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三千年华夏历史图景:新读史记(下卷)-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汉高祖七年,长乐宫落成,诸侯、群臣都来参加十月的朝会。天初亮的时候,谒者司仪引导大家依次进入殿门,宫廷内陈列了许多的车马、步兵和侍卫官员,两旁陈设着兵器、张挂着旗帜。受命进宫的人要快步行进,殿下的郎中在台阶两旁并排站立,有几百人之多。武官们依次排列在台阶西边,文官们则依次排列在东边。大行官下辖九个傧相,他们从上到下依次传令。此后,天子乘坐挽车从寝宫中出来,众官员擎着旗帜传呼警戒,引导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级别的官员,让他们按次序朝拜天子。看到这么宏大的阵势,诸侯、群臣们没有谁不恐惧、肃静的。典礼结束,朝廷举行正式的宴会。陪同天子坐在殿上的各位官员,全部俯身低头,他们按照职位的高低依次起身为天子祝酒。行酒九巡,司礼官宣布宴会的结束。此时,御史监察纪律,发现有违反仪式的,立即请他退场。整个朝会和宴会上,所有人都恭恭敬敬规规矩矩,没有一人喧哗、失礼。当时,刘邦就大为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是如此的尊贵。”于是,他任命叔孙通为太常,赏赐给他黄金五百斤。

  第187节:新读史记(下卷)(187)

  叔孙通乘机进言说:“众位儒生以及臣的弟子们,随从臣很久了,与臣一同制订朝仪,希望陛下封赏他们,让他们做官。”于是,刘邦将这些人全部任命为郎。叔孙通出宫以后,把赏金全部分给儒生与弟子们。这些人高兴地说:“叔孙先生实在是圣人,懂得当代的要务!”
  保护太子
  汉高祖九年,刘邦改任叔孙通为太子太傅。三年以后,刘邦想让赵王刘如意取代太子刘盈。为此,叔孙通进谏说:“从前,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的缘故,废掉了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奇。因此,晋国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内乱,遭到天下人的嘲笑。秦始皇因为没有早日确立扶苏为太子,使得赵高可以假传圣旨,立胡亥为皇帝,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这件事情是您亲眼所见的。如今,太子仁慈孝顺,天下所共知;吕皇后曾经与您共患难,难道现在可以背弃她吗?陛下如果执意废掉太子而改立小儿子,臣请求您赐我一死,以臣身上的血来溅污这个皇宫!”刘邦听后,无可奈何地说道:“先生还是算了吧!我只是跟您开个玩笑罢了。”叔孙通则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根本如果动摇,天下就会震动。陛下怎么能够拿天下的大事来开玩笑?”刘邦有些惭愧,连忙说道:“我听取您的意见。”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打算废掉刘盈。后来,等到朝廷举办的一次宴会上,刘邦见到了留侯张良为太子召来的四位宾客,他认为太子的羽翼已经长成,如果硬是废太子,恐怕天下大乱,便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晚年生活
  刘邦去世以后,惠帝继位,他对叔孙通说:“关于先帝的陵园和祠庙中的相关礼仪,群臣还不是很熟悉,你把这份重任担起来吧。”于是,叔孙通被调任为太常,负责制订宗庙的礼仪制度。此后,汉朝的各种礼仪制度的制订,都是叔孙通在担任太常的时期所论述、著录的。
  惠帝到长乐宫朝拜太后,或者出宫巡视往来,每次都要禁止人民通行,实行所谓的清道,十分扰民。于是,朝廷专门为此修建了阁道,正好建在未央宫武库的南边。一次,叔孙通奏请公事的时候,乘机请求与天子密谈,得到了允许。他对惠帝说:“陛下为什么私自修建阁道并且把阁道建在武库的南边呢?您难道不知道,高皇帝陵寝中的衣冠每个月出游到高帝庙,必定会经过这里吗?高帝庙,是我朝始祖的宗庙。陛下怎么能够让后代子孙在宗庙交通要道的上空行走呢?这是对先帝神灵的不尊敬!”惠帝万分地恐惧,便打算将阁道立即拆毁。叔孙通则说:“君主的行为不能有过失。如今,陛下做了错事,百姓们也都知道此事。如果您将阁道拆毁,就会彰显自己的过失。因此,希望陛下在渭水北岸另建一个别庙,让高皇帝陵寝的衣冠每月出游到那里,这样,阁道便可以不必拆除;同时,进一步扩大、增加宗庙,也是孝道的根本。”于是,惠帝高兴地下令相关部门另建了一个别庙。可见,别庙的兴起,原本是因为阁道的缘故。
  惠帝曾经在春天出游,到离宫去。叔孙通进谏说:“古时候,君主要在春天品尝鲜果。现在,樱桃成熟了,可以用来进贡。希望陛下出游的时候,顺便带些樱桃来敬献宗庙。”惠帝答应了叔孙通的请求。所以,后代君王用各类鲜果敬献宗庙的礼仪由此而兴起。
  申培公及其学门
  申培公是鲁地人。汉高祖经过鲁国时,申培公以弟子的身份跟随自己的老师在鲁国的南宫拜见了刘邦。吕太后时期,申公到长安交游求学,和刘郢同拜一个老师。不久后,刘郢被立为楚王,他请申公做太子刘戊的老师。刘戊不喜欢学习,申公管教十分严厉,还经常责罚太子,太子为此非常憎恨这个老师。刘郢死后,刘戊继位为楚王。于是,为了发泄过去的积怨,便把申公禁锢起来进行报复。后来申公逃脱了,但是心里为此感到十分羞耻,便回到鲁地的家中教书,终身不出家门,谢绝与宾客交往,只有鲁王传令召见他时,他才出门。由于申公学问大、名气大,所以有一百多位学生从远方专程赶到他这里来求学。申公的教学只是对《诗经》作解释,没有写专门的著述来阐发经义,而教学过程里碰到有自己有疑义、拿不准的地方,他从不讲授,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也就是这样他的学生思维能力和个性都十分突出。

