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⒓唇て谕夥盼俚乃髦帘本阶约旱纳肀呶佟�
综上所述,刘墉生长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汉族官员的家庭里面,自然就与乾隆皇帝形成了极为特殊的关系。因此,正是从上述角度来讲,应该说,乾隆皇帝自小就与刘墉他们家所有的人都很熟悉。也就是说,乾隆与刘墉双方,在君臣礼节方面,存在着不很严格的可能;存在着双方开玩笑的可能性。这么看,电视剧里的诙谐之事不一定完全没有,至少这样的情节反映了乾隆皇帝和刘统勋刘墉父子的密切关系。
有读者又要问了:既然我们前面总是说乾隆皇帝如何如何重视刘统勋,那为什么刘墉却长期以来一直在外为官呢?乾隆皇帝和刘墉他自己分别是怎么想的呢?刘墉回京以后,到底是不是一直跟和纺兀课颐窍乱徽略倏础�
刘墉的仕途:“罗锅状元”之谜(1)
1、“罗锅状元”之谜
由于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说起刘墉这个人物,在一般读者的印象中,总是离不开“罗锅”二字。刘罗锅嘛!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刘墉是罗锅么?
相声段子《金殿斗智》里面说,“罗锅”这个称号是乾隆皇帝所赐,乾隆皇帝在赐封刘墉“罗锅”这个称号的同时,还特地为此作了一首诗寒碜刘墉,诗中说:
人生残疾是前缘,
口在胸膛耳垂肩。
仰面难得观日月,
侧身才可见青天。
卧似心字缺三点,
立如弯弓少一弦。
死后装殓省棺椁,
笼屉之内即长眠!
当时,刘墉自然不敢顶撞乾隆皇帝,又想到皇帝赐封“罗锅”两个字还可以每年多挣两万两银子的俸禄,就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赐封,并且回敬了乾隆皇帝一首诗,诗中说:
驼生脊峰可存粮,
人长驼背智谋广。
文韬伴君定国策,
武略戍边保家邦。
臣虽不才知恩遇,
诚蒙万岁赐封赏。
别看罗锅字不多,
每年得银两万两!
由此以后,一般的故事上里(包括影视剧作品和相声)就都说刘墉是“罗锅”了,对于这个艺术加工,我可不敢苟同。为什么?因为太不符合常识了!要回答刘墉是不是“罗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清代的选官标准。
在古代社会,选官的标准有很多,既有身体检查,也有政治审查。这两项检查合起来一共有四项标准,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身、言、书、判”。每一个人都要符合这四项标准,那样才有可能被选拔为官吏。
所谓“身”,即形体,需要五官端正,仪表堂堂,否则难立官威。
所谓“言”,即语言表达能力,需要口齿清楚,语言明晰,否则有碍治事。
所谓“书”,即书法,需要字体工整漂亮,利于上级看他的书面报告。
所谓“判”,即思维敏捷,需要审判明断,不然便会误事害人。
在过去,在这四条标准之中,“身”居首位,是最重要的。因为观瞻所系,不能不特别强调。其实,现在我们去某一个单位去应聘,不是也要讲一些相貌条件吗?
刘墉既然参加科举考试,并且考中进士做了官,那必然是在“身、言、书、判”这四个方面都合格之后,才可顺利过关参加科举考试。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刘墉年轻的时候,最起码在他考上进士之前,刘墉他不应该是一个“罗锅儿”。但是,在他考上进士之后是不是变驼了,我们就不敢说了。
此外,还有一个旁证,可以从侧面说明一定的问题。
按照当时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者,还可以应“大挑”一科。这一科很有意思,不考文章,只论相貌,标准是“同、田、贯、日、身、甲、气、由”八个字。你看,这八个字很形象,以字形比喻人的体形、相貌。
“同”指长方脸,“田”指四方脸,“贯”指人的头大而身体直长,“日”指身体端直而高矮肥瘦适中。以上这四个字是好字,符合者有中选的可能。
刘墉的仕途:“罗锅状元”之谜(2)
“身”指身体不正,“甲”指头大身子小,“气”指一肩高耸,“由”指头小身子大。这四个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个就会落选。
可见,清代选官很重视被选者的相貌,所以,刘墉即使算不上仪表堂堂,也不至于体有残疾。
当然,“刘罗锅”的称号也事出有因。史书上曾经记载,嘉庆皇帝曾称刘墉为“刘驼子”,可见他确实有些驼背。不过,刘墉当时已经年届八旬,80多岁的人了,难免会有些驼背弯腰,这就很可以理解了。但如果以此认定刘墉年轻时即为“罗锅”,那就不准确了。
可见,从形象上看,历史上的刘墉与民间传说和文艺作品中的刘墉并不一养。那么,再从为官行事的角度看,历史上的刘墉是不是像剧作家描写的那样清廉干练、不畏权势,是不是真的能将大贪官和媾诠烧浦心兀抗赜诹踯趺醋龉伲颐腔挂铀贾薪俊⒖嘉偎灯稹�
刘墉什么时候考中进士、开始当官的呢?
