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巴门尼德断言,一切感官知觉仅仅提供错觉,其主要错觉恰恰在于它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不存在者也存在着,似乎生成也具有一种存在。凭借经验所认识的那个世界的全部多样性和丰富多彩,它的质的变化,它的上升和下降的秩序,都无情地被当作纯粹假象和幻觉弃置一旁了。由之出发一无所获,也就是说,人们为这个伪造的、彻头彻尾无效的、仿佛由感官骗得的世界所付出的全部努力都付诸了东流。
谁若做出了巴门尼德这样的总体判断,他就不会再做一个探索局部的自然科学家。他对现象的同情枯萎了,他甚至痛恨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现象,痛恨自己不能摆脱感官的这个永久骗局。现在,真理只应居住在最苍白、最抽象的一般之中,居住在最无规定性的词的空壳之中,就象居住在蜘蛛网之中一样。而在这样一个〃真理〃近旁,则坐着那么一位哲学家,他象抽象概念一样贫血,裹着公式的编织物。蜘蛛毕竟还想吃它的牺牲品的血,而巴门尼德式的哲学家却恰恰最仇恨他的牺牲品的血,那些被他牺牲的经验现实的血。
上一篇
73。txt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十一 PARMENIDES Ⅲ空洞的〃存在〃
11.1 可靠性的追求
然而他是一个希腊人,伊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岸中部的Ionia)革命爆发时他大约正当盛年。当时,一个希腊人要逃避太丰富的现实也还是可能的——他把现实看作想象力的一种狡狯的建构,可他却不是象柏拉图那样,逃入永恒理念的国度、创世者的工场,以求放眼于事物的纯洁完满的原型,而是逃入最冷漠、最空洞的概念——〃存在〃——那死亡般的寂静之中。我们要谨防按照错误的类比来解释这样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这种逃避并非印度哲人意义上的遁世,其动力并非对于人生的堕落、短暂、非神圣性质的深刻的宗教信念;它虽有其终极目标——静息于存在之中,然而对这终极目标的追求,它不是宛若神秘地沉浸在一种令人沉酣饱满的精神状态中(这种状态对于普通人来说是谜样般的叫人困惑难解)。
巴门尼德的思想毫不沾染印度哲思的醉人暗香,而在毕达哥拉斯和恩培多克勒身上,这种气息或许不是完全不可察觉的。毋宁说,在当时,上述事实的特别之处正在于没有芳香、色彩、灵魂、形式,完全缺乏血肉、宗教精神、道德热情。叫我们惊讶的是那抽象化、公式化的程度(而这竟发生在一个希腊人身上!),特别是那追求可靠性、确切性的可怕冲动,竟然出现在一个倾向于神话式思考而想象力又是最奔放、最流动不居的时代。
巴门尼德祈祷说:〃只求给我一个可靠性,神祇们,即或在不可靠之海洋上,它们仅是一叶扁舟,但已经足以飘洋过海了!请把一切生成的、茂盛的、绚丽的、繁荣的、骗人的、诱人的、活生生的东西拿走,请把这一切拿给你自己,只求给我唯一的、贫乏的、空洞的可靠性!〃
11.2 空洞的〃绝对存在〃
在巴门尼德的哲学中,奏响着本体论的序曲。经验没有象他自己所想的那样,向他提供任何一个存在;可是,他能思考存在,由此他推论存在必定存在着。这个推论建立在下述前提上:我们拥有一个达于事物本质和不依赖于经验的认识器官。在巴门尼德看来,我们的思维材料完全不是来自观察,而是来自别的什么地方,来自一个非感性世界,我们通过思维可以直接进入这个世界。
但是,亚里士多德业已令人信服地驳斥了类似的推论;他断言:存在决不是本质固有的质性。正因为如此,从〃存在〃的概念——它的本质无非就是存在本身——根本不能推导出存在的实质存有。〃存在〃与〃不存在〃的矛盾,如果没有实在的对象(即没有使这一对矛盾得以抽象出来的感官观察),它就是完全空洞的逻辑定值。如果不回溯到观察,它就只是概念游戏,事实上没有任何东西被认识到。因为,真理的纯粹逻辑标准,正如康德所教导的,即一种认识同普遍的形式的知性及理性法则的一致,虽然是一切真理的先决条件,是一切真理的消极前提,但是,逻辑不能继续前进,它不能检验和揭露涉及内容而非形式的错误。谁只要试图寻找〃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这对命题、这个逻辑真理的内容,就会发现事实上没有与这对命题严格对应的唯一现实。对于一棵树,我既可以在同一切其他事物比较的意义上说〃它是〃,也可以在同它本身另一时刻比较的意义上说〃它将是〃,最后,还可以说〃它不是〃,例如,当我看到灌木时,可以说〃它还不是树〃。词只是事物彼此之间以及事物和我们之间的关系的符号,毫不涉及任何绝对真理。而〃存在〃这个词,正和〃不存在〃这个词一样,仅仅标志一种联结万物的最一般关系。既然事物本身的存在是无法证实的,那么,事物彼此之间的关系,即彼物此物的〃存在〃和〃不存在〃,也同样不能使我们靠近真理的国度一步。
