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团……
截至今年9月30日,上一年度的收入和支出账目尚未统计完毕,待统计完以后,财政部即将提出准确的报告……
这一次是我最后一次向国会两院提交年度咨文,我不能不借此机会向诸位及诸位的前任表示真诚的感谢,感谢你们自从我应召主持行政以来已反复证明了的对我的信任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宽宏。我还要同样感谢广大的同胞,他们的支持一直让我在种种困难时候受到了巨大鼓舞。在处理各种事务中,我不可避免地也有过错误,不可能做到完美。但是我可以诚实地说,我的错误是认识上的,而不是意图上的。维护和增进广大同胞的权利和利益,一向是我每一措施的始终不变的宗旨。基于这一些考虑,我希望能得到广大同胞的宽容。在展望我国同胞的未来命运时,我相信,依靠同胞们不怕困难的坚定性格,对自由的热爱,以及遵守法律和支持国家政府的精神,我们的共和国肯定能够长存。在我即将退出公务之际,我欣慰地确信,上天定会让我们可爱的国家长久繁荣和幸福。
第十三章 花园浇水管(1)
“我们很明白,钻进被窝把头蒙上,是躲不开危险的……我们必须成为民主国家的伟大兵工厂。”
富兰克林·罗斯福与租借法案
1940年9月15日,星期日,温斯顿·丘吉尔早上看看窗外,又是万里晴空。这位英国首相真盼望下雨,至少希望是多云,因为晴空对德国轰炸机太有利了。两个月来,纳粹飞机天天轰炸英国,有时一天出动上千架次。今天看来又不会例外。
阿道夫·希特勒已打败法国,称霸于欧洲大陆,此时正全力打击英国,要迫使英国屈服。丘吉尔知道,德国人的持续空袭只不过是威风凛凛的德国陆军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的前奏。
英国海岸与纳粹陆军之间只隔着一道海峡,最窄处仅仅有22海里的海面。正如美国的驻英武官所说,“英国抵抗敌军强攻的战略和筑垒水平比纽约的长岛强不了多少”。英国陆军本来就比德国陆军小,这年夏季被纳粹军队赶出了欧洲大陆,丢掉了大部分的火炮和坦克。英国人想过种种办法,要阻挡德军入侵的灾难,已试验过在海面纵火。丘吉尔还考虑过在海滩喷洒芥子气。
然而,迄今为止,皇家空军虽处于劣势,却英勇奋战,打乱了希特勒的计划。在这个星期日上午,首相决定视察伦敦郊外的一座空军指挥中心,并观察空军的一次行动。他到达该地,下到地下50英尺深的作战室,当地的司令官向他报告:“尚不知今天情况怎样。眼下平安无事。”丘吉尔就在一张椅子上坐下了。
刚过了15分钟,雷达显示一波又一波的德军飞机向英国飞来。“40多架!”“60多架!”……作战室内20个人赶忙围着桌上的一张大地图,用小圆标尺显示敌机的位置。地图很快表明来袭的敌机超过了1000架。墙上亮着的一些灯泡显示皇家空军处于战备状态的战斗机中队,一个中队起飞了,就熄一个灯泡,很快所有的灯泡全熄了。丘吉尔着急地问:“还有预备力量吗?”他得到的答复是“再也没有了”。所有能升空作战的飞机全部出动了。
德机飞临伦敦上空,皇家空军战斗机迎上前去,展开了激烈空战。不时有飞机着火,从天上掉下来,其中一部分还有跳伞的飞行员落下来。皇家空军中士雷伊·霍尔姆斯驾驶着一架“飓风式”战斗机向德军一架轰炸机直冲过去,他以为那德机会试图躲开,但那上面的飞行员已经跳伞逃命,“飓风式”撞上了那德机的尾巴。德机盘旋坠落,还撒出一些炸弹,其中有两枚落到白金汉宫院内。霍尔姆斯赶紧跳伞,降落到一幢居民楼顶。
这一天空战,德机被击落55架,英机损失25架。两天后,英国情报部门获悉希特勒决定推迟“海狮行动”。英国坚持住了。
但是丘吉尔知道,危险并未结束。陆上入侵只是推迟了,但并未取消。而且,希特勒即使不派兵强渡英吉利海峡,他也有可能迫使英国投降。纳粹飞机和潜艇一直在袭击英国的海上航运。倘若德国掌握了制海权,它就能让英国人慢慢饿得再也没有力气了。希特勒固然巴不得一拳将英国击倒,但若能慢慢把英国勒死,他也会乐意的。
丘吉尔面对的难题还不止于此。坚持长期战斗是需要钱的,而英国政府已经没有钱了。当入侵威胁迫在眉睫时,丘吉尔曾决定全力以赴对抗这一威胁,而将“财政问题交给老天爷去处理”。现在看来要打持久战了,首相知道钱的问题仍不得不在这尘世间想办法了。
此外,空袭仍在继续。就在他视察空军指挥中心后不久,丘吉尔有一天正与三军参谋长开会时,警报又响了。首相和他的将军们到楼外观看空袭情景。炸弹不断地爆炸,高射炮火布满天空,救护车喇叭响个不停。他们还见到公园另一侧的一座楼房起火烧毁了。
据一位在场人士回忆,丘吉尔从一片水泥防护墙下面走出来,“嘴里还叼着长雪茄,下巴颏儿鼓得老高,嘴里咕哝着‘总有一天要跟这些杂种算账’。”可是首相知道英国只靠自己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他想到西边,大西洋彼岸。只有一个国家——一个人——能救英国。
