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提笔就老-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觯挥泻⒆樱魑桓鐾粤嫡撸退黄鹕疃嗄甑陌槁轮斓弦蚧祭夏瓿沾糁⒆〗肆蒲骸K雷砸蝗俗≡谀啥返南缦拢爰拍椋丛谡飧瞿炅湔飧龅胤接黾松系郏嗄昀丛诰衤贸讨兴冻龅乃屑栊林沼诘玫搅嘶乇āT谀啥罚男牧橹ㄑ牛遥拐业搅耸⒎耪庑┗ǘ涞娜萜鳌占翘逅姹省�

//


与梅·萨藤相遇(2)



  作为读者,我们有幸分享了这些花朵;这个情形就像萨藤自己的话:
  “金盏花开了,非常少的小鱼尾菊,一些矢车菊——只有烟草花和罂粟,以其汹涌的粉色在这恶劣的夏天泛滥开来,。但最后会有可摘的东西,也会有值得为之摘花的人。”
  萨藤的这四本书,让习惯看书做笔记的我忙坏了。我不得不大量抄录她的段落,在抄录的过程中,我固定我的惊喜和感慨。看书抄录段落是我多年来的一个习惯,在女作家里面,我抄她跟抄杜拉斯差不多的篇幅。但效果是相反的,杜拉斯引导人混乱、复杂、深邃;萨藤引导人清澈、简单、阔大。
  妙处就在于萨藤的引导过程。她呈现出了一个关于生命的结论似的东西,但这并不特出,世界上有更多的高人更多的著作呈现的比她更完善更清晰,她的贡献在于呈现出了她寻找这个结论的过程。她不是一个劲地往外走,让自己走出来;她是往里钻,她用沉浸这种方式来寻找友谊、爱情、家庭、自我充实、自我完善的秘密。日记体的好处在于它的琐细。这种体裁,对作家来说,是一种梳理,同时也是一种暴露。只有那些既有耐心又有勇气的作家才可以掌控这种看似简易其实高妙的写作形式。萨藤正是这样的一个作家,她记下了日子里关于生活中的细节:大自然、园艺、烹调、动物、走访朋友以及朋友来访,还记下了她自己在日子里穿梭时的种种心境:她也脆弱,也怕孤独,很多时候,她还很害怕写作的艰辛;她想见人,见了人又后悔;她不想给读者回信,却不能自控地每信必回;她渴望友情和爱情,但又发现这些都不是她真正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是她的独处,热情而宁静的独处,她在这中间找到了幸福。
  对于萨藤来说,我太年轻了。但是,我觉得自己完成了阅读上的这个过渡。通过她,我预支了关于老年的理想:热情、孤独、体面而雅致,还有幸福。
  2003.4.23

//


被转述的女人体



  前段时间看一个人体艺术展。拍摄对象基本上都是女人,被拍得那个肉感啊,而且,基本上只有肉感。我想男性观众想没有反应也是很难的。展览组织者的说明中希望观众只被唤起艺术美感,跟面对风景照片的感受是一样的,言下之意暗批某种生理反应为邪念。这很强人所难。这种展览的目的应该是在“邪念”之上延伸出另外的感觉,那就可以叫做成功。
  我问男性观众,展览成功吗?他们说,不成功,没被延伸出去。
  还是作品本身的问题。
  想起两个著名的人体摄影作品的例子,拿来说说。
  这两个女人作为拍摄对象,其创作构成和作品类型都很相似——作为拍摄者的伴侣,她们让其天才的爱人用镜头将她们的胴体定格了数千次,为我们大家留下了那么多精彩高妙的裸体艺术照片。这两个女人的共同之处还在于,她们是同一时代的人,在上个世纪芜杂、激情、怪诞、疯狂的20时代,她们都正当华年,艳冠群芳。
  这两个女人,一个叫做艾丽斯·普兰,但人们都叫她奇奇。奇奇出身在法国勃艮第地区,是一私生女。她13岁跑到巴黎瞎混,后来成为画家们的模特儿和各个夜间娱乐场所的“王后”,深受文学艺术家们的青睐。其中一名叫做曼·雷的美国艺术家和她缘分最深,两人在一起同居了六年。曼·雷作为达达主义运动中的一员主将,奇奇给了他无数的灵感,他也为她拍下了数千张精彩的照片。两人的合作是随时随地的,凯·博伊尔有一段文字,可以让人想象一番这个奇异的女人。
  “曼·雷为奇奇设计她的脸蛋儿,用他自己的手在脸蛋儿上作画。他首先剃掉她的眉毛……然后在上面画上两弯眉毛,颜色每天都在变化,有时眉细如线,有时又眉粗如指,还有各种他选择的角度。她那厚厚的眼睑某天可能是古铜色的,另一天可能是宝蓝色的,再一天可能是银色或翡翠色。……她浓妆艳抹,极富性感,她的声调嘶哑得像叫卖小贩,她的秀发光亮平滑像一只乌鸦闪动的翅膀。”
  奇奇后来写了一部回忆录,回顾自己的历史,评述情人们的性能力,再配上曼·雷给她拍的很多裸体照。这部回忆录海明威写了序,说“……你手里拿的这本书是一位女士写的,这位女士从来就不是窈窕淑女。近十多年来她几乎被人们当作女王,但是,她当然与所谓淑女大相径庭。”
  另外一个女人跟奇奇差别太大了;她非常孤僻高傲,一辈子都不曾化妆,而且尽可能地远离人群。她年轻时候美妙的身体和手,也被其夫君、美国著名摄影家史蒂格利兹定格了几千次。当然,她本人后来在绘画上的巨大成就,将这些摄影作品转化成她一生的一个花絮、一种附丽,但现在我们看八十多年前的她,还是觉得太美了,完美。一个女人,自己本身是完美的作品,又拥有创作完美作品的天赋和才华,真让人叹为观止。这个女人大家其实都知道是谁,她叫乔琪亚·欧姬芙。
  可惜的是,国内市面上有那么多所谓的人体摄影艺术画册,却基本不见欧姬芙和奇奇的相关专集。她们的那些照片只零星闪现在一些文本的插页里,甚至只是被转述,就像现在我在转述一样。
  2004…12…12

