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克林顿
殊别价值与普世价值之间 舒城
缠足、隆乳与“文化”比较 秦晖
不要鹦鹉学舌 何家栋
文化纯洁性与个人选择 秋风
找寻远去的家园 葛剑雄
编者旁白 邵建
第五章 只有一个地球
寂静的春天 雷切尔·卡森
雨雪霏霏看杨柳 侯文惠
第四个时间单位 李工有
走出绿色象牙塔 王力雄
消费者并不是无辜的 佚名
编者旁白 邵建
第六章 发展有无极限
我们的忧虑 罗马俱乐部执行委员会
绝处逢生 里夫金 霍华德
走向可持续发展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敞开通向智慧之门 舒马赫
第一号全球问题 何博传
人类社会的内生危机 何为
后发劣势 杨小凯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七章 科学精神及其责任
哥本哈根精神 杨福家
科学——伪科学:界限何在? 纪树立
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韦伯
纯科学与应用科学 戈兰
科学主义与科学精神 程亚文
科学的责任 海森堡
现代技术对人的挤压 庐峰
萨哈罗夫——人和物理学家 扬诺赫
克隆技术的含义 邱仁宗
编者旁白 夏中义
第八章 市场:看不见的手
为市场定位 布罗代尔
市场的力量 弗里德曼
粗犷朴实的个人主义 胡佛
市场经济中新的伦理和法冶 茅于轼
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 吴敬琏
市场不能干什么 丁宁宁
编者旁白 丁东
第九章 走向全球化
世界秩序的三种结构 喻希来
联合国宪章
两种主权观 安南
全球化与新思维 资中筠
全球化:文化的解放 略萨
地球上最后一个人 钟伟
三大矛盾与五个一般 杨继绳
编者旁白 丁东
《大学人文读本》总序
⊙夏中义
当我为即将付梓的《大学人文读本》
(以下简称《读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版)伏案
作序时,我明白,我所想写的,不仅仅代表我个人。
有人问:你们为何要编这套《读本》?
这可从两方面来回答。若着眼于建设性,
《读本》旨在为当下中国大学生的“精神成人”
提供系统的优质思想资源;若着眼于补偿性,则无须讳言,中国高校人文教育缺失久矣。
大学人文教育之长期缺失,实为结构性缺失。且不说现实社会对大学的期待,一般重在
专业乃至功利,而非人文关怀;也不说大学生在校往往囿于学科分支细化而诱发人文视野萎
缩,以致“学哲学太空,学历史太死,学文学太浅”,本属人文学科的文、史、哲尚且如此,
再遑论非人文学科的理、工、医、农等专业了;即使是高校专职做学生工作的,也因偏于政
治导向与心理调节,而无力亦无计从“精神成人”的高度来满足大学生对普世价值通识的人
文渴求——虽然一个大学生从 18 岁跻身高等学府, 22 岁本科毕业,
到 本是其生命史特有的
“灵魂发育”季节,他本就有权要求大学设置有关“精神营养”教程;虽然一个现代意义的
大学,当它刚从中世纪的欧洲大陆崛起时,它便是以“精神城堡”的英姿,而非“职业培训
所”的招牌,昭示于人类社会的。应该说,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曾经有过这样的大学,如“五
四”新文化运动时的北京大学,又如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然俱往矣,今非昔比,但
无碍后人来日可追先哲。
《读本》应是一套普适性的青年知识分子修养读物,而不仅仅是大学人文系科的教参资
料。这里所谓的“知识分子”,主要是指专业学识层面上的创造者、传播者及运用者,它可
以涵盖学界、思想界那些敢于担当人间道义的“精神战士”
,但前者的外延显然比后者宽泛。
至于“精神成人”,则是强调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应在本科期间初具“独立精神、自由思想”
之潜质。其鉴别尺度之一,当是看其在学业之余,能否认真且持续地向自己追问“如何做人”
