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代职官辞典-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缓螅穆「9蠖纪朗顾荆艋侍蟆S惺埂⒏笔埂①菔碌裙佟N渥谥链笕辏1310),立一千户所、八百户翼统领造作军士八百人,分属造作。仁宗延祐三年(1315),置教授。英宗至治三年(1323),废军匠千户所。所辖有镇抚所、二行军千户所、二屯田左右千户所、二弩军千户所、资食仓。

左都尉
  官名。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所定*军衔的中等第二级,相当于中校。

左断刑
  宋官署名。属大理寺。元丰二年(1079)置。掌各地奉劾命官、将校及大辟囚以下定罪处刑。定罪时,大理司直、大理评事决定后,由断丞审议,大理正审定。分三案:磨勘案掌批会吏部等处改官事,宣黄案掌凡断讫命官指挥,分簿案掌行分探诸案文书。

左冯翊
  官名。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始置,为左冯翊(地方)长官,相当于郡守。曹魏改政区名为冯翊郡,官名为冯翊太守,移治临晋(今大荔)。

左更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二级。“更”指更卒,即轮流服役的士卒,左更与第十三级中更、第十四级右更,均以更卒之将为爵位名。说见《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及《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刘劭《爵制》。

左将军
  一、官名。战国已有。秦因之。汉不常置,金印紫绶,位仅次于上卿,职务或典京师兵卫、或屯兵;边境。汉末以后,将军名号繁多,名称素朴之前、后、左、右之类,遂渐废弃。
  二、民间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军官衔分三等九级,上等官佐为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左军校
  官名。民国元年(1912)南京临时政府所定*军衔的初等第二级,相当于中尉。

左三部
  元官署名。世祖中统元年(1260),初定官制,以吏、户、礼为左三部,合为一署,设尚书二人、侍郎二人、郎中四人、员外郎六人。至元元年(1264),改为两部,吏、礼仍合为一部,称吏礼部,户部则单独设立。三年,又并为左三部,五年,再分设户与吏礼部。

左三部照磨所
  元官署名。掌吏、户、礼三部钱谷计帐事务。有照磨一员,典吏八人。

左省
  唐以之称门下省,宋以之称礼部。

左师
  官名。(1)春秋时宋国执政官。宋襄公即位,以公子目夷为仁使为左师以听政。见《左传·僖公二十年》。(2)战国时赵国无实权的高级官名。《史记·赵世家》考成王元年“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资治通鉴》有相同记载。胡三省注:“冗散之官以优老臣者也”。

左史
  官名。春秋时晋、楚两国设置。《礼记·玉藻》谓左史记动,右史记言。而《汉书·艺文志》又谓左史记言,右史记事。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认为左史记言即内史,右史记事即太史。此说尚难证实。晋悼公十四年(前559)晋伐秦,深入泾水流域,下军帅栾懕擅自撤军东归,左史因谓魏绛:“不侍中行伯(指中军帅荀偃命令)乎”(《左传·襄公十四年》)。可知左史乃随军记事之官。楚灵王时有左史倚相,王孙圉称为楚国之宝《国语·楚语》。

左侍禁
  一、宋武散官名。政和二年(1112)必名忠训郎。
  二、宋宦官阶官名。原名内西头供奉官,政和二年改此名。

左庶长
  爵位名。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十级。《汉书·百官公卿表》颜量古注:“庶长,言为众列之长也。”又《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刘劭《爵制》,谓庶长系军将,以所率皆庶人,故名。

左司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尚书都省置左、右司郎,掌都省事务,唐、宋皆置左、右司郎中、员外郎,分掌副尚书左、右丞处理都省各司事务。元并尚书省于中书省,中统元年(1260)置左、右司,至元十五年(1278)分置两司,分掌中书省各房事务。明初沿袭,旋废。

左徒
  官名。战国时楚国设置。屈原曾任此职,“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黄歇于楚顷襄王时曾为左徒,侍从太子熊元入质于秦,太子即位,即考烈王,黄歇由左徒升为令尹(《史记·楚世家》)。

左屠耆王
  匈奴贵族封号。匈奴语称“贤”为“屠耆”,左屠耆王即左贤王。

左卫
  见“右卫”。

左武大夫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三阶为左武大夫,以代旧官东上閤门使。

左武郎
  宋阶官名。徽宗政和(1111-1117)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二十五阶为左武郎,以代旧官东上閤门副使。绍兴(1131-1162)时改为第三十三阶。

左贤王
  匈奴贵族封号。在匈奴诸王侯中,地位最高,常以太子为之。乌珠留单于时(前8-13),以任左贤王者相继死亡,认为此号不详,曾改称“护于”。与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合称“四角”,贵于其余王侯。诸左王所居在匈奴东部。

