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亚非文学史-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光辉远照的女人呵!你布满空间,用光明揭破了黑暗。黎明呵!照你的习惯赐福吧! 
  你用光芒遍复天穹。黎明呵!你用明朗的光照耀广阔的太空。 
  诗中把女神比作一个开朗爽快的女人,歌颂她“是驱逐敌人的”,请求她赐福于人间。并列举了许多只有人间才有的亲属关系,如说她有“姊妹”,有“朋友”,“是奶牛的母亲”,“天的女儿”等。还反人们喜爱的奶牛、红光牝马,甚至财富都与她联系起来,这些都是自然力量人格化的的典型表现。 
  《阿闼婆吠陀》意为禳灾吠陀,它的定型可能比《梨俱吠陀》晚些。《阿闼婆吠陀》中的大部分诗是婆罗门作巫师时当咒语使用的,其中有些是禳灾求福的诗,有些是治病和驱逐邪恶的诗,此外,还有一些诗和散文意义晦涩。在作为咒语的诗中,有不少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如治咳嗽咒语和求雨诗就是一些风格清新、生活气息比较浓厚的小诗: 
  象太阳的光芒, 
  迅速飞向远方, 
  咳嗽啊!远远飞去吧, 
  跟着大海的波浪。     
  雷啊!怒吼吧。请你使大海的波涛汹涌。 
  雨啊!请你用甜密的乳水浇洒大地。 
  请在求庇护的人身上浇下倾盆大雨; 
  让那些瘦牛的主人快快回家去。 
  上述两首诗,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古印度人的愿望和对神的企求,体现了他们的艺术才华,至今读来仍感亲切、生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印度吠陀经时曾作过如下精辟的论述:“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在历史的初期,首先是自然力量获得了这样的反映,而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在不同的民族那里又经历了极为不同和极为复杂的人格化。根据比较神话学,这一最初的过程,至少就印欧民族来看,可以一直追溯到它的起源——印度的吠陀经”(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4页。)。 
  二、史诗时代(大约从公元前十世纪到公元前一世纪) 
  大约从公元前十世纪初期到五世纪中期,北印度出现了二十个左右奴隶制小国,这些国家相互争夺霸权,战争连续不断。到公元前六世纪前后,恒河流域兴起了一个最大的国家——摩揭陀国。 
  公元前四世纪末,旃陀罗笈多推翻摩揭陀国的难陀王朝,统一北方后,建立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大帝国——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185)。这个大帝国以阿育王统治时期(公元前273…232)最为强盛。但在阿育王死后,帝国分裂,不久就被推翻。史诗时代指的就是上述从小国纷争到摩揭陀王国兴起,孔雀王朝统一后又崩溃的整个历史时期。 
  随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印度社会出现了等级制度,即种姓(瓦尔那)制度。种姓共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军事贵族)、吠舍(小生产者)和首陀罗(雇工或手工业者)。 
  与种姓制度密切相结合的是婆罗门教。它大约形成于公元前七世纪,信奉多神,以《吠陀经》为经典,宣扬人的行动造成“业”,(注:“业”,指人由于有了欲望,因而体现在思想行动中的表现和活动。)死后轮回。 
  公元前六世纪至五世纪中叶,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代表一般平民利益的佛教和耆那教兴起。这两个教的政治观点和宗教观点大体一致,都不信吠陀,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这在古代印度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但是,佛教后来续承了婆罗门教关于造业和轮回的思想,在精神上对人民群众起过很大的消极作用。佛教于东汉时开始传入我国,从四、五世纪到十世纪,通过中印两国僧人和学者的努力,有不少佛教经典翻译介绍到我国来。 
  这一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内部对政权的争夺和各王国之间的斗争不断激化,社会上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哲学思想形成了许多派别,除婆罗门祭司仍然尊吠陀重祭祀外,还有代表唯物主义观点的顺世派,信仰苦行出家修行的极端派,以及由婆罗门上层人物中的一些改良主义者形成的唯心主义哲学流派,即吠檀多派等。 
