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治世经典-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书》凡十四篇,重点谈三个问题:
  一是论军事的重要性。《论兵上篇》言:“盖天下已定,传之数世,承平日久,子孙骄逸,生于富贵之中,不知创业之艰难,不习军旅,忽于用兵之道。”并详细分析了由此产生的严重后果,及“国君不可以不知兵”的道理,可谓颇有见地。
  二是论治军的原则。作者认为治军的原则首先在于选将,“君不择将,以其国与敌也”。择将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具有智、仁、信、勇、严等为将之五德。其次在于备器械,“用兵之道,器械为先”。第三在于练兵,“用兵之法,教戎为先”。第四在于赏罚分明,“必胜之道,又在于赏罚明也”,“发号施令,而使人乐斗,两军相对,而人乐战,兵既相接,而人乐死”,均可谓经验之谈,于治军、治国,从事各项事业均有指导意义。
  三是论用兵的法则。作者认为,“为将之道,才智过人,料敌之意,虚实为先”;“有谋有勇则为上将,有谋而无勇则为中将。有勇而无谋则为下将”。因而在《料敌》《行军》《布阵》《兵有四机》《谋攻》《军威》《御敌》《应变据险》等篇章,反复强调谋略之重要,显示出作者既重视天时、地理、装备等客观条件,更重视指挥官素质的培养。优秀的指挥官可以在广阔的历史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军事剧来,即“良将应敌,见
  机而作,神变不测之道也”。
  《心书》凡五十篇,有近半数是言将,故又名之《将苑》。古人曰:“三军易得,一将难求。”兵以将为本,卒以将为主,古今皆然。作者深知治军的奥妙,故以大量的篇幅,从将领应牢牢掌握兵权,选将的原则,将领能力、性格、品德诸方面差异的分析,怎样对将领量才使用,怎样使将领扬长避短,将领应具有怎样的才能、品质,将领应赏罚分明、执法如山,将领应有心腹之士,将领身旁宾客分析,以及将领出师时的仪式等十个方面,对为将之道作了全面分析,的,确有深度又有广度,是来自实际领导统御的总结。
  有些篇章,言简意赅,思想深刻,富有哲理,能给人启迪,如《善将篇》言为将之道,应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时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戒备篇》言居安不思危,犹如“燕巢于幕,鱼游于鼎”。《自勉篇》言“骄者招毁,妄者捻祸,多语者寡信,自奉者少思”。这些警句格言,对于指导各项事业都有一定的意义。
  此外还以大量的篇幅,谈治军的严谨及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如《逐恶篇》言严防奸伪悖德之人;《习练篇》言军队的严格训练;《军蠹篇》言九种导致军队失败的因素需加防范;《机形》《便利》《应机》《击势》《战道》等篇,皆言用兵之灵活。如《机形篇》言:“善将者,必因机而立胜。”强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应机篇》言:“见机之道,莫先于不意。”强调用兵之道在于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击势篇》言:“古之善斗者,必先探敌情而后图之。”强调侦察了解敌情的重要性。凡此种种,反映出作者不墨守成规,主张随机应变。重视人的创造力和主导作用,这些都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
  综上所述,所谓《武侯新书》《心书》都是极有价值的兵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应当继承、发扬、光大,即使是在科学发展到电子时代的今天,这些著作仍然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不仅仅在于战争的危险仍然存在,而且在于现代科学的进步加剧了竞争,有竞争就需要斗智斗勇,就需要运筹谋划,自然也就更需要这些专门研究谋略的兵书了。这些年来;人们以兵法指导经商、贸易、公关、兴办实业成功的例子,使说明了这一问题。即使是在企业、实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上,也需要兵书作指导,因为在我们中国人,或者说在汉文化圈内,人们十分重视人际关系。能否处理好上下级、同事之间、同行业之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系着事业的成败兴衰,而这些兵书,恰恰是指导我们处理各种关系的教科书,可见,熟读兵书,于现代化的今天,仍有着重大的意义。以古老的法则,处理今天的事务,这大约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理吧!
