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朝大丈夫-第3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决草料问题,还会有更多的牛羊饿死。”

李景一怔,接过奏报道:“这么严重?”

沈正点点头:“归化府知府是咱们的人,他绝不会谎报灾情。”

李景接过奏报看了看,神色也凝重起来。

去年蒙古三大部落归降以后,李景下令成立漠南蒙古布政使司,原来蒙古三大部落的王公任布政使和左右参政,分管所属部落的政务。

原归化城设归化府,下设多个州县,朝廷委派官员出任知府,县令等职,负责推行大明的政令,以及处理地方日常政务。

原来的蒙古军队全部裁撤,由朝廷委派军队于归化城和漠南行省周边驻军。

对于这样的安排,李景当初很是费了一番思量。

最初李景是打算以蒙人治蒙的,因为蒙古人刚刚归降,人心尚未稳定,以蒙古人管理蒙古人,便于稳定人心。

但是这三大部落跟东虏交好多年,李景又担心以蒙人治蒙,那些跟东虏关系密切的蒙古王公会搞出什么么蛾子出来。因此李景再三思量之下,想出以蒙古王公担任布政使司主官,以汉人担任地方主官这么个办法出来。

应该说,这些蒙古王公在各自的部落还是有一定的威望的,让他们担任行省最高长官蒙古人不会有多大怨言,而涉及到蒙古人内部的事情让他们自己处置,既给了他们一定的话语权,又免得汉人插手蒙古人的内部事务会激化民族矛盾。

最高的职务给了蒙古人,基层的职务李景则必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李景收服蒙古,不是说蒙古投降归顺就没事儿了,蒙古人还想用原来自己那套管理办法肯定是不行的,李景要让蒙古彻底变成大明的一份子,要蒙古人执行大明颁布的政令。

而要蒙古人听话,首先就是裁撤他们的军队,没有军队,蒙古人就是没牙的老虎,叫唤得再凶,也扑腾不起浪花。

其次,就是负责推行政令的地方官府。如果李景派人掌控布政使之类的职务,下面的官员用蒙古人的话,下面的人不听话,政令同样执行不下去。

把最高职务给蒙古人,基层职务让汉人担任,就是为了推行政令。

实际上这是使用了两套行政班子,一套是蒙古人管理部落内部事务的布政使司衙门,一套是推行大明政令的地方官府。

虽然这么做会有许多弊病,比如说前期汉人可能会歧视甚至欺压蒙古人,但是等到蒙古人渐渐习惯并且接受大明的制度,真正并入大明的版图之后,李景必然会归政于蒙古人。

李景在召见那些投降的蒙古王公的时候,曾经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过他们,也坦诚前期会有不少的麻烦,但是李景也说过,只要蒙古人大力配合,以后蒙古方面遇到困难,不管是什么样的困难,大明都决不会袖手旁观,会把蒙古人当成汉人一样看待。

在大明强大的军事压力之下,蒙古王公就算不相信李景的话,也不敢多说什么,只能默认李景的安排。

这几个月来,蒙古方面却如李景所料,大事虽没有发生,但是小冲突不断,盖因蒙古人接受不了大明的制度和政令。

在蒙古人想来,打输了投降了,大不了以后每年给大明进贡,但是大明并不要蒙古人进贡,他们要蒙古人缴税。

地方官府根据大明的税收制度同样把蒙古人也划分了几个纳税等级,拥有五十只以下牲畜的牧民免税,拥有五十只至二百只牲畜的牧民需要缴纳一成的牲畜充作赋税,二百只至五百只牲畜的牧民缴纳两成作为赋税,五百只以上的缴纳三成作为赋税。

实际上蒙古的牧民除了极少数人是奴隶之外,大多都拥有五十只以上的牛羊马匹,否则他们这一年就无法生存,也就是说大多数人都要缴税。

蒙古人除了给王公贵族们上过供,还从来没有交过赋税,大明的官员一来就要他们缴税,自然引起他们的不满。

而大明的税官自打李景执政以来,又怕过谁来,不服的就打,不交税的就抢,由此引发的小冲突不断。

对于这种情况,李景并未出言干预,大明国内现在都是这种情况,何况蒙古?现在就是要用强力的手段,让大家知道交税才是对的,不交税就惩罚你。等大家都开始正常纳税了,那时再整顿部分税官违法乱纪的行为。

应该说蒙古方面出现的情况还在李景的预料之中,但是李景没想到蒙古会突降暴雪。

如果牧民们的牲畜大量冻死饿死,以后几年牧民的日子就难过了,没有几年根本缓不过来,那样非但对蒙古人是个沉重的打击,对大明的打击也不小。

看完奏报,李景沉吟了一下道:“归化府那边是如何应对的?”

