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男得糊涂(第二部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说一,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或者说是自作聪明,还以为幽默地沾沾自喜。展示自己的无知在观众面前也是需要勇气的,具备这种勇气的人可以成大器。朱军不缺这个,因此相较于其他主持人,反而显得更明白。

  观众都喜欢看喜剧结局,不太接受名人的懦弱一面显露出来。这是对《艺术人生》的期望,另外活跃在网络上的人更多是一些年轻一点的,他们所追求的时尚或者并不能跟朱军六十年代生人的看法一致,他们更喜欢年轻的、更COOL的偶像,周杰伦、谢霆锋之类的明星更适合他们的胃口,与朱军同时代或者更老一辈的人他们欣赏水平更加一致些,这批人上网的又不太多,所以网络上的一边倒也是情有可原的。

  朱军采访刘欢时,两位同时代的人谈起当年,都自有一番心情波动。栏目组甚至找来了刘欢当年的小学同学,当刘欢的旧同学们一起站立起来的时候,刘欢也流泪了。这种感慨在现场也蔓延开来,浓浓的怀旧情感不但感动了在场的观众,也勾起了同一时代所有观众们的记忆。

  朱军还应景地拿出了那个时代孩子们的两个最典型的玩具:玻璃球和铁环。甚至还和刘欢以及他的一个同学拿着玻璃球现场比试了一番。跨越时空的游戏,再次让现场的观众拉近了距离。

  这样的交流,在《艺术人生》中还有很多很多,或者他的主持手法并不新奇,也不时髦,对不上现在新新一代人的口味,可这是原汤原汁的,真诚面对观众,虽然不够花哨,却最能打动人心。再回想起来,好像对朱军的评价,没有几个说他聪明的,可他的这种糊涂很合年纪大一点的人的口味。或者这是另一种的智慧?

  《东方红》的回忆

  有时朱军在节目里会为了拉近和嘉宾的距离,刻意说一些亲近的话,这也是正常的吧,谁和谁又是一见钟情?大家都在各自的生活中,因为一个共同目标走到一起来,前面还是陌生人,这一时间就得亲如家人,不动点心思行么?也许有时有点蹩脚,可也没什么坏心眼。

  前两天还看到了《艺术人生》做了《东方红》这个专题。牛啊,这都几十年的东西了,虽然带着特定时代的烙印,但是由当事人回忆起来那种感觉又是不同凡响。

  “1964年10月2日,一群青年才俊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火热激情上演了一场经典大剧,献礼年轻的共和国15周岁生日。该剧仅仅用了50天的时间便调动了3000多人的力量,其创造的经典不仅轰动了文艺界,更成为中国文化政治进程不可磨灭的生动手笔。这就是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我对这个《东方红》的全剧并不熟悉,但里面出来的一些歌唱家、舞蹈家、领舞们都是一些国宝级的明星,之所以说他们是国宝级,一是年纪大,走一个就会少一个。另一个原因是因为那时的包装少,个个都是真功夫,到现在这些老艺术家们都能在没有道具或缺少道具的情况下自若地演出。

  才旦卓玛不用化妆,直接清唱《翻身农奴把歌唱》;傣族的刀美兰,到现在都美得是那么动人心魄,头发比年轻人保养得还好。跳起舞来仍然轻盈优美。虽然我身为女人,也在这样精致而专业的美女面前惊叹,她保持得这么好,时间只能证明年华的流逝,却为她增添了优雅。在当年的《东方红》中,王昆唱歌是多么干脆而有力,虽然有些手势现在看来有些生硬和可笑,可是在当年的那种情况下那就是一种流行。

  朱军很好地运用了他的亲和能力,让这些大部分超过了六七十岁的艺术家们又回到了当年,大家兴致高昂得甚至当场展示了他们的才艺。如果不是心情舒畅而只是来执行一个任务的话,未必能达到这样轻松的效果。朱军能把这样一台怀旧的节目做到雅俗共赏,应该说是用了心的。至于一些吹毛求疵的要求,我认为没必要太过深究,毕竟,生活的本身不是用来当做学术一样的量化,它不可复制,也就更显得独特了。

  请到这么多老艺术家是需要心思的,要了解当年历史和小故事,比如那个导演就和王昆是夫妻俩,两人为了工作从来没有宣布,在节目中揭晓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大跌眼镜。这些资料的收集与主题的确定,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能够学习并分享一段当年的历史,于所有人都是有益的。成熟的人,都会一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智慧,值得人学习。

  真实自我

  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别人,在《时刻准备着》中剖析自己,更多的人也关注他在私下里是一种什么样子。

  你一定不会想到,朱军说过,事业和家庭来说,如果“事业有成”和“生活乱七八糟”二中选一时,他宁可选择事业不成功,也要选择他的家庭幸福。他说人其实就是吃一口饭的事。

  生活中的朱军,能文能武,除了会说学逗唱,曲艺方面有特长之外,还有一手漂亮的针线活手艺,妻子的衣物都可以自己包办。我看过他在书中的照片,还是有点功底的,想来,当初他去了中央台的时候也不是全无底气的,最起码,他就算是退出,也可以做一个出色的设计师。技不压身嘛。

