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南北朝时候,相马响应足利尊氏起兵,与北畠显家作战,得以在室町时代保有领地。战国时代的相马,基本是利用政略结婚的手段维持家系的。当主相马盛胤就娶了苇名氏的公主,而其子显胤则与伊达氏联姻。但是因为伊达内部的动乱(天文之乱,下文将详细描述),使得显胤与伊达新主晴宗交恶,兵燹徒燃,两家在五十年内交战三十余次,打得不亦乐乎。虽然相马屡战屡败,面对如日中天的伊达氏,还是勉强维持住世系不被灭绝,后因相马义胤参与小田原之阵,被丰臣政权封与宇多、行方、标叶三郡四万八千七百石。德川幕府建立,相马一度被废藩,但很快又获赦免,发展为近世大名。
苇名又写作芦名(哈哈,芦苇嘛),也是平氏的后裔,但在源平合战的时候,其始祖佐原义连却站在源赖朝一方。后来奥州征讨参阵有功,受封奥州会津、河沼、耶麻等郡。室町时代,苇名仗着天高皇帝……啊不,是将军远,自称“会津守护”,得意洋洋地当起土皇帝来了。战国初年,苇名盛高、盛滋父子相争,家中搞得一片混乱。
最终,盛高传孙盛氏,苇名氏迎来了他的全盛时期。苇名盛氏武略无双,政略也是一时翘楚,先后降服二本松、二阶堂、田村等近邻势力,和伊达、结城、相马等强豪结为姻亲,又与北条、武田、上杉等霸主势力结盟,领地和影响力都膨胀到最大。室町幕府永禄六年(1563年)记载的《大名在国众》名单中,就有盛氏的名字,和北条氏康、武田信玄、上杉谦信、织田信长等并列。奥州群雄中,幕府只承认两位战国大名,那就是苇名修理大夫盛氏和伊达左京大夫晴宗。
【苇名的三代盛衰】
永禄十年(1567年),会津发生了大饥荒,苇名盛氏发布《德政令》。这份德政令出台的表面原因是天灾,实际上是为了救济因为频繁出战常陆佐竹氏而濒临破产的武士阶层。可是,讨好武士阶层的金钱物资从何而来呢?当然得要拼命压榨领民啦。《德政令》的结果,是苇名配下家臣更为忠诚、团结,但百姓却怨声载道,一揆纷起不休。
不久,盛氏退隐,把家督的位置让给嫡子盛兴。天正三年(1575年),苇名盛兴病死,其子尚幼。于是还老而不死的盛氏作主,把盛兴的妻子伊达御前,改嫁给自己的养子盛隆,并由盛隆继任家督。他的本意,是趁机继续维持和两大诸侯的和平友好关系,一是伊达氏,二是盛隆出身的二阶堂氏。但是,放着大批本家亲戚不照顾(如同族的猪苗代、荒井、富田、针生等),却传位给外人,这就种下了家族内乱的苦果。五年后,六十岁的苇名盛氏终于走到了人生的终点,而苇名氏最后的动乱也开始了——
盛氏才死,苇名家主盛隆及其子、三岁的龟若丸就被家臣刺杀了,宗家家系断绝。于是,对应不同的继承人选,家族开始分裂。佐竹派推举佐竹义重的次子义广,伊达派推举伊达政宗的幼弟竺丸,两派争斗不休。最终,佐竹派占了上风,迎来佐竹义广为苇名当主,改名苇名盛重,时年十三岁。
伊达政宗对这种结果当然不能满意,他煽动苇名家臣造反。心慌的盛重急忙跑去参觐丰臣秀吉,为自己找个稳固的靠山,而把家中事务,都交给了重臣金上盛备。可是此时,秀吉的宝刀尚未指向关东,遥远的靠山根本不起作用,近在眼前的“独眼龙”伊达政宗,可已经开始了他的奥州统一战。当时,政宗长驱直入,打到阿武隈川边,苇名军与战,大败,盛重只好向亲爹佐竹义重求救。
“鬼义重”趁机伸手陆奥,与苇名合兵三万,包围了伊达的郡山城,而丰臣秀吉也千里迢迢,送来了百梃铁砲。攻防战打得非常激烈,胜负难分,最后因为大名岩城氏的调停,才暂时休战。既然提到了,就顺便说说岩城氏。同为平氏后裔的岩城氏,前此一直在伊达和苇名中间左右摇摆,此战后完全倒向苇名、佐竹一边,导致遭受伊达政宗的猛攻,幸亏时机从天而降,当主岩城常隆匆匆忙忙小田原参阵,才勉强保住了家系。
此后,伊达和苇名间的大小战事持续不断。天正十七年(1589年),苇名盛重再度出兵须贺川,正在恶战之时,突然重臣猪苗代盛国谋叛,引导伊达军直插主城黑川。盛重急忙挥兵赶回,在磐梯山的摺上原,两军展开大战——这就是著名的摺上原之战。此战,掘好了南陆奥百年强藩的坟墓,结果是:盛重逃往常陆佐竹家,黑川城陷落,苇名氏灭亡——距离丰臣秀吉小田原出阵只差一年,他要是多抵抗一阵子,也许还能使家族苟延残喘下去,真是可怜哪……
●立此存照·;南部氏简单谱系图:
庞大的南部家族,支流繁杂,而且史载不详。笔者参考了数种资料,反复对照,才捋出了一个大致结果,不过仍然难以确定完全没有错误。高人若有异议,请责怪南部氏去,不要怪我……
sekigun/history/picture/nanbu。jpg
●十五章、战国的名将·东北篇中'加入书签'
(更新时间:2006…10…275:15:27)
●十五章、战国的名将·;东北篇(中)