我们凭借词和概念决不能逾越关系之墙,进入事物的某种神奇始基。即使在感性和知性的纯形式中,在空间、时间和因果关系中,我们也没有获得任何看来象是永恒真理的东西。对于认知主体来说,想要〃置身事外〃而看到和认识到什么,乃是绝对不可能的;以至于可以说,认识和存在在一切范畴中是对立至深的。
如果说,在巴门尼德的时代,对理智的批判还很粗浅幼稚,因而他可以想象由永远主观的概念达于自在的存在,那么,今天,按照康德的看法,那肯定是一种狂妄无知的举措。许多地方,尤其是在那些想扮演哲学家的半吊子神学家中间,〃有意识地把握绝对〃被视为哲学的使命;譬如说,其形式或有如黑格尔(近代德国哲学巨匠Hegel)所表白的:〃绝对必已存在着,否则它如何能被寻索?〃或者,如贝内克(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Beneke)的说法:〃存在无论如何必定已经存在,无论如何必定是我们可以达到的,否则我们就不可能一度拥有存在的概念了。〃
拥有存在的概念!仿佛它未曾在其词源中显示极其可怜的经验来源似的!因为,〃esse〃(存在)原本只是指〃呼吸〃。只要人使用其他万物,他就是传达了一个信念:他自己通过一个隐喻,亦即通过某种非逻辑的东西,呼吸和生活在其他事物上面,并且按照人的类比把它们的存在理解为一种呼吸。现在,这个词的本来含义几乎湮灭了,但毕竟余泽犹在,因而人总是按照自身存在的类比,即用人格化的方式,且总是通过一种非逻辑的转借手段,来想象其他事物的存在。即使撇开这种转借手段不说,就人而言,命题〃我呼吸,故存在着〃也是完全不充分的。对之必须提出异议,正象对命题〃我走,故我在(或故他在)〃(ambulo,ergo
sumDergo est)必须提出异议一样。
上一篇
74。txt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十二 PARMENIDES Ⅳ可疑的悖论
12.1 否定感官的悖论
另一个概念,内涵大于存在者这个概念,巴门尼德同样也已发现,虽然还不象他的学生芝诺(Zeno)使用得那么精妙,这就是〃无限〃的概念。不可能有无限者存在,因为在这样的假设中,会产生〃一个完善的无限〃这样一个矛盾的概念。假如我们的现实、我们现有的世界处处具有这种〃完善的无限〃的性质,那么,按其本质来说,它就意味着对逻辑、从而也是对实在的违背,因而是欺骗、谎言、幻觉。芝诺特别运用间接证明法,例如,他说:〃不可能有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运动,因为如果有这样的运动,就会有'完善的无限',而这是不可能的。阿基里斯(希腊神话中的英雄Achilles)在赛跑中不可能追上起步稍微领先的乌龟,因为他要到达乌龟出发的那一点,就必须已经跑完了无限的距离,也就是说,首先跑完这段距离的一半,然后跑完四分之一,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一,如此以至于无穷。如果他事实上追上了乌龟,那么,这是一种不合逻辑的现象,因而决不是真理、实在、真实的存在,而仅是一种欺骗。因为,穷尽无限是绝对不可能的。〃
这个理论的另一种通俗表达手法是〃飞箭不动〃。飞箭在其飞行的每个瞬间都有一个位置,它在这个位置上不动。那么,无限个静止位置的总和就等于运动了吗?无限重复的静止就是运动,因而就是自身的对立面吗?在这里,无限被利用来作为化解现实的硝酸。但是,如果概念是固定、永久、存在着的(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与思维是同时发生的),也就是说,如果无限是决不可能成为完善的,如果静止决不可能变为运动,那么,真相是箭完全没有飞动,它完全没有移位,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时间并没有流逝。换言之,在这个所谓的、终究只是冒牌的现实中,既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也没有运动。最后,连箭本身也是一个虚象,因为它来自〃多〃,来自由感官唤起的非一的幻象。假定箭拥有一种存在,那么,它就是不动的,非时间的,非造而有的,固定的,永恒的——一个荒谬的观念!假定运动是真正的实在,那么,就不存在静止,因而,箭没有位置,没有空间——一个荒谬的观点!假定时间是实在的,那么,它就不可能被无限地分割,箭飞行所需要的时间必定由一个有限数目的瞬间组成,其中每个瞬间都必定是一个原子——一个荒谬的观念!
我们的一切观念,只要其经验所与的、汲自这个直观世界的内容被当作〃永恒真理〃(veritas aeterna),就会陷入矛盾。如果有绝对运动,就不会有空间;如果有绝对空间,就不会有运动;如果有绝对存在,就不会有〃多〃;如果有绝对的〃多〃,就不会有统一性。
12.2 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