//

***************
*《提笔就老》PART3
***************

  “她翻开画册,仔细地看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巷和旧迹,她想起浪费了的奖学金来。一窗方方的阳光安静地照在地板上。她的后背被太阳直直地晒着了,她的头影投在厚厚的缎子般光滑的书页上,几缕发丝变得出奇的粗,颤颤地抖动,像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那样。她头朝后面仰去,闭拢了双眼。


ABCD的小说



  “她翻开画册,仔细地看那些曾经熟悉的街巷和旧迹,她想起浪费了的奖学金来。一窗方方的阳光安静地照在地板上。她的后背被太阳直直地晒着了,她的头影投在厚厚的缎子般光滑的书页上,几缕发丝变得出奇的粗,颤颤地抖动,像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那样。她头朝后面仰去,闭拢了双眼。等她再度睁开眼睛,阳光滑走了,一抹孤独的余晖渐渐从地板间消匿,如同大幕徐徐落下,白得刺眼的书页变得灰蒙蒙的。她听见楼梯上传来德米特利的脚步声,又听见他的钥匙在锁孔里清亮地咯答一响,声音锋利地划进了公寓空间。她站起身来,将书搁回书架上原来的位置。”
  仅就这段引文来说,没有人猜到这个“她”此时在想什么。可以说是在等人,也可以说是正拒绝某个人的到来。她等待着一场变故,或者说,她眼睁睁看着一场变故即将发生而没有力量去改变。她不熟悉这个地方,但她似乎又有把握自己会亲近它;她也许有轻微的疼痛感,不是很厉害,看本书似乎可以压下去,但这本书让她慌乱……
  这是普利策文学奖得主、印裔美国女作家裘帕·拉希莉的长篇小说《同名人》中的一段,说的是印裔美国女人毛舒米坐在情人德米特利的公寓里等待他外出买食品回来的那一刻。从一本20多万字的小说中拎出这么一段,那是因为我认为它能反应出这本书迷离得非常准确的特质。
  迷离得非常准确,看似一个病句。我的意思是,迷离,是这部小说的本质和内核,是关于ABCD(Americanbornconfuseddeshi,在美国出生的迷茫的印度人)的生存状态,准确是指裘帕·拉希莉的描述和语言。这种情况仿佛是这样的,有一团模糊的光斑,拉希莉仔细的、客观的、饱含感情但又不感情用事地描述了这个光斑的形状和色彩。
  我对《同名人》最大的赞赏在于,一个当代年轻的女作家,跳离开本人的困境,从这种困境出发,将眼光放大到一个族群的生存状态上去,将他们在血统上、文化上、情感方式上以及归宿感上的种种迷茫一一呈现,而且,呈现得很是精巧、优雅、冷静。拉希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之前,她的处女作,短篇小说集《疾病解说者》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超越了性别写作,格局这么大,实在难得;就如有的评论所说的那样,“拉希莉坚守了伟大作品所具有的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雄辩性与持久性。”
  相比《同名人》,ABC(AmericanbornChinese;在美国出生的中国人)的写作实在没有什么力作可言。裘帕·拉希莉本人很欣赏她在波士顿大学文学创作班的同窗哈金的作品,但不同的是,拉希莉是ABCD,哈金却并不是ABC,他的根是扎在中国文化里的,其根本性的痛苦和欢愉都来自中国。谭恩美是ABC,她的《喜福会》算是突出的,但其格局甚小,完全不能和《同名人》相比较。真希望将来某一天,能有一个和裘帕·拉希莉抗衡的华裔美国作家出现,将漂游在中国和美国两种文化之间的种种感受以完美的小说方式呈现给世人。
  2005/3/21

//


放弃(1)



  维吉尼亚。伍尔夫的随笔中有这样一段话,“绝不要假意装着你没有得到的东西是值不得获取的……譬如说,绝不要假意装着孩子可以由其他东西来替代。”
  这个句子顺序其实是颠倒的,在我的理解里,应该是“绝不要假意装着孩子可以由其他东西来替代,就如同绝不要假意装着你没有得到的东西是值不得获取的一样。”这是一个女作家在错过了作母亲的机会后的沉痛念白,这种沉痛唯有女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