左相
  一、左丞相的简称。
  二、官名。春秋齐景公始置。唐龙朔二年(662)和天宝元年(742),二度改侍中为左相。

左校署
  官署名。汉将作大匠属官有左校令、右校令。秩各六百石,分掌左右工徒。魏左右校属材官(指少府所属材官校尉)。晋左校令属少府。南朝宋、齐均有左校令。梁有左右校署,属大匠卿。北齐左校属太府寺。隋又于将作寺置左右校置。唐承隋制,左右校署属将作监,各有令及丞,令秩从八品下。左校署掌制作乐县簨簴、兵仗、丧葬仪物等木器,右校署掌版筑、涂泥、丹垩等泥工,宋以后废。

左尹
  楚国官名。又有右尹。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左右豹韬卫
  唐光宅元年(684),改左右威卫为左右豹韬卫。神龙元年(705),复原名。

左右备身府
  官署名。隋置。详见“左右千牛卫”。

左右大当户
  匈奴官名。单于的重要辅臣,位在大都尉之下,其号世袭,各有分地。分别统军,指挥作战。为“万骑长”之一。世由兰氏为之。参见“二十四长”条。

左右大都尉
  匈奴“万骑长”的称号。参见“二十四长”。

左右大将
  匈奴的“万骑长”的称号。参见“二十四长”。

左右都御史
  官名。明置左、右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秩正二品,掌监察内外百官,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理重大案件。清以左都御史为都察院长官,秩从一品,右都御史为各省督抚兼衔,乾隆 十三年(1748)废兼右都御史衔。参“副都御史”、“佥都御史”。

左右奉宸卫
  唐龙朔二年(662),改左右千牛卫为左右奉宸卫。神龙元年(705),复原名。

左右府
  唐初十六卫之两卫,由隋末左右备身府改。高宗时,改为左右千牛府,旋又改称左右千牛卫。参见“十六卫”、“左右千牛卫”。

左右骨都侯
  匈奴官名。为匈奴异姓大臣之首,佐单于执政。《晋书·四夷列传》作都侯,谓世由乔氏任职。《史记》、《汉书》所举匈奴贵姓,仅呼衍氏、兰氏、须卜氏。《后汉书》多出一个丘林氏。《晋书》所举为呼延(即呼衍)、卜、兰、乔四氏。卜氏当即须卜氏,吕思勉认为乔氏即丘林氏,见所著读史札记》乙帙《匈奴官制》。

左右谷蠡王
  匈奴贵族封号。“谷”音“鹿”。《晋书》“谷”作“奕”。左右谷蠡王各为*二十四长之二,次于左右贤王,有自置的千长、百长、什长、裨小王、相、都尉、当户、且渠等。左右谷蠡王分居于匈东西部。与左右贤王合称“四角”,地位高于其余王侯。

左右光禄大夫
  官名。晋始于光禄大夫外加置。隋炀帝定散官称号为九大夫、八郎。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夫次之、从二品。唐以下不设。

左右候卫
  隋炀帝时十二卫之两卫。原名左右武候。唐初仍为左右候卫,高宗改为左右金吾卫。参见“十六卫”、“左右武候”、“左右金吾卫”。

左右监门率
  见“太子左右监门率”。

左右监门卫
  隋、唐十六卫的两卫。隋设左右监门府,每府将军一人,堂宫殿门禁及守卫事,属员有郎将、校尉、直长、长史、司马、录事及仓、兵二曹参军、铠曹行参军、行参军等。炀帝改将军为郎将,增置左右门尉员一百二十人,门候员二百四十人,分掌门禁。唐初仍旧名。龙朔二年(662),改“府”为“卫”。唐制,设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中郎将及长史、录事参军、兵曹参军、胄曹参军,下尚有监门校尉,两卫各三百二十人,立长各六百八十人,长人长上二十人,立长长上各二十人。宋仍有左右监门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但无实职。

左右街使
  唐官名。掌京城街道治安,以及修桥种树等事,常以金吾将军充任,故亦称金吾街使。

左右金吾卫
  唐十六卫的两卫。北周夏官所属,有武环率下大夫、武候率下大夫等官。隋有左右武侯,皇帝出行时,先驱后殿,日夜巡察,止宿时司警戒之责。炀帝改为左右候卫,所领军士称佽飞。唐初未改。龙朔二年,采用汉执金吾旧名,改称左右金吾卫,设大将军、将军及长史、诸曹参军,与其他各卫相同。以后又是增设上将军,掌宫中及京城日夜巡查警戒,仍随从皇帝出和如上文所述。宋有左右金吾卫上将军、大将军等官,无实职。

左右匡政
  唐官名。龙朔二年(662)由左右尚书仆射改置。咸亨元年(680)十二月复旧。

左右领军卫
  唐十六卫的两卫。汉末,曹操为丞相,置*领军为相府属官。后有中领军、领军将军等官。隋初之左右领军府,不置将军。炀帝改为左右屯卫,所领兵称羽林。唐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