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郊溆胁痪≈兀抟猿似浠虮帧N┎凰揭患憾越e矩之意行其间,所为导利而布之上下者,诚非智取术驭者之所能几也。(起讲)吾为平天下者言生财:(入手)财本无不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气立耗,而生人即无以自全,知其本无不生,而长养收藏,可以观阴阳之聚。财亦非自生也,财一日而不生,则万物之精易散,而大君于是乎无权。知其不可不生,而盈虚衰旺,可以调人事之平。(起股)生财固有大道焉。(出题)求珠于渊,取璧于山,开天地之未有以夸珍奇者,非生也。夫民有衣食之利,而金玉夺之,贫与富相耀,私而不能公矣。大道以正其经,而不通难得之货,不作无益之器,饮食以为质,与天下相适于荡平焉。关市有征,国服有息,竭闾阎之力以称富强者,非生也。夫国有维正之式,而商贾算之,子与母相权,暂而不能久矣。大道以定其规,而不损下以益上,不夺彼以与此,制节而不过,与天下相安于中正焉。(中股)大道而精言之,则与性命相孚。以不贪为富,以不蓄为宝,清心寡欲,既以清生财之原而由是,措之则正,施之则行,百官万民,群拱手以观圣天子之发育。道之所为,无欲而通也。大道而广言之,则与天地相参。裁成其有余,辅相其不足,仰观俯察,既以博生财之途而自是,天不爱富,地不爱宝,人官物曲,咸奋发以赴圣天子之精神。道之所为,大亨而正也。(后股)于财之未者而生之,生于天,生天地,生于人,而实生于君。《周礼》、《周官》,具见圣人之学问。于财之既生者而益生之,益而生,畜而生,节而生,即涣而益生。官山府海,只为霸国之权谋。(束股)生财之道,即絜矩以平天下之大道也。(收结)
附录二:清代各省夺魁人数
说明:据朱保炯、谢沛霖《明清进士题名碑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顺治三年丙戌科”到“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经济特科”历年录取的进士数统计,清朝进士共有27178名。一般每科进士分一甲、二甲、三甲。状元、榜眼、探花属第一甲,获此殊荣者叫夺魁。下表录自南京夫子庙展览室。
省份 江苏 浙江 安徽 山东 直隶 广西 江西 福建 湖北 广东 湖南 贵州 河南 陕西 四川 蒙古 状元 40 20 9 6 4 4 3 3 3 3 2 2 1 1 1 1 榜眼 26 29 7 5 7 1 10 6 5 4 5 2 1 1 探花 42 27 4 3 6 5 1 5 4 6 1 2 1
一队夷齐下首阳
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是清初恢复科举考试的一个目的。这一着的确奏效。
八旗铁骑入关,民族矛盾非常尖锐。知识分子心怀反清复明的情绪,有的甚至遁入山林,拒绝跟清朝统治者合作。清初恢复科举考试并出示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打消顾虑,参加考试。康熙、乾隆两帝还要各地官府推荐隐逸名士参加制科考试。于是他们纷纷下山,走出家门,进入考场,自愿参加到为清朝服务的选士行列中。《清朝野史大观》有一篇讽刺文章《一队夷齐下首阳》可以佐证。
明国变后,诸生多抗节不受试者。后出示云:“山林隐逸有志进取者一体收录。”诸生乃相率而至。昔人作诗嘲之曰:
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常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吃精光。
“夷齐”、“首阳”、“周粟”,出自《史记·伯夷列传》:“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明朝诸生效法他们,为了抗节,杜门不出乃至上山,现在为了肚子,不得不走进考场应试。顺治三年,取中的进士,一甲3名,二甲57名,三甲293名。顺治八年,明末四公子之一的侯方域也参加了科举考试,中副榜。《清史稿·选举志四》上说:“自康乾两朝再举词科与其选者,山林隐逸之数多于缙绅。”当然也有少数坚持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始终不参加,不与清朝合作,例如顾炎武、黄宗羲、万斯同等。
钱穆在《国史大纲·明末志士之气节》中说:“若使读书人反对科举,拒绝仕宦,与上层政权公开不合作,则失却其经济凭借……”寻求经济出路是明诸生下山、出门参加科考的主要原因。
老考生
