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教会历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介绍修道主义以先,要对两个名词作适当的澄清。修道主义(Monasticism)与苦修主义(Asceticism)意思并非完全相同。前者泛指一般的远离世俗负累,专注於某个宗教目标的生活形式,基督教的修道主义始於四世纪,多在群体中以固定形式进行。後者则指著某种对付罪恶与获得善行的特殊操练方法,例如长时间禁食或遵守食物禁戒、完全沉默、保持警醒,甚至打苦鞭苦待自己……等等带有镇压肉体的苦行味道的操练方法。苦修主义早於耶稣时代已颇流行,而在初期教会多以个人方式进行。
  此外,也有一些独自远离凡尘,躲在山林或沙漠旷野修道的隐修土(hermits)。他们有些采取苦修的形式,也有些专事冥想祈祷。他们的修道形式,称为隐修生活(hermitage)。
  II.修道主义的诞生。
  A.初期教会的禁欲苦修主义。
  1.严格履行奉献所有的使命。
  初期教会十分强调道德操守的重要,他们认为基督徒须严格保持贞洁敬虔,不容罪恶相侵,更必须贯彻信仰的各项要求,不容有任何妥协或宽容的馀地。不少信徒甚至严格遵行耶稣基督对少年长官的教训:「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太十九 16-22;可十 17-22:路十八 18-23 )今天我们读这段经文,多数会将之灵意化,认为耶稣基督只要求我们在心态上而非实际上舍弃钱财。要是那位少年长官也如此灵意地解释耶稣的教训,他便不用忧忧愁愁地离开了。我们若观察经文的上文下理,便晓得那是耶稣的实际要求,当中不存在转寰与取巧的空间。
  无可否认,初期教会一百以来都鼓励信徒为主舍弃一切。使徒行传记载彼得间接治死两个假装奉献所有家财、欺哄圣灵的人(徒五l-11)。虽然当时教会并没有强制要求信徒捐弃所有家产;但从圣经资料所知,初期教会确实有不少人自发地践行奉献家财周济穷人的命令。甚至在二、三世纪以後,仍有不少教父身体力行,将自己所有的奉献出来。
  2.教父的榜样。
  由於不少信徒对信仰要求严谨,他们不能容忍教会内道德宽弛的现象。第二世纪末的教父特土良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因不满大公教会的道德操守未够严谨,毅然加入当时的一个灵恩阵营——孟他奴主义(Montanism)。孟他奴主义可以说是灵恩运动的始祖,他们在强调属灵恩赐之同时,要求信徒严格遵守圣经教训,并变卖所有过集体生活。这是一个在道德和灵性要求上都极其严格、具排他主义倾向的教派。
  第三世纪的教父居普良(参页72 )在信主以後,立即变卖家产周济穷人,并且严格遵守道德戒律:包括守独身、禁食、祷告、默想、远离世俗及追求圣洁等。而二世纪的教父俄利根(Origen,约185-254)的做法便更极端,他按字面意义严格遵守圣经的教训,不单过极贫穷的生活:全身的财物只有身上穿著的一件衣服及一双鞋子,晚上只睡在地板上。他甚至将自己阉割了,这是以字面来实践「为天国的缘故自阉。(太十九12)的要求。
  也许我们会对这些教父的行径大感诧异,但要是我们对圣经真的抱严谨恭敬的态度,便不致如此。可惜,今天大多数基督徒都过分强调人本主义,将圣经中「叫价甚高」的要求刻意冲淡或忽略,彷佛这些从来不是圣经的说法。譬如说,我们批评天主教对神甫严守独身为过分的要求,却没有想起耶稣确实要求某些人为天国的缘故自阉。我信主二十多年来,就从未在教会讲坛上听过有关的信息,它们几乎已被排除出圣经以外。对今天好些基督徒而言,圣经已被约减至只讲喜乐平安的信息,对人再无任何道德或灵性的要求了。
  反观初期教会的信徒,他们对严格遵守圣经要求的人予以真切的尊崇,鲜会视这些人为极端分子。这些遵守严谨道德规律的教父一般都没有远离人群,过隐居生活,他们仍在信徒中间从事牧养工作。他们过的是苦修生活,与第四世纪出现的修道主义沾不上边。
  B.三、四世纪的隐修主义。
  严格来说,修道主义并非於四世纪中叶突然冒出来的产物,却是其来有渐,早在第三世纪或更早时期,已经有人离开人群过隐修生活,隐修主义篇修道主义的雏型。我们追溯基督教的隐居修道的传统时,甚至可以上溯至犹太教的爱色尼派。近世纪发现死海古卷的地方,正是爱色尼人的居住处。他们离群独处,过著完全退隐的生活,与世界没有任何接触。
  1.初期的隐修运动。
  在二、三世纪时,有一些隐修士在埃及的沙漠定居,过苦修生活。他们为数不多,不为教会领导层所欢迎,教会主教则尤其猜忌这些隐修士,认为他们既不合群,又不受主教的管辖节制。由於这些隐修士中不乏灵性与神学皆出色的人,如俄利根等,他们深邃的思想不为多数主教所明白,但他们高超的灵性表现却吸引许多信徒对其膜拜,因而削弱了信众对主教的向心力。主教们认为隐修士有哗众取宠、招揽群众的嫌疑,所以抗拒他们。
