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势,先生存而后发展。女儿学日语固然窄一些,但可与母亲用日语对话,加上月坛中学对外交流多,会比学英语进步快,机会多,生存能力强。
争论的结果是女儿轻松考入了月坛中学,免去了升初中的大考之苦,也免去了升高中的考试压力。关于这一点,妻至今仍与我争论,她认为这是失误,误在让孩子缺乏大考的磨砺,从而对高考不利。她至今后悔当初没有说服我们。
事实上,女儿的选择解放了她自己,在这所别具特色的日语学校,女儿学习起来没有在重点中学那样吃力,也找到了自己所学的乐趣所在。有文为证:
各位仁兄,当你们每天在教室里大声读着英文字母“ABCDE”时,可否想到有一部分同龄人此刻正读着日文假名“あいえお”呢。这不是开玩笑,而是真有这么一所主修日语的学校……北京月坛中学,而我就是这所学校里的一名初三学生。
······
我听别人讲:学英文是哭着进去笑着出来;学日文则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意思是学英文是越学越容易,学日文则越学越难,这句话可真是说到我们这些学日语人的心坎里去了。
刚开始学时,发现日语单词都是用假名拼出来的,就算你没学过这个单词,拼也能拼出来,而且日文大部分单词有汉字,与中文汉字更是同胞兄弟,有些甚至一模一样,猜也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比如,说明这个词,日文汉字就是“说明すゐ”;利用就是:“利用すゐ”,要么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可真假不了。
但是,随着年级的增长,日语学习的难度也加深了。各种复杂的动词活用以及敬语谦语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再加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外来语,使我觉得日语学习好似一锅粥,乱七八糟。最让我头痛的是日文数量词的说法,多达十几种。例如,说一个两个是“一つ二つ”,一张两张就成了“一枚二枚”,一根两根又变成了“一本二本”……记起来真是麻烦极了!
第38节:为何苛求孩子
而且日文中什么辈份的人说什么话规定得也很清楚,妇女应该怎么说,晚辈对长辈应该怎么说,万万马虎不得,一旦说错了会闹大笑话或者给人轻佻没礼貌的感觉。
不过,日语也有它有意思的一面。有些日文汉字的说法因为年代久远,与现在的意思是风马牛不相及。比如,日语里“信”的汉字是“手纸”;“学习”的汉字是“勉强”,多么符合我们当代学生的心理;“拼命”的汉字是“一生悬命”,一生都悬着命,可不就是拼命?有些真让人拍案叫绝。还有,日语里“药”的发音是“kusili”,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苦死你”,记起来就又快又牢。
······
我们学校为日本首相夫人一行来访真是费尽了脑筋,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无一没有任务。有的年级是夹道欢迎,有的是听课,我们初三年级是在操场上表演武术。武术表演安排在最后一项,那天我们要在操场上从下午4点一直等到近6点。为了表演成功,我们在周二、周三课后还加练了武术。我们还听说,这次市公安局出动了两个处,附近派出所的民警更是倾巢而出,合力保护首相夫人的安全,里外绝对是一级戒备。这无疑也给这次活动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好大的派头呀!真想早些见到这位贵夫人。
周四这天终于到了,学校里外都焕然一新。花坛换了新花,就连那从没有过水的水池里竟也游起了鱼,学校里好像被人特意喷了香水,到处都弥漫着香气。校领导都穿起西服、打上领带,从来没有这样正式过。全校同学更是一水儿的绿校服,整个学校里有一种紧张的气氛。
4点钟访问正式开始,我们不知道前面日程进行的如何,在操场上等着表演武术的整个初三年级,任凭如何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望穿秋水,也没有看到首相夫人的身影。苦苦等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换来了体育老师一句歉意的口令:
“首相夫人已经走了,解散回家!”原来,首相夫人因为行程紧张,就没有再往前走几十步,到操场上来看一眼。解散的时候,班上几个男生齐声高唱:“用心良苦却成空。”可不是嘛,用心良苦却成空!晚上,从电视新闻里,终于看到了亲爱的首相夫人,一脸慈祥的微笑。唉,如果您再往前走上十几步……
女儿在月坛中学6年,总体来说是轻松愉快的,成绩处于良好状态。4次接待日本人来家民宿,两次赴日本民宿,并做了中日中小学生勤苦状况对比研究,出版18万字个人作品集。试想,一个中学生取得如此的成绩,难道不是成功吗?更重要的是,她免受了应试教育更多的折磨,拥有了丰富的人生体验,并保持了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不是幸运吗?我始终认为,考试是重要的,学历也是重要的,但比考试和学历更重要的是人格,是使人能够获得真正幸福的健康人格。
从分数和名次中解放出来
应试教育在中国有天罗地网,谁也休想完全逃脱。因此,女儿虽然选择了非重点的日语特色中学,也时常为考试成绩及名次所累。是的,大家都在比名次,你怎么潇洒得了?
