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鲁为齐弱何年月。丘也幸,由之瑟。 斩新换出旗麾别,把当时、一椿大义,拆开收合。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这话霸、又成痴绝。天地洪炉谁扇鞴,算于中、安得长坚铁。淝水破、关东裂。
这首词是淳熙十五年(1188)冬作者与辛弃疾互相唱和中的一首。
上片分析国势衰微之因,批判宋朝统治者屈膝事敌的投降路线。“爱吾民”三句,讽刺朝廷为苟安求和不惜以金帛向敌国纳贡,还无耻地说这是为了“爱民。”
下片为恢复中原而大声疾呼。“据地一呼吾往矣,万里摇肢动骨”两句,慷慨激昂,势不可扼,足以与辛弃疾的名句“气吞万里如虎”相比美。“这话霸”以下,笔锋突转,指出南宋朝廷决不会允许自己施展抱负。作者毫不气馁,欲以天地为炉,熔掉那些妨碍中兴大业的“杂铁”。结句“淝水破,关东裂”,用东晋谢安破敌的典故预言抗金大业必获全胜。全篇慷慨陈辞,确如明人毛晋所云“不作一妖语、媚语”(见《龙川词跋》)。(闻毅)
谒金门
耽岗迓陆尉
赵师侠
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蔼蔼疏烟迷远树,野航横不渡。
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家在清江江上住,水流愁不去。
师侠是宗室子弟,长期浮沉于州县下僚,却高标脱俗,志趣雅洁,无心仕途,思慕山林。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三年(1186)初春,词人当时在其从弟吉州(今江西吉安)知州赵师幕府,久客思乡,词便是“一掬归心万迭愁”的吐露。这首思归之作写法很妙,浓浓的愁思,却用轻快的笔墨来勾写,歇拍处,方轻轻一折,浮露出一缕淡淡的忧愁。意在象外,韵在情中。
耽岗,在吉州城南,岗下是平阔的赣江。“迓”,迎。一天傍晚,词人去耽岗接一位陆姓县尉。陆尉许是坐船来的,还未到,词人便沿着江边的沙滩小路信步徐行。江上岸边的种种景物,引起了词人的沉吟:“沙畔路,记得旧时行处。”起句就跌入回忆。接着“蔼蔼”两句描写勾起回忆的景色:夕阳西下,暮霭四起,远方的小路显得迷濛不清了;荒野渡口,小船横漂,四周一片寂静。词人暗用韦应物“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诗意,淡笔白描,轻快地勾勒出江畔晚景。这是一幅宁静的画面。画面中,还飘然步行着一位静默回忆的词人,与景物气氛谐和;然而这位貌似闲静的词人内心深处是不平静的。他在追忆,在遐思,感情在暗暗起伏。环境是宁静的,而词人的内心是活动着的,脚步、视线也是移动的,画面的静与画外的动,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造成一种深沉强烈的艺术效果。
过片继续写景。词人去接客,目光随脚步徐徐前移:“竹里疏花梅吐,照眼一川鸥鹭。”岸边翠竹丛中,不时冒出几株梅花,昂首怒放,争相报春。竹密花疏,相映成趣;竹绿花红,相得益彰。虽是早春季节,春意实已盎然。竹后的大江之上,洁白的沙鸥白鹭,或翔或游,或散或集,群集江面;江清鸥白,照人眼明。过片这两句,笔法有致。上片宁静的画面,在移动中突然扑入如此生机勃勃的动态:红梅吐艳,鸥鹭游翔,(梅)红(竹)绿(水)清(鸥)白,四色分明,不禁令人视线一亮,心头一振。过片在作法上要求似承又似转,这儿经营得很成功,画面承上片而来,然而视觉、心情暗中都转了。“家在清江江上住。”“清江”,江西袁江与赣江合流处。词人的视线由鸥鹭落到滔滔东去的江水上,眼前的赣江与清江相通,“清江江上是吾家”,江水的那头就是亲爱的故乡。词人突然觉得一股强烈的愁意袭来──“水流愁不去”,江水流走了,愁却没有能载走。全词一气贯下,词人一直用闲适而喜悦的目光观赏景物,至此突然挑出一个“愁”字,情绪急转而变。“滚滚闲愁逐水流,流不尽,许多愁。”是什么愁,那么沉重、繁多?从师侠另一首和赵师的词中,可以知道原来是归愁,“归兴新来不浅,勾引闲愁撩乱。”词人在思念故乡。歇拍一个转折,挑明了全词的主旨。末句五字三平二仄,后两字又用一入一去,吟读时倍觉顿挫忧伤,曲声戛止而余音不绝。词人的思归之愁与他对仕途的厌倦相一致。因厌倦而思归,因不得归而生愁。
通观全篇,愁为词眼,虽露于后,实藏于前。词人信步沙畔路,眼前似曾熟悉的景色勾起他的回忆。他心中暗叹:这多象“旧时行处”。那么“旧时行处”指哪里呢?至“家在清江江上住”句,才领悟到,原来指他的家乡,眼前景物象他所喜爱的家乡风光,他在触景生情,怀愁思归。也才领悟,前面六句,貌似轻快,其实喜悦的背后潜蓄着浓愁:起句“记得”,便是在愁绪支配下生发的;“迷远树”的“迷”,不仅指视线迷茫,亦暗示心情的迷惘,远路通往故乡,有“故乡不见令人愁”之意;梅竹鸥鹭等旧盟的描写,也大有深意,趣本高远,无奈现实相违。歇拍轻轻一折,挑明“愁”字,愁意轰然涌上,淡淡一缕,越化越浓,将原有的喜悦冲得烟消云散。(周少雄)
