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春圩工程完成后,沈括被调到陈州宛丘担任过一段时间的县令。这段
时间内,沈括练习了气功,把自己肺脏、脾脏多年的慢性病治愈了。到这时,
沈括入仕快十年了,官职始终不过县令一级,而且在宋朝凭父荫循常例递升
官阶,也不是正经出身。到嘉祐七年(1062年)秋,三十二岁的沈括参加了
科举考试,考中进士。从这以后,他的政治生活进入了重要时期。
第二年,沈括被朝廷派至扬州做司理参军,由于他才学出众,颇得上司
张刍的赏识。经张刍的举荐,在治平三年(1066年),他来到京城,入昭文
馆编校书籍。由于他平时公务不多,昭文馆又有大量藏书,所以沈括利用时
间和职务之便,阅读了大量馆藏书籍,尤其深入钻研了天文学。年轻的英宗
皇帝也曾向他询问过一些天文方面的问题,他作了很好的回答,得到了皇帝
的嘉奖。这时,昭文馆的一位官长对他的才学还有些怀疑,便又提出一些问
题要他回答。
他问沈括:“天上有二十八宿星座,但间距不等,多的相距三十余度,
少的只有一度,这是什么道理?”
沈括回答道:“天空中星辰分布本无所谓‘度’,只不过是研究天文历
1
法的人为了计算方便,以太阳的运行轨道黄道为规,把天空分为365 度。
4
二十八宿星在天空中的分布原本不均匀,自然就谈不上相距间度的均匀了。”
… Page 5…
官长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又问“日和月的形状是像弹丸(球体)呢,
还是像圆扇 (平面圆形)?”
“像弹丸。”沈括脱口而答。
“何以证明?”
“这可以用月亮的盈亏来加以验证。”沈括边回答,边从书桌上举起一
个弹丸来作比,“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而是靠日光的照射才反射出光来
的。每当月亮初升,日光照到它的侧面,所以新月如钩;月中时,日光照到
它的正面,故而满月如轮。就好比我于中的这颗弹丸半边涂上白粉后,您从
侧面看它,有粉的地方像钩形;而从正面看去,就是圆形了。这与月相盈亏
的道理是相同的。”
这个形象的比喻使得官长不住点头。随后,他又问:“日月运行,每月
都有朔和望,为什么却不都能发生日月食?”
沈括对朔和望当然是非常清楚的。他知道,阴历每月初一,月亮运行到
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月亮和太阳同时出没,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这就叫
朔。初一这天也称朔日。阴历十六日左右,地球运行到月亮与太阳之间,这
天太阳从西边下落时,月亮正好从东方升起,这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就是
圆的,这就叫望。这天就称望日。官长的意思很明白:即然在朔望期间日月
总是几乎和地球成一条直线,那为什么并未都发生日月食呢?沈括对这个问
题早就研究过,因此马上作了回答:
“当太阳射到地球上的光线被月亮挡住时日食便发生了,所以日食一定
发生在朔日。当地球挡住了日光,月亮这时走入了地球的影子中,便发生了
月食,所以月食就一定发生在望日。但是太阳轨道黄道与月亮轨道白道并不
重合,它们之间有一个夹角。所以,只有在黄道、白道交点的附近,日月和
地球真正处在同一直线上,才有可能发生日月食。”
官长听得愈发明白。接着,沈括又详尽描述了日月食出现的方位,井指
出黄道与白道的交点每月向西后退一度多,经过十八年零六个月,交点退行
一周。
沈括对于这几个天文学问题的解释,与现代天文学理论与实际大体相
符。黄白交点退行时间的计算,更是与现代数值极为近似。在九百多年前,
没有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的情况下,得到这样的答案是很了不起的成就。
正因为沈括具有相当精深的天文学知识,到了熙宁五年(1072年),宋
神宗任命他为提举司天监,就是国家天文台的台长。司天监掌管天文历法,
其主要任务是观测天象、推算历法。显然,这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部门,没
有学有专长的内行是不行的。然而沈括到任后,发现监内官员大多不学无术,
没有真正懂得天文的人才,观测仪器也很匮乏。他们得到的一些数据,多半
是凭主观臆断或脱离实测的纸上推算得来的,缺乏科学性又脱离实际,对农
业生产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沈括从两方面同时进行全面整顿。首先,他打破官
阶资历和门阀等级,排除阻挠,推荐平民历算学家卫朴入司天监。卫朴本是
