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纪实文学文库-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夜,万籁俱寂。卧室里,嘉亮披着一件柔软的睡衣,沿着地毯的对角线踱来踱去。在狱中那些艰难的岁月也从不肯吸烟的他,此刻也燃着一支香烟。妻子则倚在床头,默默地望着丈夫,眼神里流露着惶惑、忧郁、期待,甚至还有点紧张…… 
  哦,难道不应当留在美国吗?物质生活的优握且不去管它,可是妈妈,已是七十四岁高龄的妈妈需要他呀! 
  ……凄冷的雨夜。不争气的爸爸离去了,永远地离去了。还是孩子的他,扑在妈妈怀里哭喊着“要爸爸”……从此妈妈咬紧牙关,含辛茹苦,只身抚养着三个孩子……十二岁了,身体孱弱的他,才背着书包,怯生生地第一次跨进教室的门槛……以后,妈妈和两个姐姐出国了。姐姐嫁了人,母亲便靠给一位富孀做饭,挣钱度日。长夜孤灯,妈妈是那样孤独、寂寞……自已被捕入狱的消息,使母亲肝胆欲裂!老人家日夜啼嘘流涕,竟哭瞎了一只眼睛……手术后,视力虽有所恢复,却至今还是一只眼睛小……从此母亲省吃俭用,辛勤劳作,用自己的血汗钱,给儿子买些衣物和营养品,万里迢迢地寄回国。……算算吧!从1958年被捕之日起,到1979年右派改正止,每月至少寄一次,整整寄了二十一年。二十一年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可是,一别就是二十年啊!母亲日里想,夜里盼,希望有一天儿子能翩然来到身旁。如今,母亲盼到的是什么呢?难道还是孤独、无尽的孤独?而自己,由于命运摧折,身陷囹圄,从不曾报答过母亲的养育之恩,从不曾表示过儿女的孝敬之意,而现在,难道…… 
  ——不,不!应当留下来。为了母亲,也应当留下来…… 
  嘉亮走近窗口,凭窗眺望。天穹中是不尽的夜色,地面上是不夜的灯海。他拢了拢已夹杂些许银丝的黑发,不由得感慨万千—— 
  ……四十八岁的人喽!可命运的潮水,偏偏把我冲到地球的这一边。我真的要搁浅在这个陌生的国度,在异乡了结自己的余生么?那么,曾用干瘪的乳房把自己喂养大的祖国呢?从入党之日就矢志为之终生奋斗的信仰呢?数十年来不惜为之肝脑涂地的“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人生宗旨呢?这一切,难道、难道…… 

                  四 

  炼狱之火,烧啊!烧…… 
  李嘉亮想哭想喊,想脱尽身上的囚衣,冲出铁门,向党和人民喊出自己的冤屈和不平!然后,哪怕追来几颗炽红的枪弹,他也能含笑扑倒,紧紧抱住那自由的大地。假如在1957年以前,他一定会这样做的——这毕竟是热血青年的一种抗争和解脱啊!可是,李嘉亮已经成熟了。他学会了如何向谬误做韧性的战斗! 
  他向自己约法三章:一、劳动中全力以赴,在最恶劣的条件下力争做出较大的贡献;二、纪律上严格遵守,不做毫无意义的反抗;三、政治思想上,保持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气节。 
  狱中,劳动的艰辛、生活的困苦、管教的严苛,是可以想见的。但这一切都不能摧毁一个共产党人对于崇高理想的追求,对于祖国的执着的热爱。他没有消沉,而是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铁窗里不断地创造出累累成果—— 
  他参加了哈尔滨大型建筑——北方大厦照明设备的工程设计。因设计得经济合理、新颖美观,博得称赞! 
  他为监狱工厂的一个车间设计了生产自动线,获得监狱的一等革新奖! 
  他设计的601型六管半导体收音机和单管机外壳,受到普遍的好评! 
  他设计的高压开关柜搬运车,提高工效十倍!…… 
  可是,尽管身陷狱中,李嘉亮也从未向那些吓人的“绝对真理”跪拜。他以深造、冷隽的明眸,透过报纸的字里行间,密切注视着大墙外面的风云变幻。他以犀利的思想的刃锋,执拗地、无情地剖析着所有时髦的“理论”。在经常召开的“向政府交心”的学习会上,他毫无畏惧地直指那条在中国大地上作祟多年的“左”倾路线: 
  “总路线不全面,只讲发展生产,不讲提高人民生活,看不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大跃进得不偿失,不能像搞战争那样搞生产,搞工业……” 
  “‘文化大革命’是‘左’倾路线的进一步泛滥,不恰当地夸大了领袖的作用……” 
  “搞‘三忠于四无限’是拍马屁,是搞个人崇拜……” 
  身陷囹圄之中,胸中却吞吐着时代的风云雷电。这些“大逆不道”的思想,使监狱当局大为震怒! 
  ——于是,《劳改报》以《砸烂李嘉亮的花岗岩脑袋!》做通栏大标题,拿出整整两版的篇幅,摘登了李嘉亮的“反动言论”,通报全省监狱,组织犯人批判…… 
  他出色的劳动和成功的革新,本来有可能获得减刑。有一次管教部门的工作人员把他找去,要他谈谈“思想转变”。李嘉亮明白,这时候只要几句廉价的“自我上纲”,就可以换来几年梦寐以求的自由。可是,他想到的是共产党人的不可用污的崇高信仰,“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八个闪闪发光的大字。他慨然回答:“我劳动尽心尽力,不是为了减几年刑的!”气得来人勃然大怒,拂袖而去。 
  星移斗转,月缺月圆。铁窗口一颗赤子之心,倔强地跳动着,闪耀着…… 
  他硬是坐穿了牢底!1973年8月7日,李嘉亮终于被释放出狱。 
  1975年,已经四十三岁的李嘉亮,结识了纯朴、爽直的农村姑娘关双琴。她喜欢他的老实、诚恳、学问多,同情他的不幸遭遇。虽然姑娘刚刚二十七岁,却毅然向这个“劳改释放分子”献上了自己的心!对于成立家庭早已不做什么指望的李嘉亮,不禁欣喜异常。姑娘的爱情,不啻是仙女下凡一样的珍贵……不久后,他们在天苍苍、野茫茫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一个劳改农场里安了家。种地、烧砖、打柴……他和她汗水淋漓地匍匐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像黄河纤夫一样拉着自己的生活小舟,挣扎前进。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也痛苦过,烦闷过,沮丧过;但是,他的信念和意志,有如一块柔韧的钢,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和困厄,仍能以惊人的弹性重新挺立起来。活下去,活下去!他相信,祖国和党一定不会遗忘自己忠诚的儿子。 
  历史终于恢复了它的庄严与公正。令人喜泪横流的1979年啊——右派改正!党籍恢复!撤销原判!彻底平反!调回哈尔滨电表仪器厂!晋升为工程师!一连串的喜讯,以令人目眩的速度,争相扑进他困苦的生活中来…… 
  他不仅仅是无罪的,而且他的许多观点都是正确的、富有预见性的。他不愧是党的忠实的儿子。 

