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燕山夜话 -邓拓1095-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中。明皇嘉重之,每事优异。将行,泣涕。上 问:何所欲?曰:臣有男,未有定名,幸陛下赐之归乡里之荣。上曰:为道之要莫如信, 孚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卿之子必信顺人也,宜名之乎!再拜而受命焉。久而语人曰: 上何谑我也。我是吴人,乃瓜下为子,岂非呼我儿瓜子耶?”
  象贺知章这样的知识分子,也太多疑了。这位自号“四明狂客”的大文学家,生活 放诞不羁,往往饮酒作乐,歌哭无常,当时被列为“饮中八仙”之一。大概因为他平时 饮酒过度,酒精中毒,神经有些不正常,所以性情乘舛,疑心忒大。他要求唐明皇给他 的儿子起个名字,唐明皇以信孚中外的孚字为他儿子的名字,这本来是出于好意,他却 怀疑唐明皇讥刺他的儿子是瓜子。这不是神经过敏又是什么呢?
  看来有一种多疑的人,不管你说什么话,他都有可能怀疑你是在讽刺他。对于这种 多疑的人,漫画是绝对看不得的,如果漫画上画的又是与他有关的题材,那就更不得了, 准保他会怀疑这漫画是讽刺他的。这一次华君武同志的漫画,引起了两位朋友的怀疑, 虽然是很偶然的,而且情况也不严重,可是,我想类似这样的事情恐怕不是个别的。因 此,愿意借此机会提请朋友们共同注意,对漫画要采取正确的看法,不要处创从个人立 场出发,动不动就发生怀疑,那样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燕山夜话(五集)  马后炮
  现时爱下象棋的人很多,象棋中的用语也就往往变成人们日常的口头用语了。“马 后炮”便是属于这种日常的口头用语之一。有几位读者来信问道:马后炮怎么会变成了 口头语呢?马后炮的原意究竟是什么?现在我们说的马后炮与它的原意是相符的吗?
  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人们口头上常说的马后炮,到底尽包括些什么 意思呢?我没有进行普遍的调查,似乎也不需要甚至不可能对这一类问题进行普遍的调 查,因此要想对以上问题,做出完全肯定的回答还有困难。但是,大体说来,人们日常 所谓马后炮,主要是指的人们主观认识和行动落后于客观实际的某些情况。
  当着一件事情发生以后,如果我们没有及时地采取必要的措施,而是过了许久才采 取一些措施,那么,照一般人的口头语,这就叫做马后炮。如果我们对于这件事情发生 的原因、经过等等,也是在很久以后才弄清楚,那就更要被批评为马后炮了。这就可见, 马后炮在一般人的口头语中,总是带着消极的涵义。这一点似乎是很明显的了。
  然而,马后炮原来的意思是否果真如此,却还需要再做一番查考。从何处去查考呢? 这又是一个难题。在历史上象棋出现的时间可能稍晚,起先人们只下围棋,而不下象棋。 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载:“奕,围棋也。”这就可见围棋出现的时间最早,所以 凡是下棋都指的围棋。又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 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把围棋说成是尧舜所创造,这当然是荒唐的;但是, 张华此书至少可以证明围棋在晋代以前就出现了。其他类似这样的说法还很多。周秦诸 子及《山海经》上也都有关于奕棋的记载,大概围棋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很流行,当 无疑义。
  不过,围棋只有黑白之分,无法运用什么马后炮之类的战法。马后炮只能用于象棋, 这也是毫无疑问的。而象棋的出现,据汉代刘向的《说苑》所载,也在战国时代。这是 否可信还待考。至于有人说象棋也是创始于舜,那是杜撰。还是刘向说的创于战国时代 较有可能性,他说:“雍门周谓孟尝君曰:足下燕居斗象棋,亦斗战之事乎?”又说: “燕则斗象棋而舞郑女。”照这个说法,战国时代已经有了象棋。不过,当时的象棋究 竟是什么样子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多数古籍的记载,象棋被公认为北周武帝所创。如明代的杨慎、胡文焕、谢肇 淛等人都抱这样的看法。而且北周庚信有《象戏赋》《进象经赋表》两篇作品可以作证。 所谓象戏指的就是下象棋的游戏,所谓象经乃是讲解象棋的图经。
  有了象棋的以后,马后炮也就出现了。
