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非文学史-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完全不把命运来纵容。 
  还有一个名叫 波厘的婆罗门对祭祀的看法: 
  人们常举行阿湿吒迦祭, 
  来祭自己的那些先祖, 
  请看这粮食真倒了楣, 
  死人哪能吃什么供物? 
  这些具有无神论观点的话和看法都反映了民间进步的思想,是史诗中难得的精华。 
  但在同一史诗中,也可以看到不少封建糟粕,就在主人公罗摩身上便有前后相矛盾的性格,即从一个品德崇高的被迫害的受难者一变而成为封建专制的暴君。特别是在第七篇里,糟粕更多,其中竟插进了这样一个故事:罗摩当政时,一个刚刚死去独生儿子的婆罗门,要求罗摩救活他的这个孩子。罗摩四出访求孩子死去的原因,发现是由于一个低等种姓的首陀罗模仿高等种姓的婆罗门修炼苦行所致,便残忍地把他杀死,从而换来孩子的复活,罗摩的这种行径竟得到天神们的一致称赞。作者插进这个故事的意图是很明显的,目的在于维护种姓制度,使低等种姓的广大群众永远处于贱民地位。 
  《罗摩衍那》在艺术上独具特色,有所创新。《摩诃婆罗多》虽然想象力丰富,场面宏伟,气势磅礴,但古代印度只把它称为“历史传说”,只有《罗摩衍那》才被认为是“最初的诗”。 
  首先,《罗摩衍那》更接近古典文学,它为此后的长篇叙事诗开辟了道路。作品对政治(宫廷斗争或其他矛盾)、爱情(生离死别)、战斗(人与人之间、人神之间、人魔之间)、风景(各个季节的自然景色和山川、城堡、宫殿)等的描绘,其艺术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政治、爱情、战斗、风暴等在后世的古代印度长篇叙事诗中,则成了必不可少的四种因素。 
  其次,作者通过现实生活中各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形象,不仅主要人物,次要人物也都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印象。 
  作者在塑造罗摩这个形象时,主观愿望是想把他描绘成一个理想的君主、封建道德的典范;但事与愿违,由于作者不自觉地描述了当时统治者的真面目,结果使罗摩成了具有二重性的伪君子。如在对待流放这一问题上,罗摩表面上装成孝子,甚至劝妻子和弟弟留下,顺从婆罗多,但背后却议论父亲和婆罗多。又如在第二篇到第六篇中,从罗摩的处境和遭遇看来,其身分不象一个落难的王子,不是统治者的形象,很象一个受迫害的普通人。但到第七篇,罗摩却成了一个遗弃自己忠实妻子的冷酷无情的丈夫,成了一个残杀无辜的低等种姓老百姓的暴君。 
  悉多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个贤淑、忠贞的妇女典型。两千多年来,她一直受到印度人民的尊敬和喜爱,这绝不是偶然的。 
  悉多深明大义,迂事有自己的主见。当罗摩要她留下顺从婆罗多时,她严肃大胆地回答说:“我不能接受我的主人轻易说出的意见”,她要丈夫“抛开这胆小的思想,象泼掉脏水一样”,把她带到森林中去,同他一起“经历命运的升沉”。 
  悉多跟随罗摩流放到森林后,以坚强的意志克服种种困难,在荒山野林中建设自己的生活。不久,一个吃人肉喝人血的罗刹把她抢走了;妖魔以金银财宝乃至王后的宝座来引诱她,但她毫不动心,并严厉地斥责十首魔王是豺狗,警告他不准碰自己一下。 
  悉多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是一个完美的妇女形象。她坚强勇敢,又温柔多情。她坚持要到森林中去,满情深情地对罗摩说,她要在新鲜、芬芳的树林里,采摘自己珍爱的野果供他品尝;她要陪伴着他在“鸣声悦耳的大雁洗濯毛羽的莲花湖上”和他一起“抚拍着清冷的波浪”。总之,她“不要王位和王国,不要天堂的欢乐”,甘愿同罗摩在荒林中共度时光。正如她向自己的婆母所表示的那样:“除非月亮的光离开月亮,我才离开丈夫。”悉多对罗摩就是这样无比忠诚,在她被囚禁魔宫的那些日子里,仍然坚持斗争,不畏强暴,对罗摩一往情深,忠贞不渝。 
  罗摩消灭了罗刹,派人把悉多接了回来,但却对她的贞节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她表现得仍然非常坚强。尽管她挚爱罗摩,但决不向他乞求爱情;她果敢地跳进火葬堆里,让烈火来证明自己的清白无瑕。罗摩返国即位若干年后,当听到人民对悉多住过魔宫仍表示怀疑和不满时,竟狠心地把怀孕的妻子遗弃在恒河边的森林里。十几年之后,尽管悉多被召了回来,但罗摩仍坚持要在大庭广众面前再一次考验她。悉多至此已被逼得走投无路,她的心碎了,于是,向大地母亲哭诉自己的不幸,要求回到地母的怀抱中去,以证实自己清白的一生。大地终于敞开了胸怀,把自己的女儿接了回去。从此,人世间再也看不到她的踪影了。 
  悉多一生虽然也有过短暂的欢乐,但她的大半生是在苦难中度过的,既遭受过类似穷苦妇女所迂到的不幸,被豪强劫走的灾难,也忍受过被有权势的丈夫遗弃的痛苦。如果罗摩是统治阶级心目中的理想人物,那么悉多却更多地体现了人民的思想感情,她是一个善良的受迫害的妇女典型。 
