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哪里都有,朱由检有时想想自己都感到泄气。
不过自打李景横空出世以后,朱由检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李景所在的山西平阳府,从来没有一封奏报是弹劫人的,更没人弹劫李景。
弹劫李景的都是朝堂里的那些人,说的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
如果有平阳府的人弹劫李景,那朱由检还有理由去查办李景,但是现在一个都没有,拿什么理由查办?
有时候朱由检都有些佩服李景,他到底使用了什么手段,让平阳府的人对他一点成见没有?
难道只是用钱收买这么简单?显然这是不可能的,大明朝不乏不爱钱的人,李景就算有再多的钱,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收买。
另外,朱由检就奇了怪了,这次李景在河南搞了这么多的事情,河南的那些地方官居然同样没人弹劫他,这个李景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和王承恩两人看了一会儿奏折,朱由检叹了口气,将奏折推到一边:“大伴儿,不看了,没用的,这个李景做事滴水不漏,根本抓不到他的把柄。”
王承恩点点头,把奏折收拾好,重新放到朱由检的案头。
琢磨了一会儿,朱由检道:“大伴儿,你看有什么办法,把李景调出来?”
王承恩沉吟了一会儿道:“皇上,要调李景自然容易,这次李景赈灾,论功当赏,提升一下职务也在情理当中,不过李景现在已经是参将了,再升就是副将,难道皇上准备让李景手里的军权越来越大?”
见朱由检微微摇头,王承恩接道:“如果不提军职的话,那就得把李景转为文官,这个比较难办,李景是商人出身,转为文官的话,那些言官又要说嘴了。就算没人说嘴,那皇上准备给李景安排个什么职务?李景现在是从二品的武官,转为文职,皇上怎么也得给个四品以上的品级吧,四品以上那可就是知府了。”
朱由检默然,让李景掌军权,他肯定是不愿意的,转为文职难度太大,大明文官转武职的比较多,以武职转文官的却如凤毛麟角一般。
见朱由检不语,王承恩接道:“皇上,老奴说句不中听的话,您听了可别见怪。”
朱由检闻听摆了摆手。
王承恩接道:“皇上,依老奴来看,您把这个李景调到任何地方都没用的,因为他手里有兵,您要把他调走,只是徒然让他扩大地盘势力而已。”
朱由检闻听默然点了点头,大家都知道李景手里有兵,但是李景的兵是民军,并非正式编制,你要说他手里有兵,他可以说这些兵解散了,你一掉头,他的兵又回来了。
他要把李景调走,这些人必然还会跑到李景的身边去,那可真成了给李景扩大地盘了。
“难道就这样让李景拥兵自重?”朱由检道。
王承恩忙道:“那自然不能,老奴的意思是,皇上给李景下道旨意,问他手里有多少兵,他总不会说手下只有几干人吧?
这次他带到河南护送粮食的士兵就有一万人,这可是大家亲眼所见,这他可不能作假。
另外李景到河南赈灾,平阳府难道不留下一定的兵力防御泽州的流寇?
依老奴看至少还有一万人。
如果李景说他的兵力不到两万人,那他就是欺君,皇上以后要拿掉李景,就可以用这个借口。
如果李景说他手下的兵有两万以上,那皇上就下旨给李景,让他把兵交出来。李景总不会弄一堆老百姓来糊弄您,那他也是欺君,只要他把兵交出来,那皇上还用担心什么?”
朱由检闻听沉吟了一会儿说道:“李景不会因此反了吧。”
王承恩摇摇头:“这个老奴不敢保证,不过以李景现在的实力,他要造反,谁也拦不住,但是他既然帮着朝廷赈灾,又答应每年给您孝敬一百万两银子,我看起码眼下他还没有造反的意思。另外,皇上下旨的口气最好用商量的口吻,也别把李景逼急了。”
朱由检叹了口气,自己这个皇上做的窝囊啊,居然沦落到要看下面的官员的睑色行事了。
不过朱由检确实非常隐忍,略一思索,便同意了王承恩的主意。
“大伴儿,联马上给李景下旨,你派一名精干之人去给李景传旨,务必要探明李景的真实意图。”
说完朱由检斟酌了一下用词,提笔写了封手谕,盖上印章,封好后交给王承恩。
王承恩恭手接过手谕说道。“老奴这就安排人去给李景传旨。”
朱由检挥了挥手,王承恩转身疾步离开。
见王承恩离去,朱由检叹了口气,不知李景见了手谕以后如何行事。
超级巨星极品小农场汉魏文魁网游之三国超级领主我的女仆机器人都市灵仙帝国之大中华末世药奴葬剑江湖左手上帝,右手地狱寻途无极开天
第二百四十三章 谨慎的钦差
李景接到朱由检的手谕的时候,己经回到了山西平阳府。
在迁走三十多万灾民以后,河南方面压力大减。
李景调集的粮食,加上从贪墨的官员和那些无良的粮商家里抄没,再加上吴巡抚从富商手中筹集和府库的存粮,已经足够应付剩下的灾民的基本需求。
