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大丈夫-第5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了看王承恩,朱由检接道:“不过这事你得瞒着他俩,如果你把今天咱俩说的话泄露出去,那以后别不要在朕的身边了。”

“不敢,老奴决计不会告诉兴国公和懿安皇后。”王承恩忙道。

朱由检笑着点了点头。

数日后,朱由检接到朱徽媃要回开封省亲的消息,随后张嫣跟朱由检提出要到山西制衣厂去看一看,朱由检以担心皇嫂安危为由拒绝,任张嫣如何求肯,总是不同意。

又过两日,李景进宫。

说了几句闲话之后,李景便提到让张嫣陪朱徽媃到山西考察的事情。

不用说,任李景如何解释,朱由检就是不同意。

令朱由检感叹的是,不管怎样,李景也不动气,只是不厌其烦地跟朱由检解释说理。

见李景说的口干舌燥犹自劝说,朱由检一边好笑,一边暗自感慨。

李景现在权倾朝野,在大明说一不二,已经完全可以不必理会他这个皇帝,可是李景对他却依然保持着尊重,依然把他当成皇帝看待,而不是像史上那些权臣那样,对皇帝根本不予理会。

感慨了一会儿,见折腾的李景也差不多了,朱由检轻轻叹了口气道:“李兄,我真的很佩服你,不管是作为臣子,还是作为男人,你都是称职的。”

听朱由检没头没脑地整出这么一句,李景不由一怔。

朱由检见了笑着接道:“李兄,朕不糊涂,有些事情朕已经知道了。”

李景闻言心里一沉,看了看朱由检忽然冷声说道:“皇上知道什么?”

朱由检轻叹了口气道:“该知道的都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知道了。”

“不该知道的也知道了?”李景闻言也叹了口气道:“皇上既然已经知道了,不知皇上作何打算?”

朱由检摇摇头:“没什么打算,以前怎样,以后还是怎样。我继续当我的皇帝,你继续当大明的家。”

“既然如此,那皇上为何要横加阻拦?”李景沉吟道。

朱由检笑道:“呵呵,我想看看李兄到底如何对朕,而这件事刚好能看出李景对我到底是个什么态度。”

“那皇上看明白了?”李景接问道。

“看明白了,正因为我看明白了,所以我才说李兄不光是个好臣子,还是个好男人。”朱由检笑道。

李景闻言沉思了一会儿,默默点了点头。

笑了笑朱由检接道:“好了,李兄,咱俩不打哑谜了,开诚布公地说吧。关于皇嫂出京的事,你自己看着安排好了,我不阻拦。其实我原本就没想阻拦,我只是想试探你一下,你没有令我失望。”

李景点了点头:“看来皇上什么都知道了,是王承恩告诉你的么?”

朱由检笑着摇了摇头:“李兄,我刚才说了,我不糊涂,这件事是我猜出来的,不关王承恩的事。”

李景叹了口气道:“这世上总有一些人自以为聪明,以为自己做的事情天衣无缝,其实只要用心,必然能从一些细节发现问题。”

朱由检笑着点了点头:“李兄,以后你打算怎么安排皇嫂的孩子?”

李景叹了口气:“懿安皇后收养一个孩子对她来说是件好事,怎能过问懿安皇后收养孩子的事情?此事事关大明的声誉,皇上千万不要乱想。”

朱由检点点头:“我明白了,多谢李兄。”

李景微微叹息了一声:“是我的不是,皇上这句谢,实在令李景无地自容。”

朱由检摆摆手:“我知道这件事怪不得李兄,只能算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我们也没有办法。”“多谢皇上。”李景拱了拱手道。“多谢李兄。”朱由检还礼道。

!^!一更。…… by:07|13721866 ……>;

第六百六十八章 河套地区

第六百六十八章 河套地区

第六百六十八章 河套地区

崇祯十一年九月,随着天气转冷,肆虐山东和河南两地近三个月的蝗灾逐渐开始销声匿迹。{}。{c}{c}

内阁签押房,李景翻看着下面送上来的奏报,长长出了口气。在当前的条件下,蝗灾实在不是靠人力能够解决的。

蝗灾过后,李景派人到山东和河南进行了一番详细地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人触目惊心,山东和河南两省大部分地区粮食绝收,数百万受灾地区的百姓要靠官府派发的赈灾粮度日。

好在李景早有准备,下面的官员大部分也是用心办事,赈灾之粮基本如数拨发,因此山东和河南两省虽然受了如此大的灾害,却并没有出现民乱,这令李景大大松了一口气。

另外,在调查灾区情况的同时,李景让陈大虎和吴险娴鞑榻愫土胶牧甘成ぷ纯觥=峁故橇钊寺獾模愫土胶衲晁洳荒芩凳谴蠓崾眨钦魇樟偻蚴甘呈敲挥形侍獾模姓饬偻蚴甘常辽倏梢远サ嚼茨甏焊�

放下奏报,又看了一会儿账簿,李景轻轻叹了口气,大明真是多灾多难啊,国家刚有点起色,两省就爆发蝗灾,一下子就把这两年积攒的家底全部吃光了。

将账簿合上,李景凝眉沉思起来。为什么大明一出现天灾,就如此捉襟见肘呢?土地该分的也分了,高产的红薯,马铃薯和玉米也在大明全面推广了,粮食的税率也提了上来,可国家依然严重受制于粮食问题。

