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混在大唐-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清本就对太平公主一直处于怀疑态度,所以便很快知道了消息,但对于薛怀义有这样的结局而感到悲哀,他丝毫没有高兴起来。对太平公主竟然有这样的狠手,而不禁大皱眉头,这个女人在美艳的外表下,到底藏着一颗怎样的心呢?
翌日,白马寺僧人报案,有人杀了白马寺和尚十四人,薛怀义也不见了踪影。洛州刺史查了数日,最后也没找到薛怀义的尸首,总之此案就此不了了之。
经此一事,也让武清看到了太平公主狠辣的一面,这不得不让武清心中有些疙瘩,说实在的他喜欢温柔似水的女人,也喜欢美艳动人的女人,喜欢妖媚近狐的女人,也喜欢清纯楚楚的女人,喜欢霸道强势的女人,也喜欢睿智优雅的女人,但惟独不喜欢阴狠的女人。所以,太平公主这件事,让他久久不能平静。要不是权衡利弊得失,他或许还真想离婚了。
许多伟人就是因为后院失火而饮恨,他不是什么伟人,但也不想后院中存在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于是自这天开始他便没有去过太平公主的房间。
崔融,自进了武府后,断断续续已经十多年了,算得上武清的半个学生,早些时候,考中明经后,并没有授官,便在武府作了西席,如今便一直教导武清的子嗣,当然每月的薪水也是非常高的,五十贯!都差不多赶上宰相的收入了,所以崔融也安于平凡,但随着武清封王,地位提升,崔融的西席地位也就提升了,早先看不起崔融的好友乡人,如今都非常羡慕崔融。
崔融不仅是魏王府西席,而且也是清心书院的荣誉博士,也是史馆编修之一,总之崔融接触的都是达官贵人。但不管怎样,崔融依旧很谦虚,很认真地教导着武清子嗣。如今西席也并不是只有他一个,还有几位已经非常老的西方人,按照魏王的意思,这些人是科学家。
没错,清新书院第一批退休的科学家中将近十人,都被武清安排在了积善坊的太平公主旧府中。把这里暂时作为疗养院,让这些为清心书院做出贡献的人能够安度晚年,当然平时也进魏王府中教授武清子嗣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知识。
当然这些退休科学家的子嗣们几乎都子承父业成为了清心书院的教授,女子则要么嫁人,要么成为武清各小学中学的理科老师。总之在武清的借鉴前世的社会模式下,有效而相对公平地安置了这些人。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理化学生都留在了清心书院搞研究。如果按照武清的构想,他想成立专门的研究院。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暂时成为一种构想。一资金不够,二或许会引起女皇和百官的猜忌,得不偿失。所以目前除了秘密进行中的黑火药研究所外,便只能在清心书院搞研究。
每日,武清都在思考着未来,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帝国会走向什么样的方向,但到如今看来,情况不明。女皇没有立武氏为太子。也没有确定李氏太子的地位,但很明显,女皇岁数也差不多了。人生七十古来稀,女皇都超过七十了,这已经算是长寿了。但女皇依旧没有立储的意思,不知道在等待着什么。
武清也很急,但他不会去争。最后的胜利属于有准备者,所以他只能先准备。
经过女皇反复的思考和武清的论证后,女皇也终于同意了武清建立大周武院的谏言,所以接下来,武清的大周武院建设将非常重要。
首先是选址,选址是很重要的。古人讲究风水,但武院是武清提出建立的,所以百官也没多少发言权,无外乎就是武承嗣等人发发牢骚而已,所以武清玉鸡坊,一者临漕渠和洛水,取水方便。二者这里相对洛水南岸地价也便宜,三者离归义坊的清心书院也近,今后可二者兼顾。
在女皇的支持下,武院的建造也开始了。跟冬官、地官以及将作监商议之后,经过近一个月的设计,终于完成了所有的建造设计,而且所有的建筑设计都按照武清的思路,虽有大周元素的在里头,但革新之意跃然纸上。
整个设计图中分为了九大块,兵营、教室、礼堂、操场、食堂、教授楼、园艺区、竞技场、毬场等九个区域。每个区域都严格规划,土地利用到最大限度。总共占了玉鸡坊半坊之地。
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天枢的铸造也接近了尾声,民怨沸腾,要是再加快武院的建设,恐怕神都百姓都要造反了。所以只等天枢完成,那么大周武院也就可以大范围开工了。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在熔炼了天下农具之后,也逐渐露出了狰狞的面目,每日里役使两万人,差不多都快铸造一年了。
与此同时,女皇也发出诏令,今年将封禅嵩山,因为封禅嵩山准备了多年,所以只需再准备一下,就可以了。
四月,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铸成。
