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词鉴赏辞典-第1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古不朽的名篇,然而他追求仙景的理想当然难免幻灭,所以最后还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一愁也。汉文学家祢衡在《鹦鹉赋》中写当时有志之士希望能同自由的鹦鹉那样“嬉游高峻,栖时幽深”,尽情享受大自然的赐予,然而汉末社会如囚禁鹦鹉的牢笼,他们的美好理想又怎能实现?只能堕入痛苦的深渊。此二愁也。一代抗金名将岳飞惨死于“风波亭”,英雄的“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宏愿永远不能实现。“莫须有”三字构成千古奇冤,留下的只是“杨柳烟锁古今愁”!此三愁也。这三层都是写古人之愁。“古今愁”三字乃全词点睛之笔,它概括了古今有志之士理想破灭、壮志难酬的新愁旧恨,是上承下启的枢纽,既与“人事恨悠悠”呼应,又与“雅志若为酬”相联。由古及今,达渡到写今天之愁。李侍郎虽有“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但也逃不脱“雅志”难酬的厄运。而作者把挽救残局的希望寄托于李侍郎的美好理想当然也就终于破灭。此今人之愁也。这么多的愁和恨,那即使登上吞云楼,面对壮丽美景,也怎么有心情去欣赏呢?只有借酒浇愁吧了。“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这是作者与知心好友倾吐肺腑之言。没这杯酒,恐怕志士们的头发早白了!这与陆放翁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情感是一致的。下片这一结句与上片结句“人事恨悠悠”相照应,同是写爱国志士理想破灭的“古今愁”;所不同者,“人事恨悠悠”是“愁”的内涵,是感情的抽象化,“双鬓恐惊秋”是“愁”的外貌,是感情的形象化。
  登楼揽胜,反而触景伤情,抒写了这么凝重的“古今愁”;而此非个人之闲愁浅恨,乃国家民族之深愁大恨也。全词意境开阔雄浑,风格悲壮苍凉,的确颇有“稼轩风”。(何瑞澄)
洞仙歌
  戴复古   
  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说着重阳怎虚过。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 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一笑且开怀,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蔬果。把三杯两盏记时光,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
  戴复古仕途不济,一生清苦,四处浪游,其间,免不了产生一种落拓江湖,天涯飘泊的乡愁客怨。这首《洞仙歌》正是反映他这种心境情绪的代表作。
  上片描绘重阳好景,自叹飘零。“卖花担上,菊蕊金初破”,以鲜明的色彩点出金秋季节。而这黄金菊蕊不是“破”在篱边园里,却是在“卖花担上”,可见是写街市繁华热闹的景色。接着点出这正是“重阳”佳节。这样的良辰好景,怎能“虚过”?可是,“看画城簇簇,酒肆歌楼,奈没个巧处,安排着我”!到处花团锦簇,画阁雕阑,酒绿灯红,轻歌曼舞,这么偌大一个城市,却找不着一个自己安身之所。一个“奈”字,活画出作者异地飘零无可奈何的心境,饱蘸辛酸。真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开头这样先写重阳美景,且点出“怎虚过”,按常理是不应“虚过”的。这可说是扬笔。接着以一个“奈”字,笔锋一转,逆理而行,自叹无处安身,不用说,这就“自是良辰好景虚设”,只好“虚过”了。这可说是抑笔。这样先扬后抑,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以美景反衬乡愁,倍增其愁。词中不露“乡愁”二字,可深沉的乡愁自见。
  下片写以酒乐之欢,强解乡愁。过片以白描手法直点乡思。“家乡煞远哩,抵死思量,枉把眉头万千锁。”“煞远”、“抵死”,以口语入词,特别亲切。下句以“枉把”承接,照应上片那“奈”字。“眉头万千锁”也解不了深沉的乡思客愁,那怎么办?接着笔锋又转,“一笑且开怀”,似乎转入欢快,实则是在无可奈何之中企图借酒浇愁吧。这“笑”与“开怀”都是饱含苦涩味的。什么“小阁团栾,旋簇着、几般(盘)蔬果”,又有什么味道呢?“把三杯两盏记时光”,只有酒入愁肠愁更愁吧!再来“问有甚曲儿,好唱一个”,这又能解得开吗?实际上,这样的“酒肆歌楼”也不是“安排着我”的“巧处”。这下片头三句点出乡愁,明是抑笔,以下几句写寻欢作乐,似是扬笔,其实是反衬,是更深乡愁的反映。
  这首词写的似乎都是个人生活,个人愁绪,不涉及国家民族,其实他的个人遭遇,正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折射出社会的阴影。从另一个角度抒洩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不满,对民族命运的哀叹。这也不是只属于他个人的,而是属于那个时代中有志不能伸的一类知识分子的心情,所以是有社会性的。