  朱军作为一个主持人,作为一个男人,作为一个有自信的男人,深信努力必有回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他在台上与人交流碰撞火花,不至于为爆料而一味地哗众取宠,虽然明知观众们希望有些隐私类消息越多越好,但嘉宾们首先也是人,他们也有不愿意说的心事,有谁愿意把家丑外扬?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不能让他全显在大众面前吧?这方面,朱军还是比较宽容的,毕竟,人无完人。

  相较于这点,我倒是对有一些八卦专家不耻,他们为了所谓的自由,不求证不鉴别,一点资料就够他们在媒介上胡说八道很久,或者,这些明星、艺人们在他们眼里来说是没有尊严的人?他们受这样的待遇就是理所当然?不明白,真的不明白。

  作为一台人气比较旺的节目,除了与之唇齿相依的节目主持人,能够有生命力的还有他们为这个节目的定位,能够走进艺术家的心灵,能够坦诚地面对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能够给其他人一些启迪,并不用自己的经验或是教训去强加于人。我觉得,这也是一种大智慧的糊涂,是存在就是有道理的。在这样的一个岗位上,朱军同志还是在时刻准备着,真心实意地准备给观众们掏心窝子地贡献出好的、生活化的节目,因为我就是一大俗人,我就想知道在他们光鲜的外表下面,有着什么样的痛苦和挫折,或许在那样的时候,会让我感到,大家活得都不容易,只有坚持,咬着牙坚持,才能够慢慢地往下走。

手机及其背后

  一看这题目大家伙儿心里跟明镜似的,这肯定跟冯小刚的电影《手机》有关。对了,太有关了,我看完这电影心里都变凉了,也对身边人按《手机》里的规律作了神经质的回顾,好在他没有严守一那么圆滑,也就是说《手机》让人有了空前绝后的危机感,这危机感来自于你,来自于他,甚至你会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对本身都会有了批判的审视。似乎这手机的背后有着无数的秘密,而这秘密又都是相关联的,一个套着一个,处处都是破绽,处处都是漏洞,在这圈子里,没有人会有安全感,没有人没有软肋,随手一指,全都有窟窿。

  怪才导演

  冯小刚是个怪才,我一向看人先看牙齿,他那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给了我深刻的印象,当然,在徐夫人小帆的眼里,是又酷又帅又靓。自然情人眼里出西施,小帆眼里出潘安那也是正常得不得了的情况。

  《手机》之所以演得这么深入,跟目前社会手机使用频率是有莫大关系的,当年小品说的俩买土豆的都用大哥大通气,可见这通信工具普及到了什么程度。现在办个什么卡,填个什么表,无一不需要填上家庭电话、手机什么的,不然,现代人这么忙,真有什么事,还是手机能随时找到你。比起当年人手一个BB机,那可是先进多了。我也觉得手机是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只要有手机号码,这人管他是在天南还是海北,睡觉还是坐车,只要一通,天堑都能变通途,电话里就把所有事搞定了,你也不必急赤白脸地盘算着车马费、置装费、活动场费之类的,多省事!

  冯小刚很聪明,不然也不会把贺岁片拍得风生水起,每年都能在年末把大家逗得不亦乐乎,而且体现了小人物的冷幽默,特别能让人产生共鸣。一想起葛优在《不见不散》里的那些台词,不禁令人会心微笑。再看他在2003年的贺岁片里,把手机背后所带来的故事让手机变得像个手雷一样,严守一后来看到最新款的手机简直都要吓晕了的感觉真是好极了。

  冯小刚,说起来也是一个苦孩子。他是从底层一步一步地走上来的,所以有这个原因,他也一直说,在人民和艺术面前,他把宝压在了人民这边。

  他说过,他也是从糊涂变聪明的。“为不花钱买票看电影的人拍电影,然后伸着脖子等着一小撮人挥舞屠刀,这个过程我也有,后来及时认识到了它的危害性,毅然把宝押在了人民这边。‘为人民服务’要从广义上去理解,砍树烧炭是为人民服务,拍电影娱乐大众也是,意义也很大。人民也比较好伺候,中餐西餐通吃,甜的苦的都要。端正了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创作就进行得比较愉快,身心都比较健康,很少受到不公正的伤害。”

  冯小刚说,人民才是他所服务的对象,他的片子,不走高雅路线,全是走平民道路,每部片子没有深沉得不可理解的东西,都是些喜闻乐见的东西。不论媒体上吹嘘第几代,用了些什么手法,衡量他们成果的票房就是硬道理,他的影片并不入许多人的法眼,可几年之后贺岁片还是要看冯氏的。

  1998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