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除许多地区奉赵公明为财神外,又有一些地区以春秋战国时之范蠡或五路神何五路为财神的。《铸鼎余闻》卷四云:“五路神俗称为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霤之行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又云:“《无锡县志》载,或说云神姓何名五路,元末御寇死,因祀之。”③或云:“此又一神,与财神无涉。”④此外,还有文财神、武财神之称,说者以殷代忠臣比干为文财神,关帝为武财神。
注:
① 叶德辉翻刻《三教搜神大全》卷三
② 《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124 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
③④ 皆见《藏外道书》第18册660 页,巴蜀书社,1992年
瘟神
瘟神一称五瘟使者。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瘟疫之神。
即: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林邮斯,总管中瘟史文业。
瘟疫,古人或单称瘟、温、或疫,是一种急性传染病。在古代民智未开,医疗条件低劣的情况下,人们对这种可怕疾病,恐惧至极,很容易认为是鬼神作祟。因此乞求神灵保护,当是很早就出现的行为。
最早的疫鬼始见于纬书,为三人。《礼稽命征》云:“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一居江水,是为疟鬼鬼;一居若水,为魍魉;一居人宫室区隅,善惊人小儿,为小鬼。”①高承《事物纪原》卷八引《礼纬》亦记此三疫鬼,称为高阳之子。《龙鱼河图》又有“五湿鬼”之名,曰:“岁暮夕四更,取二十豆子,二十七麻子,家人头发,少合麻豆,著井中,祝敕井吏,其家竟年不遭伤寒,辟五温鬼。”②此后,若干著作即按比“三”、“五”之数,相继写出三鬼、五瘟故事。首先是干宝《搜神记》卷五之“三鬼”。略云:
“散骑侍郎王祐,疾困,与母辞诀。既而闻有通宾者,曰:‘某郡某里某人’。尝为别驾,祐亦雅闻其姓字。有顷,奄然来至。曰:‘……今年国家有大事,出三将军,分布征发。吾等十余人,为赵公明府参佐。……’祐知其鬼神。……初有妖书云:‘上帝以三将军赵公明、钟士季,各督数鬼下取人。’莫知所在。祐病差,见此书,与所道赵公明合。”③这里出现的是三个散播疾病取人魂魄之鬼王,三鬼中,有一个隐名,有姓名者为赵公明、钟士季二人。南朝梁陶弘景《真诰·协昌期》载建吉冢埋圆石文,曰:“天帝告土下冢中王气五方诸神赵公明等,某国公侯甲乙,年如(若)干岁,生值清真之气,死归神宫,翳身冥乡,潜宁冲虚,辟斥诸禁忌,不得妄为害气。”④这里出现的是主管地下冢中的五方神,五神中,有姓名者,只赵公明一人,其余四人皆隐名。大约成书于两晋南北朝的《太上洞渊神咒经》卷十一云:“又有刘元达、张元伯、赵公明、李公仲、史文业、钟任季、少都符,各将五伤鬼精二十五万人,行瘟疫病。”⑤这里出现的是七个主瘟疫病的瘟神,后来的五瘟神之名已全具,只钟仕贵作钟仕季,且多出李公仲、少都符二人。其后《正一瘟司辟毒神灯仪》中有云:志心归命:东方行瘟张使者,南方行瘟田使者,西方行瘟赵使者,北方行瘟史使者,中央行瘟钟使者。这里已明确称五瘟神为五瘟使者,其张姓、赵姓等又大体与后世五瘟相符,只是此处是按五方而不是按四季加总管中央为名,且南瘟姓田不姓刘,钟、史二人又易位,是与后世不同者。此书未著撰人,为道教正一部经书,估计成书年代不晚于隋唐。
南宋天心派道士路时中《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卷十三《段断疫品》论述瘟神行瘟之由及制瘟之法,略云:“但今末世,时代浇薄,人心破坏,五情乱杂”,⑥故“东方青瘟鬼刘元达,木之精,领万鬼行恶风之病 南方赤瘟鬼张元伯,火之精,领万鬼行热毒之病;西方白瘟鬼赵公明,金之精,领万鬼行注气之病,北方黑瘟鬼钟士季,水之精,领万鬼行恶毒之病;中央黄瘟鬼史文业,土之精,领万鬼行钢住保。”⑦据说,“若能知瘟鬼名字,鬼不敢加害,三呼其名,其鬼自灭。”⑧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三教搜神大全》又为五瘟神作传,其卷四“五瘟使者”称:“昔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六月,内有五力士,现于凌空三、五丈,于身披五色袍,各执一物。一人执杓子并罐子,一人执皮袋并剑,一人执扇,一人执锤,一人执火壶。”帝问太史居仁曰:“此何神?主何灾福也?”张居仁奏曰:“此是五方力士,在天上为五鬼,在地为五瘟,名曰五瘟(神)。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林邮斯螅总管中瘟史文业。