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人类脱离茹毛饮血,发明火食以后,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灶就逐渐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崇拜灶神也就成为诸多拜神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了。故《礼记·祭法》中“王为群姓立七祀”,即有一祀为“灶”,而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
①自是承袭古俗而来。
先秦两汉典籍,对灶神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将火神与灶神合二为一。《淮南子·汜论》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托祀于灶神。”②许慎《五经异义》曰:“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也,祀以为灶神。”
③皆以火神为灶神。二是以灶神为先炊。《史记·封禅书》有“先炊之属”语,唐张守节“正义”曰;“先炊,古炊母神也。”④《礼记·礼器》曰:“燔柴于奥,夫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注曰:“其神则先炊也,故谓之老妇。惟盛食于盆,盛酒于瓶,卑贱之祭耳。虽卑贱而必祭之者,以其有功于饮食,故报之也。”⑤灶神的姓名,也各说不一。许慎《五经异义》称灶神姓苏名吉利。《艺文类聚》卷八十和《后汉书·阴识传》注引《杂五行书》曰:“灶君名禅,字子郭,衣黄衣”;⑥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则曰:“灶神名隗,……又姓张名单,字子郭。……一曰灶神名壤子也。”⑦灶神是男是女?古时也有不同说法。一般经学家以灶神为老妇,《庄子·达生篇》司马彪注称“灶神著赤衣,状如美女”。⑧其余诸书皆以灶神为男,且有妇有女。
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卷十二引《灶书》曰:“灶神姓苏名吉利,妇名抟颊。”⑨许慎《五经异义》云:“灶神妇姓王,名抟颊。”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云:灶神“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一作‘祭’)冾。”AB《太上感应篇》注引《传》曰:“灶神状如美人貌,有六女,即六癸玉女也。”AC灶神的职责,最初以为管人间之饮食,其后则称其代天监察人间善恶,按时向天帝上报。《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六引《万毕术》曰:“灶神晦日归天,白人罪。”AD此《万毕术》当为《淮南万毕术》,茆泮林辑《淮南万毕术》即辑有此条。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曰:“又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AE因此,至迟从魏晋起,人们即认为灶神负有代天监察人间善恶的使命,有给人祸福的大权,故皆谨慎祀之。其后,《太上感应篇》注引《传》曰:“灶之为神,号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贱之命。过无隐露,纤悉皆言。……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一云:灶有三十六神,能转祸为福,除死定生,驱逐妖邪,迁官益禄。”AF据此,灶神竟成为掌管人间祸福生死的大神了。
以后某些道书又进一步加以发挥。《东厨司命灯仪》曰:
“灶神职重,秉下民倚伏之权。……在天为七元之使者,递日奉万事于宸庭。一灶各立一名,五方或称五帝,群分部属,迭主阴阳,虽善善恶恶,均在修为,然是是非非,必恭纪录。”AG《太上灵宝补谢灶玉经》又称灶神为“种火老母”,是奉元始天尊之命,下界监察人间的。曰:“昆仑之山,有一老母,独处其中。……天尊曰:惟此老母是名种火之母,能上通天界,下统五行,达于神明,观乎二气,在天则为天帝,在人间乃为司命。又为北斗七元使者,主人寿命长短、还笃 贱,掌人职禄。又为五帝灶君,管人住宅,十二时辰,普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日,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悉是此母也。”AH正因灶神有那样大的权威,归时人们都勤加祭祀。祭祀的日子多,名目亦不少。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六云:“(六月)初四、十四、念四(即二十四)日,比户祀司灶,谓之谢灶。谚云:‘三番谢灶,胜做一坛醮。祀时,以米粉作团,素羞四簋,俗称谢灶素菜。’”AI据称,六月祀灶,是合乎古礼的,《礼记·月令》即有孟夏之月、仲夏之月“其祀灶”的记述。AJ但是多数地区祭灶皆不在五六月。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和隋杜台卿《玉烛宝典》皆谓十二月初八,“并以豚酒祭灶神”。证明南北朝 隋祭灶已不是六月,而在腊月初八。