总的说来,刘墉这个人在他们家族的历史上,考中进士、开始为官的时间应该说是比较晚的。他考中进士、开始为官的时间跟他的爷爷和爸爸相比都要晚一些,他的祖父刘棨是1657年出生的,1685年中进士为官的时候是28岁;其父刘统勋生于1698年,1724年中进士为官时候是26岁;而刘墉生于1719年,1751年中进士为官的时候已经32岁了。此外,他考中进士、开始为官的时间,比他的侄子也要晚一些,他的侄子是27岁考中进士、开始为官的。
问题在于,在1751年之前,历史上并没有丝毫记载说刘墉此前干吗去了。不知什么原因,满腹经纶的刘墉,在他32岁之前,却迟迟没有参加过任何一次科举考试。直到1751年,他才因为父亲的关系,以恩荫举人的身份参加了当年的会试和殿试,并获进士出身。这一年,和乓凰辍U饩统晌踯鋈说睦飞弦桓龃永疵挥薪饪拿铡�
不管怎么说,刘墉终于当官了。也就是说,刘墉终于具备了与大贪官和返淖矢窳恕5比唬踯嫉惫俚氖焙颍羁嫉募改昀锼诒本谇』实凵肀叩惫伲浜笙嗟背さ氖奔淅铮鸵恢笔窃谕獾氐惫倭恕R簿褪撬担湛荚诒本┑惫俚氖焙颍姑挥錾虾瞳|呢。况且,那时的和蔡。姑挥猩涎亍�
问题在于,既然刘统勋那么受乾隆皇帝器重,他的儿子刘墉为什么会一直在外地当官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刘统勋本人和乾隆皇帝都不让刘墉在北京呆着。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刘统勋担心北京恶劣的政治环境会对初入官场的儿子不利。毕竟自己长期在北京,今天弹劾这个,明天收拾那个,得罪了不少人,自己的儿子长期待在北京,很容易让人抓到把柄,然后再趁机陷害自己全家,到时候得不偿失;而乾隆皇帝则是觉得,刘统勋是自己非常器重的人,如果再把他的儿子弄到身边,会被其他的大臣说三道四,那样给刘统勋带来不好的影响,不利于他的工作。所以,刘墉就只能一直在外地当官了。
但是,后来在刘墉回到北京以后,在真实的历史上,与和俚牧踯娴氖且恢痹诟瞳|斗么?
刘墉的仕途:刘墉智斗和�
根据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考证,我们可以认定,与和俚牧踯桓瞳|斗不好说,但开开他的玩笑还是可以的。比如,很多史料上面就记载着下面的一件事:
话说某一年的大年初一,刘墉心想:和欢ɑ崛セ使“菽辏魉脱顾甑睦裎铮液尾唤璐嘶岣鐾嫘δ兀亢芸欤踯牒昧艘桓鲋饕狻K弦簧砥评玫囊路砭∈怯妥眨叱雒湃ァC磐獯笱└展嗯⒙亍A踯秩萌税盐鬯迷谏厦妫缓笳驹诿疟叩群颍胰艘苫蟛唤狻�
不久,和慕巫有芯醺徘埃踯衅腿说胶瞳|轿前高声叫道:“中堂亲自到敝府贺年,实在难得,乃吾主恭幸。”随又传呼:“主人,和大人来拜年了。”刘墉忙迎出道:“中堂大人到敝府贺岁,下官合府荣幸,请下轿。”和坏孟陆危南耄液退妇湟簿桶樟恕D闹踯陆危础捌肃獭币簧蛟诘厣希幌伦有辛艘桓鑫逄逋兜氐拇罄瘛0凑涨宄睦窠冢蟪贾淙粑涣衅降龋鸵岳裣啻:瞳|也只好跪下答礼。和碧焓翘氐厝グ菁噬系模质谴竽瓿跻唬┳欧浅8删徽唷5鹊剿酒鹕砝吹氖焙颍丫俏刍嗦怼:瞳|到宫里,在乾隆面前哭诉道:“刘墉如此捉弄奴才,皇上也不过问一二。”哪知乾隆哈哈大笑起来:“你俩平日玩笑惯了,你不要放在心上。”
我觉得,像这样的事情,在刘墉身上或许发生过。但是,要说在朝堂上公开与和邪澹欢筒污篮瞳|,这在刘墉的一生中是没有发生过的事。
为什么呢?原因之一,就当官的正直程度而言,刘墉似乎不如他的父亲刘统勋和爷爷刘棨。我们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最大的一个根据就是他们死后被追认的谥号不同。
前面我们讲过,刘统勋死后,被追认谥号为“文正”,这是清朝皇帝在大臣死后所能够给予的最高封号,整个大清朝296年一共才给了8个人这样的封号。而刘墉死后,只是被谥为“文清”。这个“文”的解释同前,即翰林院出身;而“清”字则只能解释为“清官”,就是说刘墉只是不贪婪、出污泥而不染而已,还远远达不到“正”的水平。可见,就连当时的君臣也都认为他不如他的父祖们。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刘墉在清朝几代为官,也可以说是清朝的重臣,但他并不会真的公开与和邪濉�
说远一点,和檬频氖焙蛄踯辉趺锤罚炊呛瞳|在被治罪之后,刘墉开始积极主张严厉处理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