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旦虎贲军在铁山修建三个棱堡,站稳了脚跟。那么,鞑子在朝鲜的战略,只有两个。第一个,就是拼命的进攻,要将虎贲军重新撵回去海里。但是,董家堡的战斗表明,进攻有坚固工事掩护的虎贲军,对鞑子来说,绝对是一场悲剧。为了他们自身的人口着想,疯狂进攻的可能性不大。第二个,就是放弃朝鲜了。
如果鞑子不得不放弃朝鲜,对于他们的未来,会更加的不利。因为,虎贲军会全面的在朝鲜部署更多的部队,然后和其他的部队一起,东西夹击,从多个不同的方向,向沈阳包围攻击前进。到时候,虎贲军的野战兵团,还有骑兵,应该也训练得差不多了,有能力和鞑子野战了。
不得不说,朝鲜人对这个计划,是非常期盼的。一直以来,只有将皮岛控制在自己的手里,明军才有资格对大金国施加压力,才有能力减轻朝鲜人的负担,才有能力进一步的控制朝鲜王国。当初的毛文龙,就是这样做的。结果,皮岛一丢,明国对朝鲜国的控制力,就降到了最低点了。
对于皇太极来说,虎贲军攻占皮岛,他当然会感觉到非常的不舒服。眼下的渤海湾,已经被虎贲军海军控制,仿佛是将他的下半身衣服,都全部剥光了一样。要是还在皮岛控制在手上,就等于是有一把利刃,贴在了皇太极的两腿之间,随时一挥刀,皇太极就要惨叫连连。
皮岛,铁山,朝鲜,沈阳,这样循序渐进的战略,相信皇太极也能够看得出来。这样的战略,速度不快,却非常的稳妥,不用担心中间出现什么变故。就算皇太极明白张准的意思,他也没有能力反击。因为,对于皮岛,这位大金国的国主,暂时绝对是无能为力的。
眼下的皇太极,还在北直隶,忙着从朝廷的身上,将自己的损失补充回来,哪里管得到皮岛这么远?等他接到相关信息的时候,恐怕至少已经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了。
其实,张准也不是很担心,鞑子的骑兵会迅速的赶到。因为,在鞑子看来,虎贲军直接在金州卫等地上岸,会直接得多。即使他们接到虎贲军在铁山上岸的消息,也未必会立刻派遣援兵到来。万一虎贲军是调虎离山计,真正的目的,却是在复州卫等地登陆呢?
自始至终,鞑子都在复州卫附近的得利赢城,驻扎有大量的机动部队,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虎贲军真的登陆。相信即使是虎贲军在铁山登陆,得利赢城的部队,也肯定不会被调动的。这个反应,就好像当年德军在加莱和诺曼底之间的反应一样。
“皮岛上面的敌人,摸清楚了没有?”
张准谨慎的问道。
“摸清楚了,是以前东江镇的部队。”
张海滨肯定的回答。
他解释说,驻扎皮岛的守军,大约三千人左右,都是叛军。他们的士气,显然不可能很高。因为,他们是孤军在外的。鞑子的营地,都在铁山,和皮岛直接,隔着十几里的海面。要是有强大的舰队的话,这十几里的海面,当然不成问题。但是,如果没有海军,那就要悲剧了。偏偏,鞑子的手上,就没有海军。
很显然,只要虎贲军海军的炮船,往皮岛和铁山之间一插,铁山的鞑子,是不可能增援皮岛的。有心无力啊。因此,皮岛上的守军,只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抵抗。三千的叛军,不是在场的人看不起他们,的确是不怎么够看的。要是三千的鞑子,那还差不多。
“朝鲜方面不知道吧?”
张准想了想,又谨慎的问道。
“他们不知道的,保密。”
杨国华肯定的回答。
“好!”
张准满意的说道。
其实,认真说起来,张准对朝鲜人,还不是完全信任的。毕竟,在朝鲜人里面,投降派的实力,还是很强大的。要是虎贲军透露了攻击皮岛的消息,铁山的鞑子,十有八九会知道。要是鞑子有了防范,虎贲军想要顺利的拿下皮岛,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了。
“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吗?”
半盏茶的时间以后,张准神色严峻的问道。
“没有。”
杨国华、张海滨、方贺、刘栋等人都轻轻的摇摇头。
“好行动!”