唐宋以后,多数地区又移于十二月二十四日(少数地区为十二月二十三日)。明沈榜《宛署杂记》、明刘侗等《帝城景物略》、明田汝成《熙朝乐事》、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等,皆谓十二月二十四日祭灶,名曰“送灶上天”。即谓该日是灶神上天白人罪状的日子,因此都于当日设献礼祭之。所献祭品,古时曾用黄羊或豚酒,明清时,多以“糖剂饼、黍糕、枣、栗、胡桃、炒豆”,AK或以“胶牙饧、糯米花糖、豆粉汤”LB等祭之。
祭时祝曰:“好多说,不好少说。”LC或祝曰:“辛甘臭辣,灶君莫言。”LD可见送灶上天是比较重要的祭祀。除夕夜或正月初一(也有延至上元夜者),又设祭如前,迎灶君下界,名曰“接灶”或“迎新灶”。除送灶、迎灶外,一些地区又于八月初三“灶君生日”举行祭祀。送灶、迎灶皆在家宅灶前,祭灶君生日则在庙中。清顾铁卿《清嘉录》卷八云:“(八)月初三日,为灶君生日,家户具香蜡素羞,以祀天王堂及福济观之灶君殿。进香者络绎终日。有集男、妇嗜斋为会者,谓之灶君素。”LE
注:
①⑤AJ 《礼记》254 ~255 页,136 页,88~8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②⑦AB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48 册663 页,第1047册721 页,721 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③AILDLE 《笔记小说大观》第4 编2 册1142页,第1 编9 册5671页,5746页,5699页,台湾新兴书局,1984年
④ 《史记》第4 册第1378、1379页,中华书局,1959年
⑥ 《艺文类聚》第3 册13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⑧ 《丛书集成初编》原拟出司马彪《庄子注》,后未出,此从《癸巳存稿》卷十三转引
⑨ 《丛书集成初编》第1339册420 页,中华书局,1985年
ACAFAGAH 《道藏》第27册11页,11页,第3 册581 页,第6 册248 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AD 《太平御览》第1 册903 页,中华书局,1959年
AE 《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第125 页,中华书局,1985年
AKLBLC 《说郛续》卷二十八:清顺治三年,宛委山堂刊本
财神
财神又称赵公元帅,赵玄坛。中国古代民间信奉的司财之神。但唐宋及其以前诸书如干宝《搜神记》《真诰》《太上洞渊神咒经》等,皆以为五瘟之一(见本卷《瘟神》)。
直至元代成书明代略有增纂的《道藏·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始称之为财神。
《三教搜神大全》卷三云:“赵元帅,姓赵讳公明,钟(终)南山人也。自秦时避世山中,精修至道。功成,钦奉玉帝旨,召为神霄副帅。按元 乃皓廷霄度天彗觉昏梵气化生,其位在乾,金水合气之象也。其服色:头戴铁冠,手执铁鞭者,金遘水气也;面色黑而胡须者北气也;跨虎者金象也。故此水中金之火,体则为道,用则为法,法则非雷霆无以彰其威,泰华西台其府乃元帅之主掌。……元帅上奉天门之令,策役三界,巡察五方,提点九州,为直殿大将军,为北极侍御史。昔汉祖天师修炼仙丹,龙神奏帝请威猛神吏为之守护,由是元帅上奉玉旨,授正一玄坛元帅。……元帅飞升之后,永镇龙虎名山。厥今三元开坛传度,其趋善建功谢过之人,及顽冥不化者,皆元帅掌之。……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除剪疟,病禳灾,元帅之功莫大焉。至如显伸抑,公能使之解释,公平买卖求财,公能使之利和合。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对神祷,无不如意。故上天圣号为高上神霄王府大都督、五方之巡御史、三界大都督、应元昭烈侯,掌士定命,设帐吏二十八宿都总管上清正一玄坛飞虎金轮执法赵元帅。”①据此记载,赵公明身兼数职:既是神霄副帅,要掌管驱雷役电,唤雨呼风;又是张天师炼丹守护神(玄坛元帅),要掌管玄坛传度,训导建功谢罪;又是瘟神,要掌管除瘟剪疟,保病禳灾;又是财神,要掌管公平买卖,使人得利;其作为财神的面貌,还不很清楚。
《封神演义》第四十七、四十八回,写峨眉山道人赵公明助商,五夷山散人萧升、曹宝助周。双方交战,各显道法,姜子牙最后用巫祝术才将赵公明弄死。以后姜子牙封神,封赵公明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统率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显然,作者是把赵公明作为财神来写的。给他安排了诸如招宝、纳珍、招财、利市等部下后,其作为财神的形象就较为清楚了。
明清时期,各地建庙塑像以祀之。其像头戴铁冠,一手执铁鞭,一手执翘宝,黑面浓须,身跨黑虎、全副戎装。俗以三月十五日为神诞日,设献祭之。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三云:“(三月)十五日),为玄坛神诞辰,谓神司财,能致人富,故居人塑像供奉。”
②但也有以阴历正月初五日为财神生日的。届时,许多地方商家都置办鱼、肉、水果、鞭炮,供以香案,迎接财神。明清时一些地方志,如《姑苏志》《浙江通志》等,又称赵公明为三国蜀将赵子龙之从兄弟。
由于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除许多地区奉赵公明为财神外,又有一些地区以春秋战国时之范蠡或五路神何五路为财神的。《铸鼎余闻》卷四云:“五路神俗称为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霤之行神,出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