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没有!公子您衣着华丽。身边仆从又鹰扬虎视,显是大富大贵之人。既然您来自北地,可否容老朽斗胆问一句……”不敢再看那边铁青着脸的吴麟征,掌柜的陪着笑脸对崇祯道:“请问公子您可有朝廷新发的宝钞?”
“宝钞?”吸取了以前的教训。崇祯在这件事上做得极其谨慎,到目前为止朝廷一共让研究院那边试印了不到两千万两。而且为了防止对大明国内的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现在也只是发放给了倭岛那边的商人。让他们在交纳朝廷税收时使用,根本不可能在市面流通。这个小小的酒楼掌柜,怎么可能会问这个东西。
“对!对!就是宝钞!敢问公子可有?”害怕人家拒绝,掌柜的赶紧接着道:“若您能用新宝钞结帐,老朽愿给您打九折!若您手里头还有多的宝钞,老朽也愿意按十比九的价格跟你换!”
用现银亏着本地换宝钞?这掌柜的该不是忙糊涂了吧?崇祯也不明白市面上根本就还没流通的东西,这人拿去能干什么?
“俺这里有宝钞,也可以换给你五百两,但你得告诉俺换来干嘛!”那种花花绿绿的纸片对崇祯没什么吸引力,他更喜欢看到满屋子堆满了金银财宝,但朱由骢第一次见到后就已经爱不释手。在研究院呈送样品的时候,他也费尽唇舌从朱启骥那里骗了两张最大面额的来。
为了能够提高新宝钞的防伪效果,这次研究院抽调出数十名特级大师负责这项工程。为新宝钞专门研制的红蓝纤维纸张除了研究院没任何地方可以生产,使用凹版进行的彩色套印方法让新宝钞看起来线条更加清晰也富有立体感,而比瑞典人提前三十年使用的水印技术则是完全意外的产物。至于那种崇祯用来坑自己弟弟的微雕技术么,当然也没被放过,在某个特定的角落里能用显微镜看到“大明帝国崇祯版宝钞”字样。
“这……”被放在桌子上的宝钞,怎么看怎么觉得比那个一脸微笑的胖子要可爱。犹豫了半晌,掌柜的双眼中那道绿光才渐渐消失,压低声音道:“老朽看这位公子也是大有来历之人,肯定不会在乎这等小利,但也请公子切莫说出去……”
又是商学院那**商搞的鬼,他们在这次和西方交易的那点样品就已经赚了好几十万两。别看现在的利润不大,但相比已有的库存来,卖出去的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可以想象,当下一次西方商人开始正式采购的时候,每笔交易金额肯定是个天文数字。赚来银子他们不会嫌多,存银子也不是没有办法,但怎么运银子却成了大麻烦。
既然是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那所有的商品不可能都集中在一地采购。江南地区生产的是轻工产品,但很多原材料却需要从北方运来。虽然经过中央集团军的大力清剿,各地的山贼土匪已经被收拾得差不多了,但运银子所雇的人手也得给工钱,各地镖局可不会给人白干活。最新的行情已经是每百两银子只要过了黄河运费一两,这实在是太黑了点。
而新宝钞的出现让商人们眼前一亮,根据周延儒打探到的消息,朝廷的确是要重推新宝钞。虽然还没定下具体的时间,但六部已经抽调出人手在研究宋元时期的做法,并参考范贼指定相关章程。如此谨慎的做法,也让商人觉得这次应该不是胡闹。否则崇祯那昏君大可直接学洪武皇帝强行推广,根本不必花大心思在防伪设计上,也不可能拿朝廷税赋来做实验。更不会在正式发行之前,就首先考虑到了回收的问题。
既然可以用这个来上税,那为什么不用这个来交易呢?以后买个东西,再也不用让人成天扛着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银子,在大明境内四处乱蹿了。
朝廷准备什么时候推广宝钞,周延儒是无法做主,但他手下的那票奸商却想出了逼迫朝廷尽快实施这项好政策的方法。就跟崇祯当年欺负他们一样,先发动民众把声势给造起来。根据倭岛上闵洪学的统计,这次流散在大明境内的新宝钞面值不会超过一百万两,数量虽然不多却也够用了。
于是,倭岛商人使用新宝钞上税享受七折优惠的消息不胫而走。虽然朝廷在崇祯六年就公布的商业税征收办法还有两年才会正式开始实施,但江南大大小小的商户们却坐不住了。要上税没问题,但凭什么海商能够享受的待遇他们没有?不就是宝钞么?仿制不出来,还不能高价收购啊?
在那张五百两的诱惑下,掌柜的甚至还说出了最新的市场行情。用十两银子收面值九两的宝钞,到了黑市上他还能赚一两!就这他还不愿意卖呢,他是要先存着,等开始缴税的时候再拿出来,那可是打七折的!
“皇兄,这又是谁给您出的馊主意?”朱由骢打死也不会相信周延儒会有那么大的胆子,没人在背后撑着他敢去鼓惑民心?
