
那一期《北京青年》周刊的封面我一直珍藏着,我非常喜欢那张照片,未加任何修饰,自然、洒脱、阳光。那个时期,也是我现在一直眷恋的美好片段。
之后,我和江月成了朋友。说实话和记者成为朋友并不容易,这中间存在“信任”二字。对于她我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我的喜怒哀乐,同时她也记录下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不同心境下的我,这对于我来说也是无价与永恒的!
也许,他(她)们是许多人眼中“抬头”仰望的一颗颗繁星,绚烂却乏真实;但在与江月心与心交流的过程中,云山雾水渐渐淡却……相信在“星月对话” 中,你能触摸到一张张最为真切的面容!
仅以此为序,愿江月与明星的心灵之约,温暖、感动!
章子怡
2005年1月17日
成 长
算来这已经是6年前的事了。那时我刚从上海拍完《将爱情进行到底》,北京正在播《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江月约我做采访。
采访约在民族饭店的咖啡厅。一见她我就乐了,我就够弱不禁风的了,眼前来一个更甚的。
两个怯生生的女子做大大方方状聊天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那时我刚毕业不久,说起未来一脸茫然,她还在读研,是一个实习记者。
这些日子,我正在即将要放映的电影的各种宣传活动中焦头烂额,江月约我给她的新书写个序,并给我寄来了她在这几年间写的许多许多的专访,真的好多。
回头想想第一次见面,真的已经六年了吗,听她的声音想着最近一次见到她的样子:那天的地方很嘈杂,她已经不再是那个穿着紫色夹克怯生生的实习生,她的声音很优雅样子很从容她是《北京青年》周刊的首席记者她出书了她从容的催着我给她写序说不然就晚了就来不及了。
因为六年前的那次初相识,因为之后几乎每年都要进行的采访,我和江月成了朋友,虽然并不经常见面,但见面时总会有一种默契和信任,象小时侯就认识的朋友。这六年,我们都在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中成长。
不知道是否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经历了否定、怀疑、尝试,再怀疑、再尝试循环往复的历程,我是如此,江月说,她也如此。
这是我第一次给人写序,稀里糊涂不知道都写了些什么。
言归正传吧,衷心愿她的书会拥有很多的读者。
徐静蕾
2005年1月17日于北京
第一部分:四小花旦章子怡提速 从本土明星到国际影星
子怡把她的忙,诸如曾有过的连续21个小时的飞行纪录,称为“非正常生活方式”。她已记不清有多少时间是在空中度过的,“有时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在不同城市间流浪的人,在每个城市都不会逗留太久,但是每一次都需要很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
子怡这次由日本回来,朋友们都感觉她的状态很好,人也丰润很多。她说在日本拍戏的两个月生活比较规律,因为与国内移动电话通讯设置不同,少了应接不暇的手机电话,生活重归宁静,没了纷纷扰扰。
这两年,子怡鲜在国内名目繁多的颁奖礼、PARTY上亮相,直面媒体的几率也很少。对此,她称不是为了有意制造神秘感,只是她更愿意配合自己的新作品来接受采访,否则,谈话会变得很牵强。
《茉莉花开》、《十面埋伏》和《2046》子怡都看过了。问她看完三部影片最直接的感受,她笑言:“如果电影好看,我会长叹一口气。因为看的过程一直屏住呼吸,看完了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
“希望可以两条腿走路”
关于《十面埋伏》在戛纳放映的盛况,许多媒体都做了报道,尤其是她落泪那一幕,子怡说:“当时我只是以普通观众的心态去看这部电影,尽量避开我所知道的一切创作过程,我跟在场的观众一样,是第一次观看。我落泪了是因为电影感动了我。长时间的掌声表达着观众的心情,他们的表现往往是最直接、最真实的,也是最无价的!”