  第188节:新读史记(下卷)(188)

  兰陵人王臧向申公学习《诗经》后,获得了侍奉孝景帝的机会,任太子太傅,后来免职离去。汉武帝刘彻继位后,王臧上书请求做皇帝身边的顾问。此后,他多次升迁,官运亨通,一年之内就官至郎中令。代国的赵绾也曾经向申公学习《诗经》,与王臧是师兄弟,关系很好。后来,他官至御史大夫。王臧、赵绾曾经建议天子修建明堂,用来召集诸侯朝会,但事情没有办成,他们便向朝廷推荐了自己的老师,希望申公能助自己一臂之力。
  于是,天子派使者带着束帛和玉璧,驾着四匹马拉豪华的车,去迎请申公。申公被接到京师,拜见了天子。当时,申公已经八十多岁了,年纪太大了,人也有些糊涂了。刘彻问起他有关国家安危的事,他回答说:“当政的关键不在于多说话,主要看当政者实干能力与效果罢了。”此时的刘彻正倾心于文辞,听到申公这样简单的回答,心里有些不高兴。但是,既然已经把人家召来了,刘彻便任命申公为太中大夫,让他住在鲁王在京城的馆舍里,商讨建立明堂的事宜。
  太皇太后窦氏喜欢老子道家的学说,不喜欢儒学,对于儒生所提的建议嗤之以鼻,她用赵绾、王臧的过失来责备年轻的皇帝。于是,在太皇太后的压力下,刘彻停止了修建明堂的工程,并把赵绾、王臧交给司法部门处置,他们两人害怕便畏罪自杀了。而申公也因为生病免官回家,在几年后也去世了。
  申公的学生当博士的有十多人:孔安国官至临淮太守,周霸官至胶西内史,夏宽官至城阳内史,鲁赐官至东海太守,穆生官至长沙内史,徐偃任胶西中尉,阙门庆忌任胶东内史。他们都有廉洁的德行节操,治理官民也很有成效,尤其喜好学习,经常受到人们的称赞。其他的申公弟子们,品行虽然不如他们完美,但是官至大夫、郎中、掌故的也有百余人。他们讲论《诗经》的风格虽然有所不同,但是却大都依循申公的见解,不离其左右。
  《礼经》学派
  当时,讲解、论述《礼经》的学者也大有人在,而鲁地人高堂生的讲解最接近《礼经》的原意,是当时讲解最好的一个。从孔子的时候起,《礼经》的经书就不完整。到了秦朝焚书以后,经书散失的篇目就更多了。此时,只有其中的《士礼》篇是保存完整的,高堂生也以能够完整地讲解它而闻名于世。
  另外一个礼学大师是鲁地人徐生,他善于演习礼仪。孝文帝时期,徐生靠着懂得礼仪而出任礼官大夫。他把这套礼仪又传给他的儿子,儿子又传给孙子徐延、徐襄。徐襄这个人有善于演习礼仪的天赋,但是不懂得《礼经》书的原本内容;徐延稍微能读懂《礼经》,但是不够精通。徐襄也靠着懂得礼仪而出任汉廷的礼官大夫,后来官至广陵内史。徐延和徐门弟子公户满意、桓生、单次,都曾经出任汉廷的礼官大夫。而瑕丘人萧奋因为通晓《礼经》曾官至淮阳太守。此后,能够讲论《礼经》、演习礼仪的人,大都出自徐家门下,成为礼官专业户。
  《易经》学派
  鲁国的商瞿向孔子学习过《易经》。孔子死后,商瞿开始教授《易经》,历经六代而传到齐地人田何。田何,字子庄,秦末汉初人。汉朝建立后,田何把这门学问传授给东武人王同,后来,王同又将其传授给淄川人杨何。杨何因为通晓《易经》,于元光元年受到汉廷皇帝的征召,曾官至中大夫。齐地人即墨成因为通晓《易经》而官至城阳国相。广川人孟但也因为深谙此道而出任太子门大夫。鲁地人周霸,莒地人衡胡,临淄人主父偃,都因为通晓《易经》而官至二千石。但是,在他们之中,精于解说《易经》的,都出自杨何这一学门。
  董仲舒及其学门
  董仲舒是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他热衷于研究《春秋》,并深有所得。在孝景帝时期出任博士。他公开讲授《春秋》,弟子们根据入学时间的长短来依次的辗转互相传授,所以有的弟子甚至没有见过他的面。董仲舒曾经三年不到家里的后园游玩,只为了留出时间专心学术研究。他出入时的仪容举止是最标准的,没有不合乎礼仪的地方,学者们都效仿、尊敬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