“什么叫馊主意啊?合着在你心里,为兄的就那么没主见?”在大街上踹人有失风度,崇祯忿忿不平地嘀咕道:“这办法可是为兄自己想出来的。反正倭岛那边已经答应他们免税三年了,就让他们配合着先测试一下搞个内部流通,顺便把消息放出去,让老百姓先习惯这东西的存在竖立起信心!”(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八章开路先锋
皇帝跑了,请假三天出去微服私访的大明皇帝,被镇国将军给拐跑了!虽然周皇后手上那份崇祯的亲笔诏书上明确写着,是他自己想借这个机会多玩两天,但皇帝作为君子的代表肯定懂得一诺千金的典故,怎么可能做出这种背信弃义的荒唐事?所以,这肯定是那死胖子私下给撺掇的,至少知道了这件事的朝廷重臣在用这个借口来安慰自己。
不过,皇帝被人拐跑这事可不能到处宣扬,要不然会显得现在的朝廷奸佞很没能耐。但皇帝和镇国将军身边就跟着个吴麟征,负责暗中保护的影卫也没超过一千,这么点的人手哪够?那个死胖子要是出点什么意外,会有不少番邦异族偷着乐,而皇帝的安全若是出了点问题,那大明国内还不得闹翻天?一阵锤胸顿足地埋怨后,经常进出谨身殿的奸佞们还是决定必须赶紧派出人手前去增援,以加强警戒力量。
最擅长保卫工作的影卫是必须派出去的,但整个大明国内除了逃跑的那俩小青年和早已北上的先皇,其他人都无权指挥那些死脑筋的兵痞。好在前些年制定规矩的时候朝臣们忽悠到了一个临时权利,虽然再无其他人可以直接下达调令,但只要卢象升这个中央集团军总指挥提出要求,请得皇后懿旨加盖上六部尚书的印章,最后再经过将军夫人而且必须是大夫人的许可,也还能在特殊情况下奏效。
前去增援的部队选好了,但在到底派谁去这事上又出现了分歧。其实吧,有了那一千影卫在,崇祯和朱由骢就是想跑到西方去溜达一圈都没问题。但大家好不容易才找到这么个公费旅游的借口,谁也不愿意放弃啊。
不过,朝廷最事务繁忙也不可能让所有的知情人都去,而且这么多重臣同时离开,还瞒什么瞒?也幸亏皇后识得大体。苦口婆心地劝阻了两位将军夫人,否则只要她们突然出城,连傻子都能猜出是怎么回事了。
但卢象升是肯定要去的,如果有人不同意,他就不写申请了。虽然没有影卫,这家伙也不能擅自调动军队,但他可以借口军事演习把侦察营官兵给撒出去寻找皇帝,届时还不是一样能死皮赖脸地跟着?镇国将军身边那个狗头军师的的条件也不能拒绝,不然那家伙绝对敢先行出城去通风报信。至于剩下的人么,当然只能听天由命抽签决定。
“启泰。你怎么知道朕和骢弟会到扬州?”出了南京城,不受任何约束的崇祯并没有直接选定要去哪里。而是在江浦上岸后跑到滁州去溜达了一圈,在品尝了著名的乌背金鳞鲫鱼后又买了点酥糖,一路吃着经来安到天长,又在冶山的农户家里蹭了顿饱饭,这才想到要顺路去扬州逛逛。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皇上,您不会认为臣连这点见识都没有吧?”孙奇逢的确很有能耐,刚从帝国学院拿到休假资格的他就利用学会的作弊手段。从那一大票奸佞手里抢到了这个机会。
可惜的是,他比起南居益来还是显得稍微嫩了点。而为了不被人揭发,他也只能站出来背黑锅。反正都是找借口,与同时其得罪那个奸佞和卢象升。还不如让皇帝知道自己很有学问呢。
皇帝虽然天资聪慧这些年在处理国家大事上也很少犯糊涂,但毕竟常年深居宫中,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很善良的,要骗他还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但那个成天瞎胡闹的镇国将军可就不同了。南居益赶在朱由骢揭穿孙奇逢的谎言前,赶紧问道:“将军,您和皇上来扬州。怎么没走水路而是绕了这么大个圈子?”
“俺和皇兄想怎么逛,还得经过你们批准?”没工夫去计较南居益耍的这些小心眼,朱由骢向孙奇逢问道:“启泰,学院那边的勘探队出发了吗?”
“回将军的话,据臣所知徐弘祖已经带着不少的同窗出发前往雷州府了,据他所言三年之内应该能够完成初步勘测……”孙奇逢读的是外交专业,但他偶尔也会被孔衍植拧去打杂,所以对于各分院的动向了解得还是比较清楚。
大明帝国以前拥有的官道虽然破烂不堪,却也可以应付那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修补修补也可以满足军队调动的需求,反正这么千多年来都已经习惯了。但问题就在于大明的工业化革命已经启动,现在各地还只是处于试生产阶段就已经让原有的官道不堪重负。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很有道理。大明帝国在这之前不是不想修路,而是没有能力去修。修路的资金好解决,朝廷的国库里现在都还有好几万万两呢,实在不够了还可以开门放某个胖子出去抢么。
但修建四通八达的道路,所需要的东西远远不止银子这个最基本的条件。大明的百姓是很多,这些年朝廷也在努力让他们从繁重的土地劳动中解脱出来,但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