子怡说这三部电影得以让她从不同角度演绎了个性迥异的人物,每一个角色都有它的独特性。
“《十面埋伏》展现了我技巧性的一面,比如舞蹈,那段牡丹坊的盘古舞以及长袖击鼓的戏在影片中很精彩。”为了电影中的舞蹈和动作戏,子怡专门拿出了两个月的时间学习。从《我的父亲母亲》开始,她就知道体验生活的重要,之后每部戏她都在影片开拍前坚持“体验”。
在戛纳,有记者曾让张艺谋导演评价章子怡在《十面埋伏》中的表现。他说,在中国找一个能文又能武的女演员不易,虽然他没有直接夸她,但其实是一种很大程度的褒奖。
闻言,子怡笑说:“那要谢谢导演啦!”
“我一直希望自己可以两条腿走路,哪一个角度对我来说都是种锻炼!很多人认为拍动作戏,就不需要演技。至少别人这么说我,我是不服气的。其实文戏和武戏是不能孤立的,任何一个人物都需要走心,毕竟你演的是一个人的灵魂,而不是一个人的躯体。比如这次我在《十面埋伏》中演的盲歌妓,就需要演绎她很强烈的情感冲突。其实,即使真的就只让你用动作完成一部电影,你也很难想像这有多困难!没有体验的人永远不会清楚。”
“王家卫改变了我”
关于自己在颇受关注的王家卫电影《2046》中的表现,子怡直言“我对影片中所呈现出的表演很满意,看完电影后,我一直悬而不定的心终于塌实了。”子怡说拍摄《2046》是三部电影里对她挑战最大的,也是她自认完成最好的。
问她看完《2046》的第一感受,她答:“啊,原来这个电影是这样的!原来它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之前我只知道我那一段的情节,影片的整体走向我完全不了解。”
《2046》汇聚了众多的大牌明星,到底谁是女一号一直是媒体比较好奇的问题。拿这个问题问子怡,她的回答显然很谨慎:“这个不好说,我不知道最后完成的影片跟之前看过的是否差别很大。我只能说我的角色很完整,很立体,很独立,很有个性。这个人物我真的觉得没有演过瘾,还可以有故事发生在这个女人身上……”
子怡沉思一会儿,继续道:“其实戏多戏少我没有太在意,我进入的时候就已经知道有那么多大牌的演员参与了,我去就是想感受王家卫的。拍《2046》确实让我受益匪浅,由此我了解了很多关于表演上的不同方法,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很漫长,但它对我演技的提高,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我很感激跟王家卫合作的那段日子。所以,当我听说某个演员要与他合作时,我由衷地替那个演员高兴。”
“王家卫的工作方法让我感觉很特别,虽然他没有剧本,但他很清楚自己心里要什么。他认为你能达到某个点,即使你自己心里没底,他也能拉你到那个点,跟他合作永远会有新鲜感。我是用一种纯即兴的方式来表演的,通常在现场导演大体跟我说一下情节,然后所有的台词都是自然而然地讲出来。有几场戏我的情绪几乎控制不住,有种针扎似的痛楚……”
子怡特意加重语气,“这种表演方式让我非常受用,我不知道它是否适用于任何一个人,但我看到了它带给我的不一样的感受,王家卫的戏改变了我。”在接下来拍《茉莉花开》和《十面埋伏》时,子怡都尝试用了这种表演方式,感觉很舒服。“所以拍《2046》是让我的表演跃上一个台阶,而不只是迈了一步。”
《2046》是章子怡和巩俐第一次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中,也因此,她们一同走上了戛纳的红地毯。关于两位张艺谋女主角的这次相遇,媒体似乎很敏感,有说她们假意寒暄的,有说她们互不理睬的。
真实情况如何?也许,章子怡最清楚。“我觉得我们都挺正常的,不正常的是部分媒体。在那里举行的《2046》晚宴上,我和巩俐相邻而坐,我们聊得很自然,也很开心。有人说我们俩说话是在作戏,我们至于吗?那个PARTY是剧组内部的,我们做给谁看啊!”
这是子怡自柏林电影节和金鸡百花电影节后,第三次见到巩俐。在她眼里,巩俐雍容优雅、美丽大方。“我觉得她的美很有气质很有内容,她永远是中国演员的骄傲。”
“威尼斯电影节邀请你做评委,说明你已被国际电影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