水调歌头
杨炎正
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舒卷江山图画,应答龙鱼悲啸,不暇顾诗愁。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此意仗江月,分付与沙鸥。
杨炎正与辛弃疾结为文字交,尝有唱和。这首《水调歌头·登多景楼》便是淳熙五年与辛弃疾同舟路经扬州时,登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的多景楼所作。与此同时辛弃疾也写了一首《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扬济翁、周显先韵》词。这两首词不仅情味相投而且风格也很接近,都是心怀国家之忧,感叹报国无路的登临抒怀之作。
此词上片先写秋意后写登楼。深秋季节,满目荒寒,眼前是一片空阔的长江,只是黄叶翻飞,秋意瑟瑟,使作客异乡的人更增添了无限的愁思。以上是“寒眼乱空阔,客意不胜秋”这两句词的大意。从艺术技巧上说,清新脱俗极为别致。“寒眼”的意思并非“被江上冷风吹得眼睛发涩”(夏承焘语),而是萧条冷落的景物看上去使眼感受到寒意。这和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人烟寒橘柚”的“寒”字一样,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乱空阔”的“乱”字是满天落叶乱飞,在视觉上给人以“乱”的感受。刘德仁《秋夜寄友人二首》(其二)诗:“独吟黄叶乱,相去碧峰多。”吴融《忆山泉》诗:“烟迷叶乱寻难见,月好清风听不眠。”苏轼《浣溪沙》词:“风卷珠帘自上钩,萧萧乱叶报新秋。”用“乱”字来形容落叶在诗词中是不乏例的。因为“落叶”与“乱”可以构成特定的语义组合场,因此句中虽然没有直接写落叶,但句外之意却分明写出了落叶,笔法新颖,颇具匠心。古典诗词为了使语言达到精练,往往打破常规去追求语言变态的艺术效果。鉴赏过程中如果审美者在心理上不能适应这种语言变态,那就很容易曲解作品的原意。“强呼斗酒,发兴特上最高楼。”这里用“强呼”二字,说明词人是为了驱散“客意不胜秋”的忧愁才呼酒登楼的。从多景楼的最高处倚栏四望,祖国的山河如此多娇,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江山图画”;“图画”之上又冠以“舒卷”二字,眼前的自然美景仿佛真地变成了一幅可舒可卷巧夺天工的图画,从而进一步增强了祖国河山的诗情画意。“舒卷”二字的另一层作用,更在于烘托出自然景物的流动感,而不是只可供机案观赏的静止的画面。“应答鱼龙悲啸”,这是瞩目长江的汹涌波涛,耳闻目睹的雄伟气势。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这段生动惊险的描写或为本句所借鉴。将波涛汹涌之声想象为江水之下鱼龙相互应答的悲啸之音,这虽然出自虚拟,但却寓有一番寄托。古纬书《乐动声仪》中曾有“风雨动鱼龙,仁义动君子”(风雨能惊动潜在水下的鱼龙,仁义能感动仁人志士为之奔走效命。)之说(《太平御览》卷八十一引),在这首词里可以把“鱼龙悲啸”引申为面对风雨飘摇的国家局势,使爱国之士不能自安,想振作起来做出一番事业的意思。所以接下去便说“不暇顾诗愁”──赋诗吟愁这样的闲情逸致,在当前国事日非的形势下已经无暇顾及,暗示作者有投笔从戎之志。如将这段文字与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一词合观,更不难看出其中隐而未露的含意。辛词在下片中写道:“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便是用自己亲身的经历与南归后仍然壮志难酬这一事实,来提醒杨炎正等人放弃从军报国的想法,不如从“万卷诗书”中去学那富民之策,将来为国人做些有益的事业(汉武帝晚年封丞相为富民侯,这里只是借用其意)。从这两位词人的唱和当中,可以看出当时爱国志士的处境是何等的艰难。以下“风露巧欺客,分冷入衣裘”二句是向下片过渡的转折。从辞面上看写的是寒气袭人,侵入衣裘,其实是借此暗喻奸佞之徒结党营私,排挤异己,使爱国之士举步维艰,陷于困阨之中难有作为这一现实状况。
词转下片:“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这三句直如兜头一瓢冷水,使满腔热血变为凛凛怀冰。纵然气贯长虹,怒发冲冠,也只好化作感慨,望着神州大地去兴叹而已。“可怜”“空白”二句是自抒神伤与壮志难酬的感叹。“都把平生意气,只做如今憔悴,岁晚若为谋。”这三句又写出一腔悲愤:英雄困于末路,志士沦于下位,平生的肝胆意气,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