一个双目失明的算卜者,但他擅长心算与筹算,记忆力非凡,对天文历法也
有很深的研究。沈括让他担任业务骨干,主持历法的修改。同时,他还罢免
了六个不称职的官员,调入一批懂业务的新人进行培训,学成后分配在监内
工作。
另一方面,沈括破除了北宋传统的以推算为主要手段的修历方法,坚持
… Page 6…
深入实际,通过实测进行参验的方法来制定新历。要进行实测,必须有准确
的观测仪器,而司天监的旧仪器都已无法使用,因此沈括对旧仪器进行了改
造。首先,他改造了浑仪。
浑仪,是天文学家观测天体方位的重要仪器,它是一个模拟天空星辰实
际运行情况的模型。我国在公元前四世纪就有了浑仪,它的上面还有两个圆
环,一个是固定的赤道环,另一个是赤经环。随着科技的进步,到了东汉海
仪上增装了黄道环,张衡又加上地平环和子午环,到唐朝初年,李淳风把浑
仪由两重 (仪体、环)改为三重,加入了由黄道,白道和赤道等三环相交的
三辰仪。这就是宋以前浑仪的简要发展史,可以看出,仪器的发展方向是环
数越来越多,结构越来越复杂。物极必反,由于环数太多而相互交错,势必
会遮掩部分天区,减少观测范围而不利于观测。
实践经验丰富的沈括,发现了浑仪发展的不良趋势。为扭转这种现象,
经过反复研究,他发现白道环没有大的价值,又常常遮蔽仪器中的了望孔,
于是就取消了白道环;同时,他还改变了一些环固有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
视线。沈括此举,使浑仪发展方向发生了可喜的转折。元代科学家郭守敬,
就是沿着他的方向,取消了黄道环,既大大开阔了观测者的视野,又能保证
观测效果。
此外,沈括对计时器——浮漏与观日影的仪器——影表都做了改进,使
它们更加准确。为了说明他改制仪器的原理,沈括写成了著名的《浑仪议》、
《浮漏议》和《景表议》等三议。实际上这三篇文章的内容,不仅是对仪制
改制的说明,同时阐述了沈括的几个重要的天文理论。它们是我国天文学史
上的重要文献。
有了学有所长的人,又有了新的观测仪器,熙宁八年(1075年)闰四月,
由沈括和卫朴通力合作修成的新历《奉元历》,正式颁行了。新历以
365。243585日为一年,这同现在实测的365。2422日比较,虽稍大却比宋朝
已颁行的历法都准确。因此,新历受到人们的好评,宋神宗也对它大加赞赏。
但由于实测的时间不长,数据不够丰富,因此新历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元
祐五年(1090年)发生了冬至落后一天的误差。但是,沈括靠实测修历的原
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郭守敬的《授时历》就是遵循沈括的修历原则而
修成的,它使古代历法跃上了新的台阶!
在主管司天监的日子里,沈括又通过测定日影,对“蒙气差”现象作出
了科学的解释。“蒙气差”指的是天体发出的光从空间稀薄的外层空间进入
地球大气时所发生的光线折射现象。就好比把一支铅笔放在盛有水的玻璃杯
中,看上去铅笔就发生弯曲一样,实际上是光线折射现象所引起的。因此沈
括认为,人们在地面上观察到的太阳位置,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人们观察
到的太阳高度,比太阳的实际高度要高。他对“蒙气差”现象的这一科学解
释,比西方要早五个多世纪。
三、激流勇进 变法骨干
沈括是一位有卓越成就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有先进思想的政治家。他是
王安石变法运动中的一名骨干人物。
北宋初年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较前代
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到了沈括为官时,建立了一百余年的北宋,已暴露出了
… Page 7…
封建国家的各项固有矛盾。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广大农民却无立锥之地;
外患纷乱,北有辽国、西有西夏,后来又有金国,他们不断犯边,使得北宋
政府增加大量赋税以备军费;北宋政府官员剧增,各项开支浩繁,更使得统
治阶层加重对广大平民的压榨。许多农民辛苦一年收的粮食,几乎全被官府
收走充做多如牛毛的赋税,他们只能以糠麸、菜根、植物的果实等渡日。民
不聊生、官逼民反。沈括之时,就发生过京东王伦,京西张海、郭邈三,河
北王则等领导的农民起义。
社会矛盾如此尖锐,使得北宋统治者不得不考虑改弦更张。代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