  隐修运动的掀起确实为教会带来不少问题。隐修士离群独处,为要证明自己可以克制肉体情欲,竞相用更标奇立异的方法来实践信仰,包括以异常姿势长久站立、自悬於旗杆之上(为要保持做醒),或自残躯体等。他们企图用某些外在的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敬虔:但他们的举动过分激烈,无疑造成不艮的风气,加上的确存在某些沽名钓誉之士,专为吸引群众而苦修,便使得这个原意为否定自己的行为,变成高举自己的手段了。
  在当时,教会里流传著许多关於隐修士的故事,绘声绘影地讲述他们有怎样超凡入圣的属灵经验及权柄。一般群众对这些隐修士都趋之若鹜,认定那些能站在旗杆顶三个月之久的人,必然具有某种属灵智慧与神圣能力,并请隐修士为他们祈祷、医病、赶鬼,甚或替他们施行神迹奇事。这间接鼓励了某些隐修土愈发刻意尝试更加惊人的行动,以吸引信徒群众。总括而言,初期埃及的隐修运动受到教会领导层的排斥。
  2.新柏拉图主义的影响。
  初期的隐修运动与新柏拉图主义有密切的关系。简单地说,新柏拉图主义是一套二元论的世界观。他们相信在肉眼可见的物质世界之上,还有一个更加真实的理型世界(World of Ideas)。相对於理型世界,物质世界是虚幻而短暂的。它不过是理型世界的抄本。人的灵魂原不属於这个物质世界,却属於理型世界,只因误入尘网、降落凡间,始为肉身和物质世界所牢笼。人必须竭力摆脱尘世的拘禁,便灵魂重返天家,而其方法就是透过克制情欲,使灵魂不受肉身的辖制;最後达至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当人做到看破红尘、无知无觉、无动於哀之时,他便走上得救之路,能返回天家了。
  新柏拉图主义贱视物质和肉体的思想,对基督教产生深远的影响;其否定肉体的价值、追求超脱现世救赎的想法,更助长了隐修主义的发展。隐修主义强调攻克己身、克制情欲,与新柏拉图主义的观点是异曲同工的。
  3.白色殉道的观念。
  白色殉道(White Martyrdom)观念的提倡,对隐修运动的发展也有相当影响。当基督教还处於非法的政治地位之时,基督徒若不幸遇上政治逼迫,要不放弃信仰,便得为主舍命,殉道是自然不过的事。为了鼓励信徒坚守信仰,勇敢捐躯,教会里流传著许多歌颂殉道士的故事,殉道也成为信徒最大的功德。
  在一般情况下,人总是期望保存生命、害怕殉道的;但也有一些特别敬虔笃信的人,热衷於以自毁方式来表达彻底效忠(这种宗教心理是相当普遍的,绝不限於初期教会的信徒)。当基督教成为合法宗教後,殉道已成为不可能的事,等於失去了一个向上帝表达忠诚的方法。有人便主张:隐居修道是另一种殉道的形式,因为它彻底否定一己的肉体及感情,同属治死自我的行动。他们称隐修为白色殉道,因为不用流血。这说法更使隐修运动广泛地受到信徒推崇。
  4。对教会世俗化的回应。
  第三世纪以後,教会不断地发展,信徒人数急增,当中不乏社会上流人士。基督教逐渐脱离少数教派的行列,晋身为社会主流的宗教。从前许多对基督教不利的谣言,如说基督徒吃人肉、犯奸淫等,都随著信徒人数增加、社会人士对基督教认识愈来愈清楚而逐渐减少,歧视苦待基督徒的情况也渐消失。但这时期教会仍间歇性地遇到逼迫,不过与起初两个世纪不同的是,此时的逼迫已由民间转移至政府,冲突也由社会与文化的层面转移至政治的问题上,就如政府要求信徒敬拜国家神明的争议。
  基督徒非但不会再因信仰而被社会大众排斥,有时甚至成为获得社会赞誉的原因——凡基督徒皆道德高尚,此为金漆招牌,信誉保证。不过,信仰所要求的代价愈少,信徒的属灵与道德水平便愈趋下降,这是几无例外的教会规律。三、四世纪间教会曾遭遇两次严酷的逼迫,许多基督徒叛教贪生,其中包括不少主教与长老在内。这现象既显示政治迫害的厉害程度,又反映出信徒素质转趋降低,他们大多经受不起信仰的试炼。
  当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合法宗教後,一切迫害已成过去,信徒毋须为信仰付出任何外在强制性的代价,信奉基督教不再是令人蒙羞或吃亏的事,甚至成荒大势所趋、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我在第二课也曾述及,当信徒人数急升,信徒素质却会下降。在众人皆是基督徒的情况下,教会急促世俗化,属灵气氛低落,信徒不再期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生死祸福的抉择,要求他们过初期教会般严谨的、反社会的生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他们只好转向寻求别种表现敬虔的特殊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