                  五 

  静静的卧室,“席梦思”软榻上传来轻微的鼾声。李嘉亮猛然惊觉,妻子和衣而睡了。 
  他悄悄走过去,给妻子盖上一条绒毯。勤劳纯朴的妻子啊,早把自己的整个身心和未来都交给了他的农家女,明天,他将带着她走向哪里呢? 
  走,还是留?顺从母亲的意愿,还是听从祖国的召唤?一个中国共产党人该怎么办?这困难的抉择,犹如飞旋的砂轮,在他的思想上击出一串串飞进的电光石火! 
  他不能不想起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的一个深夜,在凄厉的警笛声中,在一座尚未完工的楼房里,年仅十七岁的中学生李嘉亮,面对鲜红的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拳……南京路上,撒下雪片似的传单;校园内外,办起投枪般的地下刊物;反蒋大游行的行列中,冒着喷射的水龙呼啸猛进…… 
  ——他用战斗迎接了解放! 
  他不能不记起1952年。妈妈带着姐姐准备出国,要他一起走。当时的大学生李嘉亮斩钉截铁地回答:“不!祖国刚刚解放,正需要我们为她出力呢!我怎么能走呢?” 
  他不能不想起1953年。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机部设计局工作。可他觉得,最需要人的是第一线。经过多次申请之后,他扛着行李卷儿,冒着满天风雪,来到刚刚破土兴建的电表仪器厂…… 
  ——他志愿来到北疆,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以后的那一切…… 
  啊!二十多年来,虽经干种摧折,万般磨难,自己在少年时代就选定的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仍在心中岿然屹立,熠熠生辉。如今,刚出国门,竟不堪西方花花世界的一击? 
  ——岂有此理! 
  为满足一点可怜巴巴的物欲,竟要抛却至高无上的民族气节,放弃最可宝贵的人生信仰,失掉和祖国人民同甘共苦的美好品格,让自己的后半生匍匐在商品拜物教的神坛之下? 
  ——岂有此理! 
  倘若生活的终极目标是离弃祖国,在西方大亨的桌下求得一点残羹剩汁,那么,当初何必不惜一切地去呐喊,去搏战,并付出整整大半生的代价? 
  ——岂有此理! 
  母亲垂暮之年,渴求同儿子在一起生活的愿望,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值得同情的。共产党人绝不是冷血动物。何况,母亲的愿望不是不可能实现的。 
  ——可以动员母亲回国么! 
  李嘉亮从沙发上霍然而起,跨到窗前。啊!在遥远的天宇的尽头,在这个星球的那边,是无比亲爱的祖国!不错,大洋彼岸的这个国家有它的长处,有它美丽动人的地方。但是,“祖国”——她是多么甜蜜美妙,她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和魅惑力,她是神圣的,违逆和背弃她是有罪的。古往今来,多少人为了她的兴亡盛衰,不计利害、不惜牺牲、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何况是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 
  他决定了。他迫不及待地摇醒妻子,把决定告诉她。妻子那双惺忪的睡眼,一下子漾满了春水般明澈的笑意。对于这个农家女来说,“家乡的炊烟也比别处香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