  蚁蛭在《罗摩衍那》中精心雕塑的人物形象除男女主人公外,罗什曼那和神猴哈奴曼的形象也塑造得很成功。至于一些次要人物,尽管篇幅不多,却也大都真切、生动。如第二篇《阿逾陀篇》,写到当老王听到小王妃提出流放罗摩、让婆罗多即位“都要在今天实现”时,“他望着她,象吓昏了的小鹿望着母老虎”。仅廖廖数笔,就逼真地勾勒出老王的软弱无能和王妃的骄横无理。 
  《罗摩衍那》艺术上的成就,还在于以抒情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衬托出人物的思想感情。当罗摩一行三人来到森林之后,罗摩自认已做到忠孝双全,悉多紧跟着丈夫,罗什曼那忠于兄长,他们思想上没有什么杂念,心境比较平静。这时,展现在他们眼前的大森林景色如画,生机盎然;流水潺潺,“花朵沐浴着朝阳”,“树林里笼罩着爱与和平的甜蜜的静穆”,他们决定在森林中“和平地生活、流浪”。但是,悉多被妖魔劫持到空中后,她不是向“沐浴着朝阳”的花朵或潺潺的流水,而是向严峻的大自然,即向“幽深的山谷”、“陡峭的高峰”、“高与天齐的幽暗的山岭”发出呼救。罗摩失去妻子后,作者着重写出他在雨季对妻子的思念。所有这些,都是作者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景物而精心安排的。 
  《罗摩衍那》语言生动流畅,比喻丰富多彩。如用“猎人的刀子”比作要挟老王的王妃的“冷冷的声音”,用“风暴里的大海”、“日蚀时的太阳”,形容老王复杂的心情和忧虑的神情。不仅正面人物,反面人物的语言也同样形象、生动。如罗刹国十首魔王不听忠告,与弟弟意见发生分歧后,对亲戚关系所发的那一通议论,就用了十分形象的比喻,他认为自己和弟弟的心思各不相同,就“象雨点落在莲花瓣上,并不能水乳交融”。 
  总之,《罗摩衍那》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它作为“最初的诗”,对印度文学文体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罗摩衍那》的时代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这部史诗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通过罗摩流放、悉多遭劫、罗波那败亡、悉多得救和罗摩复国登位等主要情节,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宫廷内部争夺王位的阴谋、罗摩等英雄英勇的抗暴斗争、史诗作者所宣扬的忠孝节悌义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以男性为中心的家长制,以及第一篇《童年篇》第六章中所反映出的种姓制度的存在及各种姓之间的严格区别: 
  从来没有不事火的婆罗门, 
  没有婆罗门不祭祀布施好善, 
  在阿逾陀这一座城市里面, 
  从来没有因通婚而种姓混乱。 
  ………… 
  刹帝利服从婆罗门, 
  吠舍又把刹帝利服从, 
  首陀罗忠于自己职责, 
  他们服从前三个种姓。 
  两千年来,《罗摩衍那》一直被印度人民不断地广泛传诵,正如这部史诗第一篇第二章中的一节诗所预言的那样: 
  只要在这大地上, 
  青山常在水常流, 
  《罗摩衍那》这传奇, 
  流传人间永不休。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第三节 迦梨陀娑   
  一、生平和创作 
  迦梨陀娑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印度古代最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约生于公元350…472年之间(注:迦梨陀娑生活的年代,众说纷纭,今取季羡林先生所赞同的一说。参看《〈沙恭达罗〉译本新序》,《外国文学研究集刊》第1辑。),即印度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在位前后的一段时期。这一时期,印度奴隶制社会已近尾声,开始向封建制社会过渡(注:有的学者认为这一时期是印度历史上“奴隶制的全盛时代”,有人则认为这时的印度“已进入封建剥削制度高度发展的阶段”。但据《世界通史》古印度史部分称:“公元五至七世纪是印度封建制度形成的时期”,至七世纪时,仍存在着奴隶制的残余。这里取通史一说。)。社会经济获得了相当高度的发展,城市繁荣,商业活跃,对外贸易极为兴旺。在文化方面,由于持续几百年的梵语规范化已告完成,梵语已成为当时流行的文学语言。加之笈多王朝几个皇帝的热爱和提倡,梵文文学遂在这一时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迦梨陀娑就是这一时期梵文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 
  根据迦梨陀娑作品中所反映的情况,我们还可以大致推断:他出生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邬 衍那(优禅尼)城的一个较贫寒的家庭。他接近和同情下层人民的生活,后来成为一位有特殊成就的宫廷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