  吠檀多派因自己的哲学讨论记录附在吠陀文献的末尾而得名,意为“吠陀的终结”。他们提出的“梵”(宇宙精神)和“我”(个体精神、灵魂)等有关哲学方面的问题和理论,后来大有发展,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上述几种宗教与各学派的思想观点,给这一时期的文学打上了很深的烙印。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的有以口头创作形式在民间长期流传的两部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详见本章第二节)。 
  其次,有传授《吠陀》的各个派别编订的一些文献,称为《梵书》(或译《净行书》)。它们大都附加在每部吠陀本集的后面,对本集进行一系列的解释。《梵书》主要记载举行各种祭祀的规定和论述。书中虽有不少神秘枯燥的说教,但它在印度是最早的散文,保存了一些反映当时时代面貌的神话传说,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地位。《爱达罗氏梵书》(或译《他氏梵书》)第一篇第四章中所描述的天上两个敌对阵营之间的斗争,就曲折地反映了人世间各王国之间的战争;该书第七篇第三章的狗尾(人名)故事,形象地写出了自由民沦落为奴隶的悲惨情景。《百道梵书》第十一篇第五章将《梨俱吠陀》中补卢罗婆娑和优哩婆湿的对唱情歌发展成了一个完整的爱情故事,印度后世有不少文学家喜欢以这一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 
  各派的《森林书》(或译《阿兰若书》)附于各派《梵书》之后,这些书据说只能秘密地在森林中传授,内容以神秘主义的理论为主,不着重讲祭祀。 
  各派的《奥义书》附于各派《森林书》之后,是一种独立类型的书的总名。《奥义书》出现时,《吠陀》时代已临近结束。《奥义书》又被称为“吠檀多”,其内容除神秘主义的说教外,还有一些包含唯心主义成分的哲学思想的讨论记录,以及一部分具有民主倾向的文学成分等。后者如《歌者奥义书》中车夫教训国王和婆罗门收留一个低种姓的青年为学生的故事等。 
  这一时期的文学,除史诗、吠陀文献外,佛教和耆那教文献中还有不少富于文学成分的著作。大约从十二世纪开始,随着佛教寺院组织遭到大规模的摧毁,佛教文献在印度本国大部分失传,而在国外,如锡兰、缅甸、泰国等一直保留着大量巴利语文献。在我国则有从原文翻译过来的汉语和藏语译本几千卷,是世界上现存的最完备的佛教经典。 
  佛教的“三藏”(注:指佛教文献,基本上分为经、律、论三类。)中著名的故事集是《本生经》和《所行经》。 
  巴利语的《本生经》中共有五百四十七个故事,主要内容写的是佛陀前生的一些事迹。其中的一些故事尽管佛教徒进行了一定的加工或窜改,但仍保留着民间故事某些特有的民主性成分,如第七十三篇人民起来打死忘恩负义的暴君等故事。汉译佛经中也有《本生经》和《所行经》,而且是最出色的译本,文学趣味很浓。 
  三、古典文学时代(公元一世纪到十二世纪) 
  大约在公元一世纪中叶,在古印度的西北部(现属巴基斯坦),出现了一个号称为贵霜的大帝国,其领土曾扩展到北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从公元三世纪起,贵霜帝国逐渐衰落,北印度又重新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四世纪初,摩揭陀重新兴起,旃多罗笈多一世建立起笈多王朝(大约从公元320年至公元五世纪中叶),其统治区域包括恒河流域、中印度和旁遮普的一部分。笈多王朝全盛时,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梵语文学与佛教艺术均有发展。我国东晋僧人法显曾于此时(五世纪初)旅居印度,他对当时印度的社会情况有所记载,著有《佛国记》,并带回大量佛教经典。 
  公元五世纪中叶,随着中亚 哒人入侵印度,笈多王朝瓦解。 哒人于六世纪初建立的国家,公元567年又为突厥和波斯所灭。从此,印度重新陷入小国纷争的局面。七世纪初,虽曾一度统一,但很快又分裂。中国著名学者玄奘曾于公元七世纪初、中叶遍游印度各地。他对印度当时的情况留下了宝贵的纪录,著有《大唐西域记》,并将带回的印度经典六百多部译成汉文,还把中国的有关书籍译成梵文介绍到印度。 
  七世纪末、十一世纪初,阿拉伯人和突厥人乘印度分裂之机相继入侵,北印度的生产力因此遭到严重破坏。从十二世纪起北方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族入侵,占领北印度后,便以德里为中心建立自己的统治。 
  外民族入侵带来了伊斯兰教的新文化。这一时期,耆那教虽然继续保存下来,但政治势力不大,佛教已衰微,它与婆罗门教长期融合的结果,产生了印度教。印度教信奉多神,其主神有三:即大梵天(创造之神)、湿婆(亦称大自在天,毁灭之神)和毗湿奴(或称遍入天,保护之神,主要化身为罗摩、黑天)。 
  以上述种种社会情况为背景的梵语古典文学,随着剥削阶级消遣的需要和梵语使用范围的日益狭小,文学的形式主义日趋严重,最后终于衰亡,为新兴的各地方口语文学的代替。尽管梵语古典文学有上述的局限性,但与前一时期相比,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形式都有新的发展,并出现一些文人的作品。 
  这一时期,属于故事一类的创作极为流行。用诗体记叙神话和英雄传记的长篇叙事诗,继承《摩诃婆罗多》的形式而有所发展,总称为“往世书”,流传至今的共有十八部,主要内容是关于印度教三大主神的神话传说。其中流行最广的是《薄伽梵往世书》,内容主要写黑天的故事,其中第十篇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