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随着第二批、第三批物资的陆续到来,各种锅碗瓢盆、水缸坛子、棉衣铺盖、棉帽手套、棉鞋毛袜、针头线脑等生活物资,也都摆进了修缮一新的房子里。
直到这一刻,这些几辈子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贫苦农户,感觉就像做梦似的。
老人们不断的在新房子里走着,用他们干瘪的双手一遍遍的抚摸着屋里的东西,脸上除了唏嘘还是唏嘘,不断的自言自语,就像魔怔了似的。
男人们坐在自家的坑头上,不断的打量着屋子里的陈设,满眼都是兴奋和激动,心里也是无比的满足,心里憧憬着以后神仙般的日子。
女人们则是呆呆的坐在外面的堂屋里,双眼迷离的看着灶台旁边架子上堆得满满当当的粮食,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不时的还要抹一把眼泪。
当然,最快乐的还是那帮熊孩子,他们成群结队的挨家乱窜,弄得村子里鸡犬不宁。可是各家的大人却对孩子们都非常纵容,任由他们尽情的玩闹撒欢。(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卫所
远东在中原各地“劝离”了大批的佃户,把他们安置在远东公司的控制区域。虽然这些地区大片土地已经荒芜,但是公司基层管理干部的带领这些佃户,在公司的大力支持下,仅用了两个多月就完成了大面积的土地复垦秋翻任务。
与此同时,各个中队的基层干部还领着他们,在入冬前完成了大批危房旧房的修缮改造任务,使得这些迁徙到各地的佃户,有了越冬的房子。
公司基层管理干部也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最终取得了这些穷苦的底层佃户的信任,也为接下来的基层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远东公司在中原其他地区的基层单位,虽然他们没有那样的条件,但是他们也在努力的开展工作。
公司在各地的基层单位都在积极的寻找基层工作的突破口。明朝的政策,就是“有斯田服斯役”,耕种军田即服军役,耕种民田服民役。
随着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民户的土地已经逐渐私有化。但是卫所的军田归大明所有,屯田的都是大明各地的军户。所以最先展开基层工作的地区,就是原来设在大明各地的卫所。
明朝建立以后,军事制度的“卫所制”也在全国各地逐渐推行,凡重要地方设“卫”,次要地方设“所”。“卫”设指挥,“所”设千户、百户,统领本卫所的军队。
其实卫所兵制,就是吸取历史上的屯田经验,是一种寓兵于农,守屯结合的建军制度。朱元璋曾经非常自豪的说:“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在明代,当军是一种强制性的差役,据《明史。食货志》载:明初统治者实行‘人户以籍为断’,将天下户分为三等,“曰民,曰军,曰匠”。
军户即户籍种类属军籍之户,军户为世袭,且管理颇为严格,除籍十分困难,大致上除非丁尽户绝、家中有人成为高官或是皇帝敕免,是无法除军籍的。
军丁军装和旅途所需费用一律由自己承担,衣着自备,粮饷也不因生儿育女、人口增添而增加,所以军丁的妻儿老小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且还不能因为是军户免除朝廷的徭役,生活状况比普通的民户还要苦逼。
可明中期以后,卫所制逐渐受到破坏,卫所军丁受到军官们的层层盘剥,军粮也常被军官克扣,或拖欠甚至几年不发军饷,一些军士甚至以乞讨为生。
到明末时卫所军备已经彻底废弛,所有军户屯田被军头侵占,将官们让军士为他们种田耕地、捕鱼采木、贩卖私货。军士成为军头手中的工具和苦工。军户已经彻底的沦为各级军头的佃户和奴仆,受尽了各级军头的欺压和剥削。
卫所军丁在服役期间,还经常被政府、官宦权贵们奴役做苦工的对象。一些重大工程往往由军丁完成,如修筑宫殿、皇陵、疏浚河道等。
大明各地军屯的数量,最高时达到了**十万顷,大约占据了大明总田亩数将近十分之一。明代作屯田的土地从本质上都是官田,尽量不夺民田,但这也造成了卫所屯田分散,屯田与民田交错,屯地远离卫所的状况。
到明末的时候,各地的士绅官僚、藩王勋贵不断霸占各地军屯的耕地,再加上各地卫所军户怠耕、逃亡和武装反抗,造成的大量土地被抛弃,使得大明各地的军屯耕地屯田的面积不断的减少,各级军头把军屯耕地变成了自己的私人土地,使得军屯耕地的数量依然达到了数十万顷。
公司进入中原以后,虽然没有触动各地士绅阶层的利益,但是大明各地的卫所属于军事单位,所以公司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派出远东军对大明各地的卫所进行强制接收,对卫所的军屯土地全部收为国有,并没收了各级军头的产业,只是让他们和家人,带着自己的少量金银细软限期离开卫所。
公司派出了派出武装警察部队和火枪民兵驻守,民委会工作小组的大批基层干部也相继深入到各地的卫所开展工作。