  限于水平,错误在所难免,不足之处,希望方家教正,以益后学。
  (山君) 
军事为重[论兵第一]
  国之大事莫过于用兵。然用兵有则可以取胜于人,苟不得其法,虽有百万之座而能必胜者罕矣。然则有国之君不可以不知兵,亦不可以全恃于兵,亦不可以不恃于兵。
  自古以来,开创基业的国君,没有不是依靠军队得到天下的;亡国之君,也没有不是由于军队而失去了天下。
  为什么开始能得到天下,而后不能守住天下呢?这是因为天下已经安定,基业传了数代,治平相承,时间已久,子孙骄侈淫逸,生于富贵豪华之中,不知祖先创业之艰难,不熟悉军旅生活,忽视治军用兵的规律所造成的。产生这种状况有多种原因:
  ·或者是所选拔的将领不称职,又不幸遇上君主昏聩、臣僚恣肆,致使祸起萧墙;
  ·或者是国君独断专行,酿成祸乱,朝廷纲纪败坏,政治混乱,导致四夷入侵,兵刃不止;
  ·或者是京师王都出现了背叛造反之徒,导致战乱;
  ·或者是国君荒淫无度,贪恋酒色,纵情恣欲,不关心国家大事;
  ·或者是国君孱弱,臣下强悍,政令出于多门,有权势的大臣,擅自发号施令。
  凡此种种,都是君主丧失统治天下的原因。这种现象是逐渐发展起来的,不是一朝一夕之故,这就是国君丧失天下的原因呀!
  再说,创业开国之君,大多是从平民百姓起家,常常亲临士卒之中,身披铠甲,手持武器,驱马驰骋于两军对峙之间,忙得往往连饭也不能好好吃,他们又能广泛地寻求贤良才俊,采纳忠言。知无不为,剑及履及,终日小心翼翼,唯恐有所闪失,像这样夙兴夜寐,努力奋斗的精神,就是创业开国之君能取得胜利的原因,例如西汉的开国君主刘邦、东汉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就都是这样的人。如果能够在安全时不忘记危难,治平时提防动乱,使天子的盛德日新又新,全力访求贤才之人,必使仁人在位,这样,施政便能万全,君位也就不可能丧失了。
  国家大事,没有比用兵更重要的了。用兵得法,就可以战胜敌人;用兵不得法,就算拥有百万大军,因而必能获得胜利的例子也是很少见。因此,身为一国之君,不可不懂治军用兵,虽不能完全依靠武力,也不能不依靠武力。
  军队是国家的利器,不可轻易地使用。动用武力必须依循正道,在使用时也应该讲究用兵的原则,这样才能战胜敌人。一旦发动战争大则可以消灭敌国,小则可以攻克敌人的城池,或者用来抵御四夷的入侵,或者讨伐造反的乱臣贼子,或者俘虏歼灭盗匪敌寇,所以,一个国家必须有军队,这是确定无疑的。因而严格整肃军队,随时准备征服讨伐敌人,是国家生死存亡的重要关键。
  国家以军队为立国根本,军队中以将领为灵魂枢纽,士卒则以将领为核心。要想壮大军队战胜敌人,根本在于选择称职的将领、获得优秀的人才。
  使用称职的将领、得到优秀的人才,就能震慑天下,臣服四夷,这才是长期保有国家大政的根本。常言道:天下太平,使用文治;天下动乱,重用武功,这乃是必然的道理。天下太平无事,应当以文教施政治民;天下动乱,则应当依靠军队,扫平纷乱。因此说,文武之道是为政者一日也不可或缺的治术。
  壮大军队、战胜敌人的途径主要有五条:
  一、整治铠甲武器;
  二、聚集军队,齐各马匹车辆;
  三、筹集粮秣及装备;
  四、训练士卒;
  五、选拔优秀将领。
  这五条都俱备了,而后才能壮大军队。
  选拔将领在于了解其人,了解他的才能智慧,然后才能使用他们,如周武王重用了姜太公,汉高祖刘邦任用了名将韩信就是如此。如果所用非人,就是有雄兵百万,又能增加几分用处呢?
  将领有五种品德(智、信、仁、勇、严)军事上有九地(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圯地、围地、死地),用兵有四机(气机、地机、事机、力机),作战时有五胜(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带兵有九变(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圯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懂得这些道理,就一定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道理,必败无疑。
  作战时,谋略最为重要,勇力次之。军事上以谋略为根本,多谋则胜,少谋则不胜。如果有勇力而没有谋略,获胜的机会只有一半;有谋略而没有勇力,获胜的机会也只有一半;既有谋略又有勇气,必能百战百胜;如果没有谋略,又没有勇气,十次战争必有九次失败,获胜的可能性极小。
  孙子说:“用兵作战是要讲究诡道的。因此即使本身拥有实力,却要故意装作无能为力;虽有攻击的行动,却要装作无此准备;攻击目标就在近处,却故示远方,虽在远方,却示之以近(《孙子·计篇》);力量强大,要装作虚弱;实力虚弱,要装作力量强大。诱惑贪图小利的敌人,攻取陷于混乱的敌人,防备实力坚强的敌人,突袭守备空虚的敌人,回避火力强大的敌人,骚扰气势旺盛的敌人,使谦卑谨慎的敌人骄傲怠慢,让以逸待劳的敌人疲于奔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这些都是高明的军事家必须灵活创造的兵机,不可死守事先订定的呆板规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