在封社会,科举考试对知识分子无疑是一条灿烂诱人的道路。考上秀才,在乡里就会被另眼相看,考上进士肯定就有官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成千上万,而统治阶级提供的资格名额却很少,有人把科举描绘为知识分子的羊肠小道,是十分形象而准确的。为了实现理想,有的读书人考了一年又一年,由黑发考到了白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封建社会白发考生不知有多少!下面是清代一些老考生: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广东考生黄章,年已百岁,还参加顺天乡试。进考场时由曾孙打着书有“百岁观场”4字的灯笼前导。黄章是40岁才中秀才83岁选为岁贡生。
乾隆三十六年(1771)江西李炜100岁,参加会试。
道光六年(1826)广东104岁老人陆云从应会试,没考上,道光帝恩赐国子监司业衔。
据王建辉、易学金主编的《中国文化知识精华》的统计,乾隆五十四年(1789)参加乡试的考生,八九十岁以上的有94人,第二年会试的,90岁以上有4人,80岁以上的有73人。嘉庆七年(1802)参加会试的举人70-90岁的有180人,95岁以上的有6人。
桂林一枝
桂林王城正阳门上,一块巨匾嵌入墙内,“三元及第”4字赫然可见,此匾标榜嘉庆十八年(1813)中解元,二十五年(1820)中会元,并于当年就中状元的临桂人陈继昌。4字为两广总督阮元亲自书写,让人刻的。
陈继昌参加廷试时,抱病勉力对策,仅得完卷。阅卷大臣始评为第二。曹振镛(1755-1835)说:“本朝百年余来,三元尚只一人,无以彰文明之化。”结果改为第一,于是陈继昌便三元及第。他的座师(主考官)刊刻“桂林一枝”图章一枚相赠。
曹振镛说的三元“尚只一人”是指江苏常州县钱启。他乾隆四十四年(1779)中解元,四十六年(1781)中会元与状元。
“桂林一枝”是出类拔萃之义,语出《晋书·邹诜传》:
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一枝,昆山之片玉。”
“桂林”双关,指桂林府,又指桂树林。“桂林一枝”说陈继昌是桂林府(临桂县属桂林府,桂林府治所在)的出类拔萃者。
陈继昌是东阁大学士陈宏谋之孙,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会试同考、直隶布政使。道光二十五年(1845)署江苏巡抚。
考场·作弊·科场案
考场,我们这里单说考举人的乡试考场。乡试每三年一次,时间是八月。乡试考3场,每场3天。第一场是八月初九,第二场是八月十二,第三场是八月十五。地点在省会的贡院。京师、山东、江南(康熙六年分为安徽、江苏两省)、浙江、江西、福建、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甘肃、陕西各有一所。围以高墙,种植荆棘,故贡院又名“棘闱”。贡院内有监视士子考试的明远楼,贡院的两旁是考生住和考试的号舍,一人一间。号舍高6尺,深4尺,宽3尺,只容1人起坐。墙的两侧有坎可支当桌凳的木板。木板拼起来就是晚间睡觉的床。巷尾有厕所。有号军取水生火。
考场有极严格的搜检制度和监考制度。考生手提装有食物、蜡烛、笔墨的篮子进场。入场时首先要点名识认,防止顶冒。查检严格,设两门查检,2人搜检1人。考生要打开被褥,脱帽,脱鞋,解衣,散发。乾隆时规定,考生的衣裤、帽子、袜子都是单层,糕饼要切开,砚台不许过厚,衣缝拆开,鞋底单层。搜身后,领卷按号入闱。监考人员逐一核对考生的年龄相貌。写有考题的题纸由监临、知贡、提调等官分发到号舍。士子入号舍后即封门,查号。每号都有号卒看守。墙外日夜有人巡逻。
考生在号舍不许交谈、换号、换卷。交卷后从甬道出去,不许驻足。
对违规人员处罚很重:嘉庆规定,发现夹带,枷号一个月。
如此严格的考试,是不是就没有作弊现象了呢?有,有的还很严重。科举考试中营私舞弊,清朝较之前代更甚。方式主要是三种:
夹带。夹带就是将有关考试内容的材料带入试场。举子把有关材料用绳头小楷抄在衣服里层,或抄在纸上,放在竹篮、酒罐或靴里。有的买通差役,公然带进考场。这种情况在同治之后尤多。
代考。代考就是请能人代替考试。光绪九年(1883)举行考职试,有人托浙江举人马星联代考,马星联说:“给我八百两银子,我包你得第一名。”发榜后那人果然得了第一。
合谋。考官与考生合谋。考生向考官行贿,送上自己的字体,或在考卷中作记号。某科诗题为《所宝惟贤》,考官与考生商定以“水烟袋”3字散见诗中以为关节。考生在卷子里写道:“烟水潇湘地,人才夹袋储”,考官轻易地认出试卷,判为佳作。
考官对考生更直接的帮助作弊是派人代考。
清王朝对舞弊案进行过查处,曾给予严厉的惩罚,也抖出了一些幕后的高层丑恶,反映出清代科举的腐朽。这里讲5个案件。
第一个:顺治十四年(1657)顺天乡试,同考官李振邺、张我璞受贿,社会上盛传“张千李万”。2人录取爵高厚贿者田耕与邬作霖为举人。顺治帝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