坦率地说,女儿的学习成绩并不优异,有些科目还挺弱,但我认为女儿已经努力了,是个好学生。自然,她也惶惑过、懒惰过、叛逆过,但对一个青春期少女来说,这些不都很正常吗?即使一个成年人,一个有相当社会地位的人,也未必不出现类似问题,为何苛求于一个孩子呢?
于是,我不怎么在意女儿的考试分数和名次,尽力缓解她在考试期间的紧张心理。
有一天晚上,我和妻请女儿去看芭蕾舞剧《天鹅湖》。
正在读初二的女儿一听,马上拒绝,说:“我不去,明天考物理呐!”
我拍拍她的背,说:“看《天鹅湖》比考物理收获大。再说,学物理也不差一个晚上,考什么样算什么样嘛。”
女儿终于去了剧场,可在大幕拉开之前,手里还紧紧攥着物理书。那天看演出,李鹏总理坐在我们的后几排。我真想对他说,看看今天的学生吧,这样的教育不改革怎么行?久而久之,女儿习惯了将自己绑在书本上,而将其它的事视为与己无关的事。
一天晚饭后,我叫女儿刷碗,她马上叫了起来:
“你叫我刷碗,我考不上大学怎么办?”
我说:“考不上大学可以,不刷碗不行!”
当然,这次对话含有玩笑成份,但也含有严肃的道理,即人不能变为学习机器,也不能将学习视为可以排它的特权,而应当过正常人的生活,履行正常人的责任。
第39节:对权威的迷信
进入高三以来,学生们已进入夜以继日的拼搏时期。日本作家神山典士来我家作客,曾说自己当年考大学的体会,说:
“每天睡8小时觉,甭想进重点大学的门;每天睡6小时,进二流大学;每天睡5小时,才可能进一流大学。”
女儿能否进一流或二流大学难以预料,但睡眠已减少到每天五、六小时了,让我这个做父亲的很是心疼,可劝又无效,心里不是滋味。
偶尔,女儿早晨实在起不来了,对我说:“老爸,我太累了。今天的课不太重要,我想休息一天。”
我马上答应,说:“睡吧。对于一个严重缺觉的人来说,睡眠比学习重要。我给你请假。”
可能会有人指责我惯孩子,怎么能纵容孩子逃学呢?但是,我会这样做下去。请想一想吧,当一个人严重睡眠不足,不仅不可能学习好,而且可能发生精神崩溃,谁来对孩子的健康负责呢?适当的紧张是合理的,适当的压力是必要的,可如果一切都不适当了,不果断地调整怎么行?在任何时候,人都是最宝贵的。我们既要为孩子的重要考试着想,更要对其一生着想!
从对权威的迷信中解放出来
中学时代是崇尚自我的时代,也是偶像崇拜的时代,可谓恨也疯狂,爱也疯狂。
进入初中时,摇滚歌星崔健还挺火,让女儿心驰神往。据说,崔健演唱会将在首都体育馆举行,女儿早就迫不及待了。
我知道,女儿并不很了解崔健,只不过中学生有一股狂潮,让她随潮而动罢了。我希望她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是总随流行而盲目行动。于是,买了票,与女儿同去听崔健的演唱会。
场内混乱不堪。崔健在狂嚎,听众在乱叫。在我的背后,竟然有一位姑娘在吹尖厉刺耳的哨子,就是那种过去吹紧急集合号用的简易哨子,毫无优美可言。女儿皱着眉头,厌恶地回头瞅了几回,可那姑娘已沉浸在狂热之中,完全旁若无人。
结果,退场的人越来越多,我和女儿也提前离开。从那之后,女儿很少再提崔健的名字,更没有再听他的歌。
怎样解放你的孩子,让教育不再是一种束缚?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将孩子从重点学校中解放出来。重点学校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有的孩子并不适合重点学校那种激烈的竞争,也可能并不具备进入重点学校的“能力”,如果父母硬是要孩子考上重点学校,只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2)将孩子从分数和名次中解放出来。分数和名次只是相对的,并不完全代表一个孩子的能力和水平,父母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分数和名次,如果孩子考得不好,大可以淡化处理。不要把分数和名次当作衡量“好孩子”与“坏孩子”的标准。
(3)将孩子从权威迷信中解放出来。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自身认知的局限性,很容易产生权威迷信和偶像崇拜。父母这时要“疏”不要“堵”,尽量减少与孩子在这些事情上的正面冲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认识到权威并不一定完全高高在上,偶像也不一定值得真正崇拜。
给孩子自由支配的时间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按自己的要求安排时间,都希望孩子生活没有危险,但是,如果您控制了孩子所有的时间,也就意味着您控制了孩子的生活、快乐和意志,这样给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