这一终极命题,以及在何种价值水平上思索乃至践履此命题。而《读本》的创意正在于,欲
引导读者从如下三个维度,展开对上述命题的思考:
第一, 人与自我——你将如何为自身的日常生存注入意义,从而使生物学层面的个体
生命真正转化为文化学层面的“主体角色”;
第二,人与国家——你将如何面对故土的百年沧桑及其社会——文化转型,以期将自己
塑造成迥异于卑微子民的“现代国民”;
第三,人与世界——你将如何置身于新世纪的“全球化”格局,尝试用全人类而非狭隘
的眼光,来关注我们这颗星球所发生的宏大事件与国际难题,诸如生态、种族、战争、宗教、
人权……而无愧为“世界公民”。
上述三个维度或三大理念,实已暗示整套《读本》的构成框架或编纂规则:以理念分卷,
按主词立章。所谓“以理念分卷”,是指每一分卷重在阐释一个理念,依次为:“主体角色”
(第一卷)“现代国民”
; (第二卷)“世界公民”
; (第三卷)。所谓“按主词立章”,是指围绕
给定分卷之理念,设置一串富有逻辑关联的主(题)词(如第一卷为“主体角色”理念设置
的“人与自我”主词系列是:
“大学”
“人生”
“日常”
“良心”
“青春”
“婚恋”
“女性”
“角色”
“勇气”“遗嘱”,再依据每一主词内涵的深广延绵,来精心选文,有机组合,独立成章。
)
简言之,若曰“理念”是贯穿“主词”系列的灵魂,则刻意编排的“主词”当是逻辑地支撑
“理念”的骨架。
《读本》既然意在为大学生“精神成人”呈示根基性价值参照或“精神底线”,这便从
根本上规定了《读本》内容,亦即选文须具备“思想性”“可读性”与“经典性”“思想性”
、 。 、
“可读性”无须赘言,“经典性”则重在辑录名家文字(内含著述、演讲、诗文、信函、奏
章、碑铭、日记、随笔、格言、遗嘱诸多文体)
。所谓名家,除了星辰般辉映 20 世纪人类文
化星空的世界巨人外,
《读本》还尤其珍视如下三类中华英杰所贡献的思想瑰宝:一是 1840
年以降为祖国的独立、富强与进步而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二是 1916~1919 年间为中国文
化的现代转型而疾呼“民主与科学”的“五四”先驱;三是晚近 20 余年来为当代中国“改
革开放”而不懈奋斗的社会精英。
这就意味着,《读本》所做的,实是在尝试现代人文视野的重新整合,即通过对人类共
同的普世价值谱系的纵深勘探暨合理配方,以期为大学生“精神成人”提供全方位、几近全
息型的思想营养。这就明显越出了当下高校系科设置互为阻隔的基本格局,而使《读本》初
步呈现出跨学科、又渐趋圆融的大人文视野。是的,若着意甄别惯常意义上的学科归属,
《读
本》可谓涉猎甚广,近乎学科“博物馆”,远不止文、史、哲、经、政,还有伦理学、心理
学、教育学、科学哲学、科学史、精神史……但有趣的是,隶属上述学科的选文一旦被有机
辑入《读本》所设定的语境,它又奇迹般地淡出原先学科圈,而让文本的每一个字甚至标点
皆无声地用来澄明大学生精神成人时可能生发的困惑。由于近代分工所铸成的高校系科的功
能互阻,而今却在《读本》这一实验性思想平台消失于无形,这倒是我始料不及的。
诚然,《读本》不会忘记它的潜在读者首先是正在校园就读的大学生。大学生最终认同
与否,可谓从根子上决定了《读本》的命运。为了让大学生在“灵魂发育”之际,能及时而
确凿地听到另一种清醒而清洁的声音,《读本》颇讲究一个“贴”字。“贴”,要义有二:一
是珍惜大学生内心的人文渴求;二是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成长的烦恼”——既不是居高
临下地借权威语式来以偏概全,也不是把人文教育柔化为慈善家的安抚,更不是放任自流,
眼看一群群大孩子因挡不住时尚的诱惑而及时行乐,以欲念的满足来遮蔽人生真谛,却一筹
莫展。
让《读本》平等地正面应对大学生的人文渴求,这既是编委的集体行为取向,也是对某
种阅读理想的预设。若读者日后真能将《读本》之阅读转化为“灵魂对话”,这当是编者所
梦寐以求的。由此不难理解本书为何要将每章编者絮语命名为“旁白”。
“旁白”者,既含“参
与”之意,又有“代庖”之戒也。毕竟“灵魂”之事,纯属个人精神事件,他者可供参照,
无法代之思考。
一部书稿,近百万字,好不容易编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