相信很多朋友在玩战国题材SLG的时候,对于东北奥羽地方,最喜欢使用的大名是“独眼龙”伊达政宗。政宗无论战斗、内政,还是智谋和外交,都是本地区的佼佼者,而他麾下强大的家臣团,更让人既羡且妒。只可惜,政宗纵横驰骋的时代太靠后了,织田和其继承者丰臣,已经占领了整个中部日本,要想迅速发展起来和他们相对抗,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游戏如此,历史也是如此。政宗常慨叹自己晚生了二十年,否则就可以和武田、上杉、织田等一较短长,争霸天下。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的迷梦而已。政宗不能得到天下,不是因为他的年龄,而是因其所处的环境。偏远贫瘠的奥羽之地,根本不可能憾动天下大局。前此的藤原秀衡不行,后来的奥羽越列藩同盟、虾夷共和国不行,此刻的伊达政宗当然也不行。就如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起于闽粤云桂的势力可以夺取天下一样。当铃木元信含泪焚烧凝聚了无数心血的《伊达幕府条目》的时候,不知道他是否已经明白了这个道理……
【乡巴佬的膨胀】
伊达氏出于藤原氏,其源头非常混乱,异说很多。文治五年(1198年),常陆入道念西与其四个儿子都加入源赖朝的奥州讨伐军,战后被封陆奥国伊达郡。这个念西和尚,就是伊达的始祖,而至于他是伊达朝宗,还是朝宗的儿子宗村,就谁都搞不清了。
南北朝时代,伊达家督行朝站队选择了南朝,北畠显家对这一势力非常重视,甚至把自己的本处也设在伊达郡内的灵山地方。行朝子宗远与北朝的奥州探题大崎家数度交锋,武名很盛,而更加享有盛誉的,却是行朝之孙、宗远之子——伊达政宗。
伊达家系谱上有两个政宗,“独眼龙”是第二个,他的大名,正是搬用室町中期这位有“伊达家中兴之祖”美誉的祖先的名讳。这位初代政宗,三次向镰仓的关东将军足利满兼举起反旗,史称“政宗之乱”,趁机扩大了领土,加强了实力。
话要从明德三年(1392年)说起,当年设立了镰仓府,幕府并将奥、羽两州的探题职降为守护,划归镰仓关东将军直辖。可是镰仓府才一创建,几乎立刻就产生了独立倾向,终于和室町足利义满将军兵戎相见。政宗因为娶了义满的姨母作正室,所以站在幕府一边,先后进攻关东将军足利满兼安插在奥州的两个兄弟——稻村御所足利满直和篠川御所足利满贞,反抗镰仓的统治。
以东北偏远地方的一个乡下小大名,敢于对抗强大的镰仓府,这份忠义之心实在令将军感动。政宗死后,其子持宗两度上洛进谒将军,受将军足利义持赐以偏讳。此后,每代伊达氏当主,几乎都受过将军赐字,并且,从中央政府处骗得了不少军事经费。小小的伊达,就这样飞速膨胀起来。
【天文大乱】
“独眼龙”政宗的曾祖,受将军足利义稙赐以偏讳,名为伊达稙宗。稙宗最擅长娶媳嫁女,他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六个女儿(这多产兔子!),遂利用政略婚姻,先后和相马、苇名、大崎、二阶堂、田村、桑折、亘理等交好,并在此后利用过继出去的儿子继承家督,把不少家族直接吞并。他还面对幕府一副更加恭顺的表情,投入超过先祖无数倍的巨额政治献金,骗得了原归斯波氏的奥州守护职。
稙宗所编纂的《尘芥集》,是战国大名分国法中条目最为详细的,全文统共一百七十一条。可以说,他最终奠定了伊达氏称霸奥州的基础。
稙宗的外交搞得很妙,可是内政方面却多少有点捉襟见肘,这引起了许多家臣,甚至嗣子晴宗的不满。天文十一年(1542年),越后守护上杉定实无子,希望过继稙宗的三男入嗣,并赐其偏讳,更名为实元。这又是一个攀附名门的好机会,稙宗老头忙不迭地答应了。可是晴宗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以小继大,无法象对待亘理等家族那样直接将其收附,这样做不但毫无意义,反而削弱了伊达本家的战力。于是,在重臣桑折景长、中野宗时等人的唆使下,晴宗对老爹干了类似武田晴信对武田信虎所干的勾当。但可惜的是,晴宗的威望和支持率都不如武田晴信,而稙宗的外交能量要大大超过武田信虎,更倒楣的是,晴宗趁老爹出城放鹰的机会将其幽禁,但没多久就被人救出去了……
这下乱子闹大了,父子两个兵戎相见,各自拉拢一批家臣,攒出一队人马来,鏖战不休。而因为前此稙宗的成功外交政策,使得大部分奥羽诸侯和臣从伊达的豪族,都因为和伊达家有亲,也自觉不自觉地被卷进了这场战争。田村、畠山、相马、最上、葛西等势力支持老子,岩城、留守、小梁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