张准果断的说道。
第706章朕是皇帝,没有人比朕更强
三月初三的整个上午,崇祯都没有离开过乾清宫。
以前,这个时候,他一般是努力批阅着各种文书,尽管这些文书只能令他增加烦恼,没有丝毫的乐趣。入眼都是不好的消息,不是要钱就是要粮,不是城镇被攻破,就是军民被屠戮。什么样的消息都有,就是没有报捷的喜讯。
在批阅文书之余,他还要的愁眉不展地思考问题。明国现在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什么方面都是百病丛生。要钱没钱,要粮没粮。想要让钱粮增加,就要让全国平定下来,发展生产,就要消灭鞑子和流贼。然而,消灭鞑子和流贼,需要大笔的钱粮。这仿佛已经是牛角尖,钻到了最里面,出不来了。
困倦时候,崇祯会叫太监王承恩把奏疏或塘报读给他听。偶尔间,崇祯还会要王承恩讲述一些从坊间听来的奇闻乐事,比如说谁家的公鸡居然下蛋了,又或者是谁家的母鸡,居然同时下了两个蛋。甚至,坊间的一些杂七杂八的芝麻绿豆的小事,崇祯也听得是津津有味。但是今天,崇祯一点听故事的心思都没有。
高起潜的战败,他已经知道。这样的大事,就算高起潜试图隐瞒,东厂和锦衣卫,也会在第一时间里,将情况报告上来。东厂和锦衣卫的报告,都显示辽东军团遭受惨重了的损失。有两个县城被鞑子攻破,里面死亡的军民,可能有几万人。辽东军团自己的损失,也在万人以上。
兵部递交的奏章认为,辽东军团的失败,完全是由于被动的防御造成的。辽东军团的六万人,分成了多处,驻防在不同的城镇里面,疏忽了对鞑子的监视,结果遭受到了鞑子的突然袭击,其他各部援救不及,最终早就了这样的严重后果。兵部的奏章,没有提到高起潜的责任,但是,明眼人都知道,这件事高起潜要负主要的责任。
很显然,高起潜太大意了。他以为鞑子的主要兵力,是在京师的南面,他在京师的东面,应该没有什么危险。但是,皇太极偏偏悄悄的调兵北上,一举袭击了他。猝不及防的高起潜,想要挽救,却已经来不及了。等辽东军团的主力骑兵赶到香河、宝坻一带的时候,奴酋阿巴泰已经率军离开了。
但是,高起潜送来的奏章,却不是这样描述的。高起潜在奏章里面说,自己是在主动和鞑子战斗的时候遭受损失的,而不是被动的挨打。而且,辽东军团目前还在战斗中斩首几百级,根本不能算是败仗。目前,战果正在进一步的统计当中。一旦统计完毕,鞑子的首级,就会送到京师来。
这让崇祯非常的恼火。他感觉,自己是被高起潜公开的欺骗了。明明是被打得一败涂地,居然说有什么战果,还说有鞑子的首级,简直是荒谬。东厂和锦衣卫暗中报告,说是有人从虎贲军那里购买鞑子的首级,用来冒充战功。其中,就有他高起潜的名字。
东厂提督太监张彝宪,和高起潜的关系,一向都不怎么样,既然抓到了高起潜的痛脚,当然是要大做特做文章了。这让崇祯对高起潜越发的不满。他一度要裁撤了高起潜,可是最后还是忍住了。
撤掉一个太监,就跟捏死一只蚂蚁一样的简单。问题是,裁撤了高起潜以后,谁能接替高起潜呢?遍观朝中的大臣,崇祯还真是想不出一个人来。对吴阿衡,崇祯觉得他的能力,还算可以。但是,出于对文官的不信任,崇祯始终觉得,还是要放一个监军比较安全。哪怕这个监军的能力,不如吴阿衡,也要比吴阿衡值得信任。
如果撤掉了高起潜?派谁监军?王承恩?不行,这个大伴,一定要留在自己的身边。王德化?还不如高起潜呢曹化淳,他目前提督京师三大营。张彝宪?他目前掌管东厂。王坤?提督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好像,他身边的太监里面,没有一个人腾得出手来。
要是早知道这样,就早点放杨嗣昌出去好了。或许,让杨嗣昌早点督师,也不会酿造这样的惨败。对于杨嗣昌的能力,崇祯是深信不疑的。他已经耳提面命的叮嘱高起潜,一定要听杨嗣昌的话,否则,就会找他的麻烦。崇祯一直坚持,杨嗣昌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令人遗憾的是,杨嗣昌出现得太晚了,导致了再一次的惨败。
本来鞑子已经被虎贲军打伤了,实力受到了较大的削弱,正是创造战功的好时机。要是在这个时候,各路明军主动出击的话,未必就不能杀死一个鞑子。偏偏高起潜没有抓住,王坤没有抓住,洪承畴也没有抓到,愣是让皇太极重组了军队,好像又恢复了原来咄咄逼人的态势。相对于虎贲军的战斗力而言,朝廷官军的确是太难看了。
然而,崇祯必须掩盖战败的消息。这也是他为什么不能立刻撤掉高起潜的主要原因。他甚至要隐晦的表示,要等到高起潜那里,将鞑子的人头交上来,才能评定功过。因为,民众一旦得知,虎贲军战胜了鞑子,而鞑子又战胜了朝廷官军,两相比对,百姓们对朝廷的信心,只怕会更加的衰弱。
现在的京城,早就满城风雨了,大家一致看好的,不是朝廷,而是虎贲军。甚至,连一些士绅阶层,都在悄悄的议论,虎贲军的《均田令》,到底有没有转圜的余地,有没有可以钻空子的地方。这里面的含义,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让崇祯非常的憋屈。他崇祯,乃是堂堂的大明国皇帝,怎么能不如张准一个反贼?不行,绝对不行!
“着令自省,不负皇恩。”
崇祯在高起潜的奏章中,缓慢的写下这样的批语。
简简单单的八个字,他写得非常的吃力,好像是连续写了几千字似的。“恩”字的最后一点,甚至有点发飘,好像是有气无力的样子。这对于讲究的崇祯皇帝来说,是非常难受的。他对于自己的批语,向来都是很考究的,不允许出现任何的败笔。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