沈正叹道:“归化府知府请求驻归化总兵马科和大同总兵曹变蛟派兵帮蒙古人救灾,不过曹变蛟和马科说,动用军队需要征求大帅和曹将军的军令,实际上是不想帮蒙古人。

归化知府无奈之下,一面发动蒙古人自救,一面派人进京送信求援,希望朝廷拨付草料和粮食救急。”

李景点点头:“曹变蛟和马科曾跟蒙古人打过很多仗,对蒙古人没什么好感。虽然这次看问题有些短视,不过也在情理之中,我这就命人给他二人写信。”

说着李景扭头看向角落中一名书办道:“同敞,马上以大都督府的名义拟两份文书发给大同总兵曹变蛟和归化总兵马科,命他二人派兵帮蒙古人救灾。”

“是!”书办拱了拱手,略一沉吟,便即挥毫泼墨,顷刻间一封文书写就。

“国公爷请过目。”书办写完递给李景说道。

李景接过看了一遍不由连声称赞:“好,这封信写得有功力,把我刚才的意思都表达出来了。皇上,你也看看。”

朱由检接过看了一遍,也是连声夸奖:“这封信写得确实不凡,言简意赅,同时把李兄的意思都说出来了。好文笔!你叫什么名字?”

“承皇上夸奖,微臣姓张,名同敞。”那书办急忙躬身说道。

朱由检微微点了点头,忽然说道:“联听你说话好像是湖广江陵口音,不知跟江陵张家可有关系?”

张同敞迟疑了下回道。(f票皇上,张江陵便是微臣曾祖。”

“什么?”李景闻听霍然起身惊道:“你是太岳先生(张居正号太岳,又称张江陵)的后人?”

张同敞苦笑一下道:“晚生不才,实是愧对先人。”

李景摆摆手:“你如此文采,如何愧对先人?前日我曾问起你的家世,你为何不直言相告?”

收起2楼2014…04…23 16:22 |

第417章 苗忠景

张同敞沉默了一会儿方道:“家祖虽于天启二年平冤,但朝廷并未给张氏子孙复荫。晚生斗胆,前些年进京赴考,有幸得中,焉敢言及先祖。”

李景默默点了点头,过了一会儿方道:“同敞,你先稍坐,我处理完蒙古方面的事务再跟你说话。”

张同敞点点头:“国公爷要是对这封信没有意见,那晚生再给马总兵写一封信。”

“没有意见,就按这个意思写给马科。”李景点头道。

张同敞拱拱手,回身落座。

李景深深看了张同敞一眼,转头看向沈正道:“归化知府有没有说需要多少草料和粮食?”

沈正苦笑了一下道:“草料无数,粮食至少要十万石。”

李景默默估算了一下,轻轻点了点头道:“依我看粮食他还是少要了的。岳父,咱们现在能拨付多少粮食和草料?”

沈正沉吟了一下道:“草料和粮食平阳府倒是不缺,不过从平阳府到归化路途遥远,等运过去,只怕什么都晚了。”

“大同和宣府不是存了一批粮草么?我看可以把这两地的粮草先运到归化。”李景皱了皱眉道。

沈正忙道:“大同和宣府储备的粮草是为曹将军东征准备的,不可轻动啊!”

李景摆摆手:“事有轻重缓急,现在是人命关天,一刻都等不得,马上命曹变蛟调拨大同和宣府的粮草运至归化。至于曹文诏那边至少还得两个月才能动手,两个月的时间从平阳府运至前线怎么也够用了。”

“大帅,那可是二十多万大军啊,两个月运这么多粮草,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咱们现在怕承受不住啊!”沈正急道。

李景闻听沉默了一会儿,摆摆手道:“无妨,花再多的钱也值得,而且以我估计,可能用不着花那么多钱,蒙古那边不是有很多牛羊冻死了么?冻死的牛羊全部运回来,制成烤肉给士兵们吃,这就能缓解很大的压力。”

沈正苦笑了一下道:“这倒也是个办法,只是这样一来,还得给士兵们运一批茶叶,不然的话,士兵们天天吃肉会腻得受不了。”

李景笑了笑:“士兵们为国征战,吃肉喝茶也是应当的。”

笑了一会儿,李景忽然正色道:“我知道你们都认为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救援蒙古人不值得,你们认为蒙古人跟咱们大明作对了这么多年,这次老天降这么大雪是对他们的报应。”

朱由检和沈正听了默默点了点头。

李景摇头道:“此一时彼一时,以前蒙古各部即便是归顺咱们大明的时候,也是自称某某汗或某某王,由汗王管理蒙古的事务,各个部落之间即使发生冲突,咱们大明也很少过问蒙古人内部的事情。

但是现在不同,现在漠南地区己经没有蒙古汗国了,他们属于咱们大明的行省,这些蒙古人己经是咱们大明的子民了。

不过这些蒙古人现在并不完全相信大明,也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大明的子民,要想让他们彻底接受,咱们必须得把他们当成大明的子民看待。

这次大雪实际上给了咱们大明一个极好的契机,咱们要像赈济大明的灾民那样赈济蒙古人,让他们知道,他们就是大明的一份子,他们给大明缴纳的赋税并不是白交的,当他们有困难的时候,大明就会把他们缴纳的赋税回哺给他们。

是,蒙古人现在没交多少赋税,朝廷这次支出的费用要远远高于他们上缴的赋税,不过不要急,只要蒙古能度过这次难关,大明的威信就会在他们心中建立起来,他们会知道背靠大明这个国家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以后咱们征收赋税,推行政令就会容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