天枢高一百五十尺,直径十二尺,主身为八面柱体,每面长为五尺,底座为铁山,周长一百七十尺,以铜为身,蟠龙、麒麟萦绕其上;最上为腾云承露盘,直径三丈,四龙人立捧火珠,高为一丈。
天枢用时十月有余,耗铜五十余万斤,铁三百三十余万,钱二万七千多贯。府库为之耗竭,但百官歌功颂德,武三思撰文刻百官和四夷酋长的名字于天枢之上,女皇也很大气地写下了“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刻于其上。
诸位文才之士都写诗赋文赞美,如李峤、宋之问、陈子昂等文才之士。歌功颂德的事情他不会做,而且武院的建造也开始了,由于府库枯竭,女皇便拿出内库的钱财建立武院,这让武清不禁刮目相看。要知道如今宫中可是养着一大帮人呢,宫女、太监、梅花内卫,还有皇子皇孙们也不少,女皇能够如此做,可见对武清的信任。所以武清也不想让女皇失望。
武清和地官侍郎刘知古商议一番后,决定九大区域同时施工,而且每天给劳役们免费一顿肉食,如此既增加了服役百姓的体力,也让这些百姓减少些怨言。
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增加了一顿免费肉食后,百姓每日里干劲满满的,武清也不禁感叹,无论哪个时代,小百姓总是容易满足的。
但此时,河源一带传来不好的消息,吐蕃有异动!河源军只有一万三千士卒,若吐蕃大举进军,很难抵挡,当然若是论钦陵领兵,说不定河源也会失守,河源失守,西州、瓜州,乃至整个陇右道都将危险。
女皇召武清商议军情,武清随即建议,王孝杰驻守疏勒为疏勒都督,姚元崇迁为临州刺史,命右千牛卫将军安平王武攸绪为积石军经略使,募兵一万五千。
武清的策略使得陇右之地成为掎角之势,使吐蕃不敢轻易攻打,女皇不懂军事,但也明白武清如此安排,必有深意,遂准旨。


 第三百四十四章 魏王的军事思路

方此时,西域商路畅通,安西四镇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四镇出现了繁荣的商业,大食、大秦等国的货物运到了四镇,再由四镇运往神都。
如今,迁徙百姓已经达到了二十万,按照武清的构想,需要往四镇迁徙百万百姓,才能保证安西四镇永久性地为大周拥有,所以他上禀女皇后,女皇想了个折中的办法,每年迁徙到安西四镇的人口定为二十万,分五到六年完成,如此一来地官任务繁重。
武清便请封刘令古为安西迁户使,专门负责大周各州迁移到安西四镇的户口。
每个迁往安西四镇的户口采用了新的税收制度,即摊丁入亩。也就是取消大周继承大唐的租庸制,把地税和户税合一,都集中到田地当中,取消了长久以来的丁税,即人头税。总之就是每一丁能够获得一定的土地,丁多则地多,丁少则地少。
当然男女授田也是不一样的,武清在调查了大周农民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和地官尚书商议,并结合安西四镇的实际情况,男丁授田二十亩、女丁为十亩,并规定所有的田地不可转让,不可买卖,若不想种田,朝廷有收回田地的权力。
总之,安西四镇只是施行,并没有扩大的趋势,所以居于中原的地主们也就无所谓了,反正西域那地方本来就不是中原的。女皇希望看到武周能有新的土地政策,而且她也清楚中原之地的圈地和兼并实在太严重了,更何况新土地制度只是在安西四镇施行,所以也就答应了。
女皇命春官准备封禅嵩山的一应事物,同时派往各道的巡访使也陆续回到朝中,其中剑南道巡访使奏报,通泉县县尉郭元振铸造私钱,掠卖人口,百姓深恶痛绝,但郭元振请求面见女皇。
武清正好在一侧。女皇看完奏疏,便把此疏递给武清,说道:“你觉得此人可见吗?”
武清说道:“既然此人想觐见圣上,不如召来见见,看他有何话说。”
女皇答应,随即让值事太监通禀,把人领来。
不过半个时辰。一个将近四十岁的身材魁梧的中年男子昂首挺胸地走进大殿后,武清也不禁看到了此人的独特。
郭元振跪拜行礼。也不多说话,便呈上了自己作品,“罪臣有《宝剑篇》呈于圣上,罪臣也就死而无憾了。”
宫女接过,递给女皇,女皇翻开看了半晌。忽然一拍龙案,大叫一声,“好,好。好诗篇!”
郭元振的脸上丝毫没有露出得意之色,武清不禁对这个汉子有了新的认识,郭元振在通泉县县尉上多年,他为何买卖人口呢?尽管这个时代买卖人口不算什么重罪,但为士大夫所鄙视,而且大唐律也规定买卖人口的罪刑。
女皇把诗篇传给武清,武清打开看了下。“吴山开,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宝锷。淬绿水,鉴红云,五彩焰起光氛氲。。。。。。”
此诗用典故颇多,可见郭元振对兵器的熟悉。而且剑术一定不错。
武清放下了诗篇,并没有如女皇一般赞美,便问道:“郭元振,本王问你,你剑术如何?”
郭元振知道这个男子就是如今颇有争议的魏王,武清,便拱手道:“回殿下。罪臣修炼剑术三十载矣。”
武清心中顿时有了想法,但依旧不说诗篇,问道:“你为何私铸铜钱?”
郭元振躬身道:“回圣上,殿下,罪臣铸私钱只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些,并无多铸,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