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历史上早期华人移民在美国社会谋生的方式不外乎是开洗衣店和餐馆,但历史并不总在重复自己。 
  他三十五岁,来自北京,1986年到美国,在缅因州一所大学读书。毕业后,他几次换工作,最后终于辞职,搬到休斯敦,在那里的一家美国公司当起了推销员。 
  作为推销员,他所推销的东西是远洋货轮的航线和集装箱的舱位。在几年里,他迅速学会了一整套美式推销技巧:怎样从电话本上寻找潜在的顾客;怎样打电话预约面谈,让人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听你胡扯;以及最后怎样在面谈的半小时里说完原本两个小时也说不完的话,让人以为占了大便宜似地买下你的东西。 
  他在那家美国公司里很快就站住了脚。公司的报酬待遇不薄,衣食可以无忧了。不过,他知道,在公司做一个推销员是没有什么前途的,他耐心地等待着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不过,与其说他等来了机会,不如说他发现了机会。 
  当时,南非政府由于实行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政策,在国际上受到广泛抵制。许多国家,包括中国,与南非都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但实际上,许多国家都与南非有着大量间接贸易。他知道,对航运业来说,这里有着一个很大的市场。 
  1990年,他辞去了那家美国公司的推销员工作,创立了自己的“远洋运输代理公司”。不久,第一笔佣金汇到了他公司的帐号上。他的生意迅速扩大,很快就由航运业扩展到与之相关的保险业、进出口贸易。他的眼光也由南非转向东欧、越南…… 
  在投身商潮的中国留学生中,他不过是其中的一个。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毕业后在美居留,在美经商的留学生人数也在日益增多。留学生经商已渐成一种蔚为壮观的潮流。 
  当年,多少满怀“做学问”的热忱赴美“深造”的中国留学生,一到美国就发觉,美国社会的结构重心不在政治,不在文化,甚至不在科学,而在商业经济。历史上,有一位美国总统曾说过:“美国的事业就是商业”。的确,在美国社会里,一切价值都可以用商业价值来衡量,而商业上的成功又是一切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基础。作为一个充分发展的商业社会,在美国办一家公司远比在中国申请一张护照容易。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商业世界最终将吸引许多有才华和胆识的留学生投身其中,成为他们争雄的战场。 
  二战之时,人类在战场上以血肉之躯相拚;战后,东西方之间开始了以激烈的军备竞赛为特征的“冷战”;如今,一场新的以贸易和商业为形式的经济实力的较量又在国际间迅速展开。下一个世纪,中国能不能崛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这场较量中的成败。 

             第五章 月亮的另一面 

                打工的滋味 

  尽管有不少文章将国外打工生活描绘得相当诙谐、洒脱,并将其赞扬为西方年轻人“自立”精神的一种体现,但对大多数中国留学生来说,现实中打工本身并不总是那么令人愉悦的。 
  “你一刻也别想闲着。”一个人工智能专业的33岁的博士生说。他曾在一家中国餐馆里洗过盘子。他一天干两个小时,每次去的时候,碗池里的盘子都堆得跟小山似的。两小时里,他就是不停地洗,也洗不完。洗了才两天,他的手就全脱了皮。他还说,那个中国餐馆的老板,是他平生见到的第一个真正的坏人。老板对打工的学生常常骂骂咧咧,曾没什么道理地解雇过一个女孩子,只说是她的“头发太臭”。遇到美国节日,这个老板不让打工的中国学生休假,说什么那是人家美国人的节,咱们中国人不过;等到中国春节时,他又会说这是在美国,别想过什么中国的节日了。要是真找他要假,他就会解雇你。 
  在纽约时,我还碰到过另一对以打工为生的年轻夫妇。他们是广州人,以前都在外贸公司工作。1983年在亲戚帮助下,以“留学”为名来到美国。来后第三天,就开始自己谋生。他们租下了一间地下室,当晚,在一片老鼠的“唧唧”声中,睡在了一堆旧报纸上。为了生活,丈夫开始给一家比萨饼店送外卖。一天晚上,大雨滂沱,他骑着自行车给一家人家送货。由于雨太大,在骑上一个高坡时,连人带车一起跌进了路旁的沟里。最后,他只好推着车爬上高坡。送完这趟货,当他浑身湿透地回到那间地下室时,已经是凌晨三点了。而这一晚,他得到的小费只有25美分。 
  对这一代中国留学生来说,“打工”如同是又一场“再教育”。不同的是,当年,他们在农村经受更为艰苦的劳动锻炼时,多少还有一种沉浮于政治运动的悲壮;如今在美国打工,则完全是一种迫于生计的无奈。不管在国内多么的风流倜傥或多么的抱负不凡,到了美国,如果没人供养而又别无长技,为了谋生,就得先去打工。这是一点也抱怨不得的事情。 

