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子》第二部1939年出版。它记述了作者在爱资哈尔大学八年的学习生活。描写了年轻的爱资哈尔人的宿舍生活及其周围的人物,描写了爱资哈尔大学的教学活动,特别是从侧面反映了穆罕默德?阿卜杜的教育改革的失败,并正面刻画了作者本人对爱资哈尔经院教学的反抗和决裂。
爱资哈尔大学是一所古老的伊斯兰教宗教学府,经历了土耳其人三百年的统治和近百年西方殖民主义的蹂躏,每况愈下,徒有其名,称它为爱资哈尔清真大寺更符合实际。到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爱资哈尔大学成了埃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中心。
当时,以伊斯兰教维新派学者穆罕默德?阿卜杜和极力提倡妇女解放的作家卡西姆?艾敏以及对社会、政治、道德提出新的认识标准的作家卢特菲?赛义德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积极倡导社会改革运动,并为此而努力奔波。塔哈来到爱资哈尔后,就直接处在这场新旧思想冲突的中心,而他是坚决站在新思想一边的。
应该看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出现在埃及的近代文化启蒙运动和社会改革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政治变革,它的根源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埃及开始与西方发生联系,派遣大量留学生,翻译和介绍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和文学等社会科学,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和精神文化逐渐传到埃及。
在埃及介绍西方思想较早而影响又较大的是阿富汗人哲马伦丁,他是有名的伊斯兰学者,宣传泛伊斯兰主义。1871年他到埃及讲学,他的思想给了埃及青年很大影响,埃及的政治家穆罕默德?阿卜杜和宰额鲁勒等人都是他的学生。及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穆罕默德?阿卜杜和他的许多学生成了埃及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社会改革运动的主力。他们大力宣扬通过整顿教育、发展文化、解放妇女、实施宪政等途径,来实现埃及民族独立的主张。
但是,维新派的主张和措施遇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和抵抗,塔哈在爱资哈尔大学求学期间,正是穆罕默德?阿卜杜试行改革遭到失败时期,他在校内外保守势力的压迫下,终于被撤去了校委会主任的职务。然而,要求改革、要求进步的时代潮流是无法抗拒的,这场新与旧的斗争还在继续。青少年时期的塔哈正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度过的,他的思想无疑带有这个时代的深刻烙印,他已完全置身于这场斗争之中。
《日子》第三部,完成于1962年,表现了塔哈进入新式大学后的喜悦心情。一些具有新思想的埃及学者和欧洲东方学家向学生传授的知识,他们的观点、见解,使年轻的塔哈茅塞顿开,视野大为开阔,为他后来的文学生涯打下扎实的基础。作家回忆了他在写出论文《纪念艾布?阿拉》获得埃及大学第一个博士学位后,被大学派去法国深造的前后经过;记述了在法国的生活和学习;还追记了塔哈所接触的同时代的诗人、作家和社会名流,以及作者本人的感受。此外,在小说的第三部里,还可以看到作者对西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洋溢着抑制不住的激情。虽然作者双目失明,但他似乎看到了明亮的世界,也要把光明带给埃及。
长篇小说《日子》描绘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动荡年代的埃及社会的生活图景,侧重揭示了埃及农村和爱资哈尔的文化教育落后状况。塔哈?侯赛因“好象变成了一架精密的地震仪,记载着周围大大小小的震动,然后他忠实地把这些记录摆在你的面前”(注:埃及文艺批评家邵基?戴伊夫的评语。)。应该看到,作家在《日子》中所记载的是当时埃及的重要的史实,尽管作家使用的语调平静而深沉,但揭露是深刻的,它揭示的问题带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塔哈以坦率和细腻的笔调所记述的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不能仅仅看作是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不论是在内地乡村或是在爱资哈尔,塔哈的思想、行动和感受代表了一部分具有新思想、要求变革的知识分子的愿望和要求,尽管他最初由于年幼,对于什么是新思想、新觉醒还处在朦胧之中,但随着年月的推移而日益明晰了,这在他后来的活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西方的人文主义、理性主义以及民族主义等对塔哈都是有影响的,这在他对生活、对社会、对文学和文艺批评中都有所反映。特别在文艺批评方面,他主张思想自由,大胆怀疑,自由探讨,不囿于传统之见,后人可以而且应该超过前人,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主张。塔哈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要求进步、民主和科学,强烈地要求改革,是当时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共同的愿望,年轻的塔哈,不仅从思想上紧紧地跟上这个潮流,而且见诸于行动,以致他站到这一新潮流的前列。不论是在爱资哈尔或是后来进了埃及大学,他坚定地站在维新派宗教学者穆罕默德?阿卜杜一边,站在解放妇女改革社会的倡导者、作家卡西姆?艾敏一边,站在在《新闻报》上提倡政治、道德和社会新准则的作家鲁特菲?赛义德一边。应该说,这一派人物(当然也包括若干政治家)代表了埃及近代复兴的新兴力量,也代表了埃及近代新文学的萌生。