  从艺术手法来看,其中以乐景反衬哀愁的反衬法,以口语入词的白描手法,以及对都市佳节酒肆歌楼的生动勾勒等,都是很出色的。(何瑞澄)
绮罗香
  咏春雨   
  史达祖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烛深夜语。
  这首词题为“咏春雨”,但全篇不出现一个“雨”字,“雨”的形象却鲜明地呈现于读者面前;而且在写春雨中贯注着浓郁的怀人情思,情景交融,韵味隽永。上片从描绘春雨中写怀人,下片从写怀人中摹春雨。全篇紧扣“春雨”,中心突出;且抓住春雨特征,多侧面、多角度来开展,写景层层烘托,抒情步步深入。
  “做冷欺花,将烟困柳”,本来雨中看花观柳是别有情致的,但这里花是被欺的,柳是被困的!这实际上隐藏着作者的心灵重压。这两句从感觉和视觉上绘出浓密的雨意。“千里偷催春暮”,更从空间上扩展出春雨绵绵,迷漫广阔,阻沉郁闷的意境,与词人的心情是调协的。“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冥迷”与“做冷”“将烟”照应,“尽日”与“千里”对举,“千里”写空间广,“尽日”写时间长。在这阵日阴沉的气氛里,人的心境怎样?这里明点出个“愁”字来了。这一层从大背景来总写春雨造成的氛围。下面就从物与人对春雨的反应感受来写。“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粉重”“泥润”都是春雨给的;“宿西园”“归南浦”是蝶与燕的不同反应,乃物性;一“惊”一“喜”却是赋予人情。第一层写春雨中的花和柳,这一层写春雨中的蝶和燕,从不同侧面铺叙描写了这幅斑斓多彩的春雨图。第三层写到人了。“最妨它,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一个“最”字,道出心中秘奥。上两层都不过是衬托,这层才讲到点子上。词人最怕的是绵绵春雨阻碍了蜜约佳期。这正是心灵重压的由来。这真象花被欺、柳被困一样难受。上片就是这样从春雨写到怀人的。
  下片开头紧承上意,“沉沉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约会不成,则向江上遥望。“沉沉”比上片的“冥迷”显出更深更浓的阴暗,这正反映着词人心情沉重。“春潮带雨晚来急”,连“官渡”也没了,还有什么希望!这层写向水上望产生之情,下一层则写向山上望触发之感。“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透过迷茫昏暗的雨暮,远山隐隐约约,就好象带泪的佳人那妩媚的眉黛。由山想到人,而且是“和泪”的,为什么?一方面固然是眼前雨暮锁群峰之实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者想到情人也一定因约会不成而伤心流泪。以上两层,一水一山,皆遥望所见,接下一层则是近看所及。“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春雨密,春潮急,带愁的落花随着流水片片飘去。一幅多么令人触目伤心的“催春暮”的图景啊?“流水落花春去也”,时光暗流,青春偷逝,人生有几个春天!是落红带愁还是词人带愁?融在一起了,正如姜夔说的“融情景于一家,会句意于两得”。近看这一层比远望那一层情感又深化了一步。而这个“愁”字与上片的“愁”字遥相呼应,但愁绪更浓了。到结尾来个“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烛深夜语”的甜蜜回忆,把怀人愁绪推向高潮。这句大概是从“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化用过来另立新意的吧。这样结尾,把读者引入一个更深邃的意境。(何瑞澄)
双双燕
  咏燕   
  史达祖   
  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拂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竞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这首词历来被人推崇为咏物杰作,也是史梅溪的代表作。全篇以白描手法描绘春社过后燕子双双飞回旧巢戏弄春光的神态,进而以燕子的欢乐反衬闺中思妇的孤寂;并寄寓着讽喻南宋朝廷耽于逸乐不图恢复使中原父老望眼欲穿之意。
  “过春社了”,点明燕子归来的时间。“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燕子揣度高楼深院,“帘幕无重数”之中,经过一个冬天,积下来的尘也冷了。为什么呢?如果这里的主人也成双成对,生活得热乎乎的话,就不至于“尘冷”了。这里从燕子的揣度暗示这里的主人是空闺独守的。这就为末尾写人作了伏笔,又为下文的“欲住”“试入”“还相”“又……商量不定”立了张本。可见开头三句是很重要的铺垫。接着是“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差池”语出《诗经》,本有成双成对之意,已暗点了题。燕子因见“尘冷”,故只是“欲住”,终于还是“试入”了。这人格化的描写把它们的心理、神情写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