当远东基层干部来到各地卫所的时候,看到的情景让他们目瞪口呆,简直是触目惊心。各地卫所的军户生活非常的凄惨,各地底层的贫苦农民比他们要幸福多了。
直到现在远东公司才知道,在大明最惨的并不是底层的民户,而是这些卫所的军户和匠户。大家一直以为大明各地的卫所和大明边镇差不多,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北有蒙古,东有后金,所以大明对九边军镇还是比较重视。所以大明九边军镇的军户虽然也很苦,但起码还能混口饭吃,可内地的军户实在是太惨了。
他们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这个真不是玩笑,很多军户一大家子人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裤子,谁出门谁就穿上。可以想象一下,卫所的军户和匠户是多么的苦逼。
各地卫所军户屯地的生产,不仅要留作自用,还要上交屯田子粒,而军屯的屯租是民田的三倍多,是一般官田的一倍多,军户耕种土地,收成的百分之七十五都要上缴。
而且上缴的数目是固定的,就算当年受灾颗粒无收,粮食都是必须上缴的,有些军户遭受灾害之后,无法上缴粮食,只能够卖掉所有值钱的东西,凑足银两,抵作上缴的粮食,而且军队对军户的管理非常严格,不能够上缴粮食,遭受的是最为严厉的惩罚。
军队之中的武将,只要是能够掌控权力的,几乎个个贪墨,他们无情的盘剥军士,对下克扣军饷,对上谎报军士数额,套取军饷,截取到的银子全部都归自己了,更为严重的是,他们还大量的兼并土地,将朝廷划拨的耕地据为己有,根本不管军户和军士的死活。
公司董事局接到了各地卫所的报告,高建国和李明等人纷纷去了各地卫所进行视察,他们到了那里以后,都被这里的情况震撼了。
同时,他们作为军人,也为大明的军人感到悲哀。一个国家的军人和家属,混成这个逼样,国家不亡,那就真没天理了。(未完待续。)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卫所(二)
虽然大明各地卫所的情况触目惊心,但是对于远东公司民委会工作小组来说,却不是一件坏事。起码以后各地卫所的基层工作,可以马上开展起来。
大批基层大队和中队的基层管理干部,刚一进入各个卫所,就四处张贴告示。取消所有军户、匠户的户籍,从今天开始所有人都归入民籍。
卫所的军户们得知了这个消息,全都惊呆了。卫所里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全都跪在地上嚎啕大哭,凄惨的哭声震慑天地,让人听了心酸不已。
这些几辈都在卫所里挣扎煎熬的苦逼军户,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民户。
实在熬不住的都跑了,胆子大的都跟着流贼造反了,剩下的这些苦逼军户和匠户,都只能在卫所中继续苦熬。大部分人都已经麻木了,天天就像一具行尸走肉似的活着。
这些军户原本以为让他们入了民籍,就是最大的惊喜。没想到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完全的颠覆了他们的认知,让他们欣喜若狂。
远东公司民委会工作组与各个卫所的军户、匠户分别签署了两份协议,也就是“土地承包协议”和“贷款协议”。
和那些新迁徙的佃户一样,对于远东的这两份协议的内容,这些军户并不关注。他们最在乎的还是每年的地租。要知道以前那些军头疯狂的压榨剥削,已经无所不用其极。
所以他们对每年的地租才是最在乎的。所以当他们得知每年的地租只收三成的时候,都不相信的自己的耳朵。经过了反复的确认,这些军户如梦初醒,纷纷跪在中队干部的面前,咣咣的磕着响头。
一个个军户用额头狠狠的撞击着地面,磕得血淋淋的,让人看了都不寒而栗。但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还有无数的惊喜等待着他们。
当大批物资运抵各个卫所后,各个中队开始向军户们分发贷款物资,面对大批的粮食种子、棉衣铺盖、农具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品,这些苦逼了几辈子的军户彻底懵逼了。
一些人拼命的掐着自己,咬着自己,掐的胳膊都紫了,咬的手臂都出血了,他们才确认这不是在做梦,这特么都是真的。
卫所里最幸福的人并不是那些军户,而是那些匠户。远东公司在各地卫所发现了大批的匠户,对于公司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
各部门接到消息,纷纷派人来到各地卫所挑人。为了争夺这些稀缺的人力资源,各个部门的负责人相互争吵撕扯,都快打起来了。
明代官方手工业使用的劳动力主要有三种,一是工部和内府各监局控制下的民匠,这是具有专业造作技术的劳动者,是官方手工业的骨干。
一种是都司卫所控制下的军匠,这是具有军器生产技术的劳动者,是官手工业的次要力量。还有一是户部控制下的灶丁,就是各地官方盐场的工人。
强制劳役下的工匠们,其社会地位也特别低。工匠因为世代不得转业,永受奴役,所以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