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在努力经营着桂花香,坚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诚信经营,做出最好的桂花香腌鱼。第二,认真缴税,不少缴一文钱税。营业税、房产税、所得税、城建税、教育税、印花税等等一分都不少,绝不偷瞒隐漏半分。
鱼庄的生意兴隆,利润可观,除了如实的缴税,夫妇俩还已经拿出不少的银钱,捐建了两座小学和捐建了三座桥。
“要懂得感恩,今天的一切,都是陛下给予我们的新生。是皇上,是大汉给了我们这些,我们应当感恩,也应当回报。”
若是皇上需要,就算让他把所有的财产,包括他们的店铺都捐出来,他都愿意。他一开始也打算把经营的大半利润上交朝廷,但去了几个衙门,都被官员们拒绝了。朝廷按税法征税,不允许偷逃隐漏,但也绝不会多征一分半厘。
最后还是齐国公刘侨听闻了此事,特意又来他店里捧场了一次,跟他谈了话。他告诉他,如实纳税,就是帝国的好子民。如何他们想要更好的感恩回报社会,那可以拿出些钱来做些公益慈善,比如捐资修建小学,现在朝廷在各乡都要修建小学,实行三年免费教育,但还是有许多乡下面的村寨,距离乡里太遥远,上学不便。而朝廷也暂无力把小学设到乡以下。
乡下面的村寨小学,得村民自己出资修建,也需要有善心的人出资帮忙。
他们也还可以帮忙出资修桥铺路,朝廷现在也计划在贵州修建道路,争取县县通大路。但县以下的乡寨道路,却还无法乡乡通,乡寨道路,得地方自由筹资修建。
秦虎第二天,就拿出钱来,修桥铺路建学校,最终他们的这笔钱,修成了两座村寨小学,还铺了三座小石桥。黔西县衙的官员们还把这些记入了县志,并以秦虎的名字命名了这两所学校和石桥,一所学校叫秦虎小学,一所叫沙阿依小学。
学校和桥边,都还让石匠立了石碑,铭刻了碑文永远铭记。
刘侨还把此事奏报了皇帝,贵州新上任的省、省等官员们,还将秦虎夫妇当做了地方良善典型,通报嘉奖,让各地乡绅百姓学习。
现在秦虎夫妇真的是名声在外了,他们的鱼庄越发的生意火爆了,夫妇俩打算今后会继续出资修建小学和修桥铺路,他们还打算以后定期向朝廷设立的养老院、孤儿院、惠民药局、漏泽院等这些机构捐钱。
养老院以养民之鳏寡而无告者也;孤儿院以养民之孤儿弃婴而无抚者也,惠民药局以济疾病之穷者也;漏泽园以葬无主之死者也;
秦虎觉得,朝廷都肯拿出钱粮来在天下各地设立这些机构,他们也当尽一份心力。
“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济天下。”秦虎最近也开始在跟着店里的帐房先生读书识字,先生说过的这句话,一直让他忘记深刻。
当初他只是一个呷西,连独善其身都做不到,是皇帝陛下和朝廷解救了他。如今他的生活改变了,不愁吃喝,每日日进斗金,这是他以前不敢想象的。
但有了钱,他并不想只做一个守财奴,他不想把钱财埋在地下,也不愿意拿去一味的购田买地,也不愿意只是放到银行钱庄里生息。
他觉得自己应当做点什么,先生教他的那篇先贤的文章里这句话说的很好。
皇上和朝廷解救了他,他也应当再去解救那些还和他以前一样处境的人,扶弱济贫,这是他们应当要做的。
报皇帝的再造之恩,也为子孙后世积福。
妻子已经怀孕,杨虎希望能多为自己的孩子积些福德。
亲自为皇上腌制桂花鱼,这是对陛下的感恩。认真完税,这是对朝廷的义务,而抚弱济贫,这是良心使然。(未完待续。)
'正文 第554章 刘爱新觉罗氏'
傍晚的时候,已经升为司礼监提督太监的王坤向皇帝禀奏,婕妤爱新觉罗氏求见。当上了提督太监,还是司礼监的提督太监,王坤最近很有些意气风发的感觉。
宫中四司八局十二监,司礼监最重。虽然新朝建立后,皇帝裁撤了许多宦官出宫,现在宫里也就还剩下三千余太监,过去二十四衙门太监们掌握的许多差事,宫外部份也多交给了外面。太监基本上已经不出宫城,二十四衙门现在也已经全面革新。
过去的四司八局十二监,如今统改为司礼监和内务府,外加一个东厂。
原来的诸司局都统归于内务府,由内务府总管宫廷事务,侍奉宫廷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等都由他们管理。
而司礼监则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机构。职责与隋唐时的秘书省职责相似。内务府则与隋唐时的内侍省职责相似。
东厂这个特殊的机构被保留了下来,但东厂内也不再完全由太监们管理,而是内外廷臣皆有。
现在这一监一府一厂,各设一名提督和掌印太监一名,司礼监提督、掌印之下另有秉笔太监七名,内务府提督和掌印之下则有总管太监七名,东厂同样设提督、掌印太监各一,下设掌班太监七人。
司礼监的太监不兼职内务府和东厂职事,一监一府一厂三套班子,互不统属,各有现职。