“大帅,您喝茶?”苏衡端着茶杯进来说道。

李景指了指桌子,示意苏衡将茶杯放下。

见苏衡转身要走,李景招了招手道:“平之你先别忙着走,我问你个问题。”

苏衡忙道:“大帅请问。”

李景沉吟着把刚才心中的想法说了一遍,然后问道:“平之,你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苏衡闻言叹息了一声道:“归根结底,就是大明的底子太薄,大帅执政的时候,国家一穷二白,还亏欠了大量的军饷。大帅用两年的时间把窟窿给堵上了,然后又平定了辽东,消灭了流寇,今年又抗住了这次蝗灾,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李景点点头道:“是啊,大明的底子实在太薄,我在平阳府时攒的那点家底,打辽东时全用光了。然后去年和今年天灾不断,刚分得土地的老百姓去年刚有点收成,攒的那点粮食自己吃都不够,自然是不肯卖的,所以很多地方我们根本收不到粮,只能靠两湖和江浙这两大粮仓。”

顿了顿,李景接道:“但是我们不能一直依靠两湖和江浙,要是两湖和江浙也遭灾了那我们怎么办?难道喝风?所以我们必须要开辟新的粮仓。”

“新的粮仓?在哪里开辟新的粮仓。”苏衡疑惑道。

李景道:“我暂时想到两个地方,第一个是河套地区。黄河百害,惟利一套。河套地区地势平坦,而且黄河水流平缓,既利于畜牧放养,又可耕作农物,实是天赐的粮仓。

第二个地方是辽东的辽河地区。辽河地区同样一马平川,而且水利资源充沛,只要迁一批人过去,要不了两年,亦可成为大明的粮仓。”

“辽东地区问题不大,这次山东和河南遭灾,正好迁一批灾民过去,只要有人过去,耕作的问题就可解决。

麻烦的是河套地区,河套地区被鞑靼人所占多年,鞑靼人的势力在河套地区已经根深蒂固,我们要想收回来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苏衡忙道。

李景点点头道:“说的不错,要收回河套地区绝非易事,因为打败鞑靼人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他们彻底逐出河套地区,毕竟鞑靼人皆是骑兵,来去如风,打不过可以跑,掉回头来便可偷袭,咱们的军队不怕他们,可是老百姓却扛不住他们袭扰。如果鞑靼人不停袭扰,老百姓便无法进行生产。”

说着李景轻轻叹了口气:“唉,成祖皇帝雄才大略,一代人杰,但是当年将大宁卫(今内蒙古宁城以西,辖河北长城以北、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以南地区。)让给朵颜三卫,又放弃东胜卫(明时为榆林县,今内蒙古托克托县和准格尔旗东北一带。)却是大大失策,失去了大宁卫和东胜卫的策应,开平卫(今内蒙古正蓝旗及多伦县一带。)独木难支,最终无奈内迁,等于是拱手让出了河套地区。

而没有了河套地区为依托,蒙古人的骑兵便可长驱直入。唉!若是当年东胜卫在大明手中,何至于有后来的土木堡之变?”

“大帅准备在东胜卫重新设置卫所么?”苏衡问道。

李景摇摇头笑道:“我们现在已经占据了归化城,有了归化城就没必要继续在东胜卫设置卫所了。我要在原来灵州宁夏卫建一座城,不过不是用来防御。

平之,防是防不住的,必须主动进攻才行。在宁夏卫建一座城,就可以和归化城东西呼应,向西可以进攻漠西地区,向北可以进攻漠北地区。如此一来,宁夏卫和归化城就成为大明进攻漠西和漠北的前进基地。

当然,宁夏城建好以后,我们要先依托归化城和宁夏城将蒙古人打得不敢靠近河套地区,让百姓安心生产耕作,等我们攒足了本钱,就扫平漠北和漠西。”

苏衡迟疑了一下说道:“大帅,现在国库可拿不出钱来,今年恐怕是无法建城了。”

“哈哈哈,平之,你比我还敢想,现在宁夏卫还在蒙古人的手中,我们怎么建城?我们第一步要先占领宁夏卫,然后才能建城。”李景笑道。

笑了一会儿,李景接道:“很多事咱们可以想到前面,但是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步要一步一步走。”

说着李景站起身来,在屋里踱了几步,然后说道:“现在陕西的局势已定,洪承畴的部队也休整的差不多了,我看可以让洪承畴率领部队向灵州方向进发,做出进攻的架势,吸引蒙古人的注意。

然后调曹文诏,曹变蛟和马科的骑兵部队发动袭击,只要击溃蒙古各部的主力部队,洪承畴的步兵便可宁夏方向推进。恩……洪承畴的部队只有三万余人,兵力有些单薄,得把卢象升的部队也调过去。”

沉吟了一会儿,李景接道:“只是卢象升从河南调走,河南布政使用谁好呢?”

见李景询问,苏衡摇摇头,这种人事安排他怎么插嘴?

想了一会儿,李景轻轻摇了摇头:“先不去管了,平之,你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