如现之者,主国民有烈之疾,此天行时病也。”帝曰:“何以治之,而得免矣?”张居仁曰:“此行病者,乃天之降疾,无法而治之。”于是其年国人病死者甚众。是时帝乃立祠,于六月二十七日,诏封五方力士为将军。青袍力士封为显圣将军,红袍力士封为显应将军,白袍力士封为感应将军,黑袍力士封为感成将军,黄袍力士封为感威将军。隋唐皆用五月五日祭之。后匡阜真人游至此祠,即收伏五瘟神为部将也。⑨旧时各地建庙祀瘟神,有些地区称瘟祖庙。祭祀日期各说不一。《三教搜神大全》谓隋唐时五月五日祭之,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七引《岁时杂记》则谓元旦祭之,曰:“元日四鼓祭五瘟之神,其器用酒食并席,祭讫,皆抑(遗)弃于墙外。”AB《诸神圣诞日玉匣记等集》又称,九月初三为五恋辰,该日为其祭祀日。
注:
①② 《重修纬书集成》卷三第35页,卷六第96页,日本明德出版社,昭和53年
③ 《搜神记》第63~64页,中华书局,1979年,又文内“各督数鬼”,《太平广记》作“各督数万鬼”。
茛蔻撷唷 兜涝亍返?0 册550 页,第6 册41页,第4 册39~40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⑨ 叶德辉于宣统元年翻刻之单行本
AB 《笔记小说大观》第20编第4 册2255页,台北新兴书局,1984年
药王
药王是古代对精于医术的名医和有关传说人物的景仰并加以神化,而后奉为主司医药之神。主要者有三:
一,扁鹊。战国时医学家,善诊脉。姓秦,名越人。渤 ?む| (今河北任丘)人。
①据传饮长桑君药,并尽得其禁方,从此能见人五脏症结。遍游各地行医,在齐号卢医,在赵名扁鹊。擅长各科,过邯郸(赵)为“带下医”(妇科);过洛阳(周)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咸阳(秦)为“小儿医”(儿科)。医名闻天下。后为秦太医令李醯所忌杀。后世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史记》《战国策》除记其事外,又记有若干病案。观其所治病人之年代,相距甚远,疑非出其一人之手。有人推测, 馊的斯 代良医之称号,《史记》《战国策》将其他良医之病案也归之秦越人了。《汉书·艺文志》著录《扁鹊内经》《外经》,已佚。现存《黄帝八十一难经》七卷,是后人托名秦越人的著作。
二,孙思邈。唐代道士、著名医药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一生行医,有医学名著《千金方》《千金翼方》传世(其生平事迹见本书第一卷256 页)。因其医术高明,死后不久,即被神化。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二云:“孙思邈尝隐终南山,与宣律和尚(即道宣)相接,每来往互参宗旨。时大旱,西域僧请于昆明池结坛祈雨,诏有司备香灯。凡七日,缩水数尺。忽有老人夜诣宣律和尚求救。”曰:“弟子昆明池龙也。无雨久,匪由弟子。胡僧利弟子脑,将为药,欺天子言祈雨,命在旦夕,乞和尚法力加护。”宣公辞曰:“贫道持律而已,可求孙先生。”老人因至思邈石室求救。孙谓曰:“我知昆明龙宫有仙方三千首,尔传与予,予将救汝。”老人曰:“此方上帝不许妄传,今急矣,固无所吝。”有顷,捧方而至。孙曰:“尔第还,无虑胡僧也。”自是池水忽涨,数日溢岸,胡僧羞恚而死。孙复著《千金方》三千卷(实为九十三卷——引者注),每卷入一方,人不得晓。及卒后,时有人见之。玄宗幸蜀,梦思邈乞武都雄黄,乃命中使赉十斤,送于峨眉顶上。中使上山未半,见一人幅巾被褐,须鬓皓白,二童青衣丸髻,夹侍立屏风侧,手指大盘石曰:“可致药于此,上有表录上皇帝。使视石上,朱书百余字,遂录之,随写随灭。写毕,上无复字矣。须臾,白气漫起,因忽不见。”
②明王世贞《列仙全传》卷五,将上述救老龙故事,改编为替泾阳龙王之子(时化为青蛇)医伤;并将原索要老龙王之“仙方三千首”,改为泾阳龙王自愿赠与孙思邈“龙宫奇方三十首”,报其救子之恩。此外,又在后面加一则孙思邈送成都僧“秫饭一盂、杞菊数瓯”的故事,谓该僧食此后,自此身轻无疾,至宋真宗时,僧已二百余岁,后莫知所之。由此可见,唐宋以后,孙思邈不断被神化,民间奉之为药王,并非偶然。
三,韦慈藏。唐人。《旧唐书·方伎传》曰:“张文仲,洛州洛阳人也。少与乡人李虔纵、京兆人韦慈藏并以医术知名。”
又“慈藏,景龙(707 ~709 )中光禄卿,自则天、中宗已后,诸医咸推文仲三人为首”。③《新唐书·方技·甄权传》曰:甄权后,“以医显者,清 宋侠,义兴许胤宗,洛阳张文仲、李虔纵,京兆韦慈藏”。④以上三人,后世皆尊其为药王。但各地奉祀扁鹊、孙思邈者多,奉祀韦慈藏者少。据部分方志看,河北、河南等地多祀扁鹊,陕西、山西等地多祀孙思邈。道教尊祀扁鹊,为之写经书《元始天尊说药王救八十一难真经》,曰:“扁鹊为神最罪(当为灵字——引者注),积功无量,敕封灵应药王真君。玄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