富兰克林·罗斯福早就明白,甚至比欧洲的许多人更早地明白,必须制止希特勒。他从一开始就认为这个德国独裁者是一个“狂人”,“自称有圣女贞德情结……自称是恺撒和基督的转世化身”。1938年,德国驻美大使就曾向柏林报告说这位美国总统是“希特勒的最危险的敌人”。
两年后,罗斯福警惕地观察到纳粹德国蹂躏法国和袭击英国。他相信纳粹分子不仅威胁了欧洲的民主制度,而且对美国也构成严重威胁。希特勒德国已与日本——美国在太平洋的对手——结盟。倘若德国打败了英国,尤其是倘若德国攫取了英国的海军舰艇,那么轴心国就会掌握海洋控制权。那时,它们若要孤立美国,切断美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实力居于劣势的美国海军将会是无力阻挡的。
第十三章 花园浇水管(2)
更糟的是,纳粹德国势力已渗透到拉丁美洲。巴西已经有一个法西斯主义的政府,里面充满了纳粹同情者。德国还在阿根廷设立了一个军事使团。希特勒也许不至于疯狂到从南面进攻美国,但他很有可能攻占巴拿马运河。美国的陆军在1940年时比瑞士的陆军还小,显然不是德军对手。
但是,即使不存在这些危险,罗斯福也还是会设法救英国。他相信从长远来看,美国决不可能与纳粹德国和日本帝国和平共处。他认为,倘若以为美国可以“在一个由武力哲学统治的世界上作为一个孤岛生存下去”,那纯属“幻想”。
不幸的是,他的多数美国同胞还沉溺于这种想法。这位总统要想打败国外的暴政,就不能不首先克服自己国内的孤立主义。
在美国,孤立主义一向是一种强大的政治势力。这里的许多人或他们的祖先当年就是为了躲避祖籍所在地的动乱,才跑来美国。美国东西两面都与欧亚大陆远隔重洋,似乎安全有保障,许多美国人就想不通有什么理由要派自己的年轻人到外国,为那些似乎与己无关的战争去卖命。
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经历证实了这种看法。在伍德罗·威尔逊理想主义词藻的鼓动下,美国参战,牺牲了5万美国人的生命,最后却只能眼看着那些盟国口是心非,在凡尔赛争抢战利品。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后来又赖账,未偿还它们从美国得到的军火贷款。当罗斯福入主白宫时,多数美国人都认为美国那次参战是犯了错误。1935年,欧内斯特·海明威将这些人的感觉归纳如下:“现在以及上次战争以来,没有哪个欧洲国家是我们的朋友。除了自己国家以外,没有哪个国家值得为之战斗。”当希特勒闹得欧洲紧张局势日益加剧时,美国人的孤立主义情绪更盛了。
罗斯福曾指出,地理位置不再能提供充足的防御(他说过,如果敌国占领了百慕大,现代轰炸机用不了3个小时就会飞临我们海岸)。然而孤立主义政治势力太强大,总统对它是不敢小看的,往往还屈从了它的愿望。1932年罗斯福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就曾宣布他不再支持国际联盟。3年后,国会通过了《中立法案》,罗斯福情不由己给那个法案签了名。
罗斯福的一些主张国际主义的友人曾批评罗斯福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当他宣布与国际联盟脱离关系时,他的妻子埃莉诺气得好几天不跟他说话。罗斯福相信他只是做了他需要做的事。在一封致友人信中,他写道:“你是否曾经想过,理想和实现理想的方法这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后来,罗斯福希望避免又一次全球冲突,想要在对外政策上起比较强有力的作用,这时他每走一步都受到孤立主义者抵制。1937年,当他建议对日本实行制裁时,有两名国会议员说他应受到弹劾。1939年初,当希特勒向捷克斯洛伐克进军时,他要求国会废除中立法,遭到了国会拒绝。
后来,甚至当希特勒征服了法国并将矛头转向英国时,孤立主义者仍然反对向民主国家提供援助,他们认为那样一来必然会使美国卷入战争。但也有一些人认为美国应该采取行动。在1940年夏秋,这两派人辩论日益激烈,成为公共生活的主要话题。纽约一家餐馆怕人们吵架打架而张贴一条标语:“馆内勿谈战事。”多年后,经历过越南战争和另几次全国性严重危机的历史学家亚瑟·施莱辛格说:“1940—1941年大辩论使家庭和朋友之间出现分裂,其深重可谓空前绝后。”
虽然一些人主张向外提供援助,但几乎没有人主张美国自己参战。参议员罗伯特·塔夫脱说参战“比德国胜利更糟”。一次民意测验表明,认为美国应参战者还不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