                生存压力 

  美国是一个充满了生存压力的国家。这种以失业、贫穷、甚至饥饿的威胁构成的生存压力,是一进入这个社会就能感受到,一走出校园,便会更深切地体验到的。 
  许多中国留学生能够通过考试,能够读下学位,能够吃苦打工,但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迈不过这一道门坎,留美的生活就会一下子变得严峻和残酷起来。 
  虽然,幸运地找到满意工作的中国留学生不在少数,但留学生中毕业后一时找不到合适工作的显然不乏其人。特别是一些学文科、理科等不太实用专业的,以及年龄较大的留学生,找一份像样的工作就更难了。 
  面对着生存的压力和失业的困境,不少中国留学生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以前在国内,似乎个个都怀才不遇,牢骚满腹,少有人对自己的工作表示满意的;到了美国后,领略到求职不易,有一份正式工作后,往往表现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不吵不闹,任劳任怨。 
  为了能留在美国,中国留学生接受低薪工作并不是少见的现象。在美国大学的实验室里,大家都知道雇用中国学生便宜,往往雇一个美国研究生的钱有时可以雇两个中国人。 
  不过,有时事情会走向极端。 
  1993年3月,芝加哥的西北大学揭露出一件令人震惊的“现代奴工案”。 
  一位来自中国的姓杨的四十岁的女访问学者,从1990年3月到1992年8月,在西北大学心理实验室工作了整整两年,未得分文报酬。1992年8月13日,在询问有关报酬待遇之事后,她居然被雇用她的另一位研究人员拳打脚踢,推倒在地,最后因受伤而被送进医院。不过,事情并没就此了结。几天后,她被美国老板解雇了。 
  这位女访问学者原是北京一所中医学院的技术员,1990年来美。根据协议,她将在西北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工作三年,每年的工作报酬有12000美元。但在她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她实际上没拿到一分钱。因为怕得罪美国老板而搞坏关系,两年里,她从不敢抱怨。为了谋生,她只好下班后再到学生宿舍的餐厅里去切菜洗菜。 
  这件“现代奴工案”揭露出来以后,在西北大学的学生和教师中引起了义愤。最后,西北大学同意一次性付给这位女访问学者32000美元的赔偿费。不过,这次这位女访问学者变得不那么好欺负了。她没有接受学校的调解,而是聘请了一位律师,到法院去状告西北大学。 

               都市里的丛林 

  1990年的冬天,我在布朗克斯区住了一个星期。在那里看到的颓败景象,真可以说是“触目惊心”:破旧、萧条的街道上,到处是乱扔的垃圾;路旁,是一片片被废弃的楼房,这些无人居住的楼房的窗子都被用砖头砌得严严的,并画上窗帘的图案,给人一种阴惨、古怪的感觉;街上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偶尔可以看到一二个黑人青年,或闲逛,或三五成群地倚墙而立……。我是坐在公共汽车上穿过这些街区的。车上的乘客,多数是黑人,墨西哥人,也有几个白人,个个都面色阴沉,目光黯淡。坐在车上,你有时会感到有人正在背后冷冷地打量着你……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可怕、肮脏,被遗弃的布朗克斯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紧密相连,中间不过一水之隔。两者差别之大,却犹如天堂和地狱。 
  有人将布朗克斯这样的地方形容为“都市里的丛林”——那里的人就像丛林中的野兽一样生活,相互掠夺,相互伤害,相互残杀。除纽约之外,在许多其它大城市,像底特律、芝加哥、洛杉矶、纽沃克,甚至华盛顿,都可看到类似的情况。 
  在纽约布朗克斯区居住和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很多人都有过在路上遭遇抢劫的经历。一个在那里一所大学学习的三十九岁的留学生说,有一次,下午五六点钟,在从学校回住地的路上,他被几个墨西哥青年拦住。他们用刀将他逼到墙角,抢走了他身上的60多美元。他说,他还算是幸运的,没受皮肉之苦。相比之下,他同屋室友的遭遇就惨多了。他室友是东北人,生得膀大腰圆,身材魁梧。一天晚上,他突然被人打得头破血流地跑了回来。一问才知道,他在路上被几个黑人劫了。那几个黑人青年看他个子高大,怕一下制不住他,便上来就先一阵乱打,一直把他打趴在地上,才动手抢他的钱物。 
  像这样在街头被抢劫、殴打甚至被人无端杀害的事件,并非仅仅发生在纽约。1989年夏,在达拉斯市读书的一个姓梅的自费女留学生,深夜打完工回家时,在路上被人杀害。1993年11月18日深夜,在堪萨斯州立大学读硕士学位的一个来自上海的25岁的黄姓留学生,在从学校返回宿舍时,被人从后面用凶器猛击头部,当即昏迷不醒,脑部遭受重伤。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