另外,李景以粮食为筹码再加上张楚带兵围剿,暴乱的灾民已经平定。
到这个时候,李景已没有必要继续留在河南。
而且李景离开平阳府已经三月有余,家里许多事情都需要李景拿主意,因此李景把剩下的事宜交给吴巡抚等人之后,给朱由检写了封奏折,随后便带兵回转平阳府。
实际上李景在河南这段时间,大部分的事情已经由袁可立处理完毕,有些需要李景决定以后方能处理的,也由袁可立写信告知,然后李景通过书信的方式做了决断,剩下的需要李景处理的,则必须要李景看过之后才能定夺需要李景亲自看的,主要是三个地方。
第一个是军工厂,孙元化到来以后,自然不会放弃他的老本行,大炮那是必须要造的。
但是在看过李景使用的小炮以后,孙元化知道,他造出来的大炮实用性跟李景设计出来的小炮相比相差实在太远。
首先装填火药和火炮还要点火才能开炮这两个缺点是必须要改进的,但是在改进这两种工艺之前,还需要解决钢的质量问题。
因为孙元化以前铸炮用的是精铁,其实就是带有一些钢的性质的熟铁,用个这样的材料铸成的炮筒,打几发炮弹,炮筒就得变形,因此铸炮的材料必须经过改进才行。
孙元化现在采用的是用铜来铸造炮简。
李景走的这段时间,孙元化带人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做出一门火炮。
但是铸成以后孙元化发现,用铜铸炮成本实在太高,而且太过沉重,搬运的时候十分困难,就算用马车拉都费劲。
李景到河南以前曾经说过大炮要想方便运输,必须安装炮架粘辘,这个东西有点类似于车架,套上牲口就可以拉走,使用的时候将粘辘取下,然后把炮架固定,这样用着才方便。
但是虽然他们是按照李景的思路做的,但是成品出来以后,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由于炮简太长,套车的时候还需要在炮筒下面再安装两个枯辘,这样才能套上车,等用车拉的时候又发现,四个粘辘在转弯的时候,经常转不过来。
另外,在试射的时候发现,炮弹爆炸后威力没有预期那么大。
孙元化知道,这是因为弹头的尺寸过小,限制了弹头的装药量。药量不足,炮弹的威力自然不够,但是把弹头的尺寸增加以后,又发现射距不行,炮弹根本打不远。
经过研究,孙元化发现单单增加弹头的尺寸是不行的,弹头尺寸增加,弹壳的尺寸也要增加,只有装填足够的发射药才能把弹头打得更远。
于是又开始研制炮弹,等炮弹研制出来,又发现发射这样的炮弹,炮筒又不够长。
不过现在的大炮本来就已经非常笨重了,要是再加长,则根本无法搬运,只能固定使用。可是如果不能搬运使用,那话这么多钱生产这种炮等于是浪费。
孙元化知道,如果按照这种思路生产大炮肯定是不行的,要想大炮实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改进火药的工艺,研制更先进的发射药。
可惜孙元化虽是火药专家,但是毕竟知识所限,让他研制生产更先进的发射药实在是力有未逮。
不过孙元化知道,李景既然能制造生产那么先进的火炮和枪械,对火药肯定有研究。
孙元化猜的没错,李景确实对火药是行家,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使用炸药的行家。
李景在现代执行任务时,经常使用炸药,如果是临时决定要炸毁某样东西而手里没有炸药的话,那就只能自己造炸药。
因此,李景对炸药的研究确实比孙元化高明的多。
但是有一样,李景摆弄的炸药全都是高危炸药,以现在的储藏工艺根本储藏不了,这也是李景不敢生产现代炸药的主要原因。
不过只做发射药的话,危险系数就会大大降低。
只是李景当时正在河南赈灾,根本没有精力研制生产什么发射药。
现在李景回来,自然要帮孙元化解决火药的问题。
在经过仔细计算以后,李景生产出一种介乎于黄色火药和黑色火药之间的一种火药,这种火药威力没有黄色火药大,但是比黑色火药高,用来做发射药没有任何问题,而且危险性远远低于黄色炸药。
发射药的问题解决了,还要解决弹头里面的火药问题。
这个比较难办,因为危险性太高,不敢在军工厂里面存放,只能另寻地方。
好在当初建厂的时候,军工厂的后面就是山,李景一边生产炸药一边开山,愣是在山里开出一个巨大的山洞,然后才下令正式生产炸药。
把孙元化的问题解决了,李景又赶到水泥厂,原来水泥生产出来以后,大家不会使用。
生产水泥是比较简单的,中条山地区盛产石灰石,把石灰石砸碎缎烧就是水泥,当然这种水泥的凝固力还差一些,不过缎烧石灰石需要使用煤炭,煤炭燃烧后剩余的煤灰渣按照一定比例添加到石灰石中缎烧性能就会好一些,这种水泥其实就是普通建筑使用的矿渣硅酸盐。
水泥生产出来,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