其次,通过长篇自传性小说《日子》,我们可以看到塔哈从一个令人怜悯的盲童最后成为一个著名作家、学者,成为一代文宗的成长过程。这条道路是漫长而曲折的,充满了艰难险阻,塔哈通过自己不懈努力,艰苦奋斗,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也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个高大的形象:一个衣衫褴褛,双目失明的人,但他面容安详,嘴角挂着微笑,和领路人匆匆地一起向爱资哈尔走去。他脚步坚定,毫不蹒跚。在他脸上没有常在瞎子脸上看到的那种忧郁的表情;在课堂上他全神贯注地听课,吸收着老师的每一句话,面带笑容,不觉痛苦,也不烦躁……这就是塔哈,他顽强地克服疾残带来的不幸,以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达到荣誉的顶峰。塔哈的例子在各国文学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第三,通过《日子》也使我们了解到,塔哈一生的经历,是充满了斗争的经历。他同宗教界、文学界和政治界的保守势力进行过激烈的斗争;另一方面他用希腊的和西方的文学典范来教育人民;他在文学研究和小说创作领域开辟了新的道路。凡此等等,我们都可以在《日子》里看到详细描述。
塔哈写的《日子》,在语言方面也很有特色,这种语言温柔、纯洁、生动、细腻。在塔哈看来,文学之所以称得起文学,似乎就是既要动听,又要动人,所以他尽量使自己的语言具有音韵的效果。他不用华丽的词句,而是平铺直叙,既有音乐性,又有思想内容,他这样做可能是受了古代人用耳朵听读文学的缘故。塔哈保持了古代语言的特征,同时也尽可能地丰富自己语言的音韵。他用充满音韵的语言自然而流畅地表达他的观点和看法,以及介绍西方的各种思想、表述他的具有独创精神的各种论断,他也是用这种语言来写他的小说和各种文艺作品的。所以他的音韵不是空洞的,是他艺术创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成了他得心应手、达意传神的工具。
塔哈创作的《日子》,在文体上也有很大贡献。古代阿拉伯文学,主要形式是诗歌、韵文和故事。十九世纪下半叶出现了政论性杂文和历史小说,而抒情散文、长短篇小说到后来才有。塔哈的自传性小说《日子》也是一部优秀的抒情散文作品,被认为是当代抒情散文的典范,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半个多世纪以来,《日子》这部作品不断被一代一代的阿拉伯青年所传诵,而且译成了许多种文字(注:我国解放前曾出过《日子》(第一部)汉译本,1961年出版《日子》(第一、二部)汉译本。),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十八章 现代伊朗文学
第一节 概述
1905至1911年的立宪运动遭到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之后,形势逆转,活跃的文坛一度沉寂。十月革命的胜利又促进了伊朗革命形势的发展,1918年在德黑兰出现工会组织。1920年伊朗共产党成立,工人阶级开始走上政治斗争的舞台。
1918年英国乘苏俄撤退沙俄驻伊朗占领军之际,出兵控制伊朗北部。英帝国主义者妄想把整个伊朗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为抗议英国侵略和统治集团进一步出卖国家,伊朗人民举行了全国规模的示威游行。在一些省分示威游行发展为武装起义,短时间内建立了人民革命政权。英帝国主义惧怕俄国革命的影响进一步扩展,担心软弱无能的凯伽王朝的君主不能阻止革命潮流的发展;伊朗统治集团内部一部分人又埋怨国王对革命镇压不力。这些内外因素纠合到一起就把一个哥萨克军团的团长礼查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礼查上台后,执行了某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措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重建了军队,同时,也加紧了对人民群众的控制和镇压。1921年礼查在英国人的怂恿下率兵进驻德黑兰;1925年迫使立宪会议宣布建立巴列维王朝。从1925年到1941年(礼查逊位)是伊朗现代史上一段黑暗时期,伊朗著名作家、诗人杭拉利对这一时期有一段很确切的描述,他《在伊朗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说:“在过去专制时期,没有出版自由,实行严格的书报检查制度,甚至抒情诗也受到审查,报刊监督部门给诗人下达命令,不要他们写感伤的诗,在那黑暗的年代,伊朗人被责成表达欢乐情绪,指令抒发对所谓伟大领袖的感情。甚至于年轻的情侣也无权表示对自己的恋人的某种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