不过总的来说,王坤觉得还是自己这个司礼监提督太监最有权势。若把皇帝比做一个大户人家的家主老爷,那内务府提督太监相当于内院大管家,东厂的提督太监相当于在外的大管事,而他这个司礼监提督太监,就相当于老爷的大帐房或者师爷了。
司礼监如今依然握有批红之权,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能接触到的不是什么皇家宫廷供奉,情报事务这些。他们接触到的是帝国的权力核心,虽然这个权力核心他们也只是能远远看着。
刚刚就是婕妤马喀塔,对他也是客客气气的。
京师的百姓现在就常称内阁为外朝,而称他们司礼监为内廷。他这个提督太监。可是相当于内阁首辅。
刘钧正在吃晚饭,不是传统的二十个菜,今天皇帝吃的这顿是杂粮餐。
都是由玉米、土豆、蕃薯这些明末时从美洲引进的新粮食制成。在明末时,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许多美洲高产作物也开始传入中国。
玉米引入中国后被称为“玉蜀黍”“包谷”“包芦”“包米”“珍珠米”。红薯在明代的文献中称为“白蓣”“红蓣”“紫蓣”“红薯”“金薯”“蕃柿”“白薯”“番薯”“红山药”等。
马铃薯也称土芋、土豆。
此外还有花生、向日葵等。
土豆、玉米、红薯。这些作物都是高产作物,且对土地要求不高,山边田旁都能种植,甚至还耐旱。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产量高。
大汉现在经历了人口大普查后,那些过去的隐户等也多被清查出来,那些夷人土民一样编户齐民,帝国的总人口突破了两个亿,为历朝历代以来的巅峰。
人多力量大,人口多就意味着税收多,意味着兵源广。意味着有无数的人口红利。但人口多,也意味着粮食的需求极大,而此时还处于小冰河时期,天气寒冷,灾害不断,加之常年的战乱,使得田地荒芜,水利失修,河道淤塞。
再加上缺少畜力,农耕技术的停滞不前。等等都导致粮食产量低,粮食一直没有积存。
民以食为天,粮食成了极重要的问题。隋统一天下时,开皇盛世。天下不到九百万户,大乱之后大治,推行均田制府兵制,百姓都分到足够的田地可以耕种,朝廷也以此为基础定下租庸调制和府兵制,一时朝廷年年积粮。就算经历隋末乱世的十余年,亡国后,唐初之时,隋朝各地大粮仓中存储的粮食都还能够唐朝使用十几年。
可现在不一样了,刘钧从明朝手里接替的这个江山,不但户部和内府的银库都空荡荡的没银子,而且各地的粮仓也都是空的。
之前刘钧通过海上,从朝鲜、日本、越南、南洋等地大量采购粮食运回国。但从海外采购粮食,粮价虽然并不比中原高,可运输的成本却很高。
况且,粮食可以称的上是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战略物资,刘钧不可能一直把粮食寄托在国外。那样等于咽喉被人扼住,短期救急还行,不能做为长期打算。
刘钧对于大汉的粮食供应,主要还是向两个方向着手。一是开拓边疆,移民垦荒屯田,扩大耕种面积,粮食产量自然也就能提升。其二,则是这些美洲作物,种植美洲高产作物,增加产量,甚至在过去那些无法种植粮食的地方,也种植这些产物。
不过移民垦荒,一时半分也难以见到成效,开垦出来的新地,初期产量也会很低。刘钧更把希望寄拖在这些新作物上,这些新作物也更适合新开垦的荒地种植。
可是让刘钧意外的是,他发现虽然这些美洲作物很早就已经传入明朝了,但到现在,也并没有大面积推广开来。
更让他意外的是,他居然发现美洲作物的产量很低。
简直就是难以让人相信,玉米、土豆、红薯,这些可都是高产作物啊,如果说一亩北方旱地种植谷子和麦子,亩产能收一石的话,那种玉米土豆红薯,起码能亩收十石,在后世,不说亩产万斤,但亩产两吨还是很普遍的。
两吨,那可是四千斤。大汉一担百斤,四千斤那就是四十石。而原来的麦和谷子,北方的旱地也就是一两担左右,这就是几十倍的增产了。哪怕扣除肥料、技术等因素,亩产十担总行吧。
可刘钧从官员那里得知,却是这些新作物产量极低,并不比谷麦产量高出多少。甚至不如南方的水稻。
而且百姓也不喜欢吃土豆玉米红薯,更卖不出价钱,一般的百姓都不愿意做。
听到这结果,刘钧都震惊了。
他一连花了好多天时间。专门调查此事。
结果他发现,官员们没骗他。他也差不多发现了一些原因,主要还是一个外来物种有个适应性的问题,但造成产量极低的最主要原因。还是技术问题。
虽然朝廷也一度推广过种植这些作物,但却没有成熟的耕作经验,而当一次种植失败,百姓发现划不来后,便立即再无热情了。不知怎么的。一来二去,这些美州作物也就有了产量低,划不来等名声,更导致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