  古代的象棋当然和我们现在的象棋还不一样。按明代胡文焕的《事物纪原》所载: “象棋乃周武帝所造,有日月星辰之象,与今象棋不同。”这里虽然提到日月星辰之象, 实际上什么样子还不能确切知道。而明代上距北周,历时太久,传述也未必可靠。倒是 宋代司马光的《古局象棋图》颇有参考的价值。此图以战国七雄并峙之局,列为象戏。 七国各有一主将、一偏将、一裨将、一行人、一炮、一弓、一弩、二刀、四剑、四骑。 这就是说,一盘棋分七个部分,代表七国,下棋的人可以七个,也可以六个、五个、四 个、三个、采取合纵连横的方法;每一国有十七个棋子,其中四骑等于四个马,但是只 有一个炮。这个炮的行动规律与现在象棋中的炮差不多。图中说明:“一炮,直行无远近,前隔一棋乃可击物;前无所隔,及隔两棋以上,则不可击。”
  这个规定显然与现在象棋中的炮基本相同。至于马的行动规律,图中又说明:“四骑,曲行四路,谓直一斜三。”
  不难设想,有四个马,可以曲行四路,那末,尽管只有一个炮,而马后炮的出现机 会一定要比在今日的象棋中更多一些。因此,我们无妨下一个断语,就是说:马后炮是 随着古象棋的出现而同时出现的。
  但是,在古象棋中出现的马后炮,是很厉害的一着,它往往可以“将死”对方,正 如现在象棋中的马后炮也常常是能致对方于死地的绝招一样。这们看来,马后炮原来的 涵义是积极的,根本不同于现时人们口头所说的马后炮的那种消极的涵义。
  从积极的涵义转为消极的涵义,这个变化太大了。然而,这类事情却也是常有的, 岂只马后炮而已哉?
 

  燕山夜话(五集)  “三十六计”
  看到一本题名为《三十六计》的油印小册子,据说原书是一九四一年从陕西邠州一 个旧书摊上发现的,后来由成都兴华印刷所翻印。原书是手抄本,题下注有“秘本兵法” 字样,著作的年代及著者姓氏不可考。这个油印本是照翻印本重印的。
  仔细一看,这个油印本的错字很多,文字也有许多地方不通,似乎可以断定它所根 据的原本决非古书,也不是名家高手所作。不过,它列举了三十六计的名目,并且引述 了古代兵家用计的实例作为证明,这是它的可取之处。
  以前曾经有人讲解过三十六计的内容,与这本小册子稍有不同。这本小册子所说的 三十六计是: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 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 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 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 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这里头没有增兵减灶、 十面埋伏、虚张声势、诱敌深入、拖刀计、疑兵计等名目,而把打草惊蛇、无中声有、 树上开花等都开列进去,似乎也不算妥当。
  究竟三十六计应该包括哪些内容?解释有出入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多想想就 能明白,因为古人所谓三十六计,原来并没有详细的内容,只是借太阴六六之数,表示 阴谋诡计,多端而已。后人加以推演,才出现了不同的解释。其实,象这一类问题,大 可不必过于拘泥,以致食古不化。
  那末,在古代是否有人谈到三十六计呢?最早谈到它的是谁呢?据我所知,最初提 到“三十六”这个数目的很多,例如说“三十六郡”、“三十六兽”、“三十六禽”、 “三十六国”、“三十六行”等等都是,而引伸为三十六计的,大概以《南齐书》《王 敬则传》为最早。
  王敬则是南北朝时代齐高帝萧道成的辅国将军,封寻阳郡公,不识字,性甚警黠; 齐明帝萧鸾嗣位,杀害旧臣,王敬则起兵造反,大败被杀。当时齐明帝病危,他的儿子 东昏侯萧宝卷听见王敬则造反,正要准备逃走,这消息传到王敬则耳里,才引出了三十 六计的一段话来。《南齐书》卷二十六《王敬则传》中关于这一段话有如下的记载:“时上疾已笃,敬则仓卒东起,朝廷震惧。东昏侯在东宫……谓敬则至,急装欲走。 有告敬则者,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同样,在《南史》卷四十五《王敬则传》中也有这一段记载,并且有“汝父子唯应 急走耳”的一句后面,还加了一名话:“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
  由此可见,所谓三十六计与檀道济避魏的故事直接有并,必须进一步追根究底,把 它弄清楚。究竟檀道济是什么人呢?
  他避魏的故事情节如何呢?
  檀道济生活的时代稍早于王敬则。他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开国武将;宋文帝刘义隆 即位以后,他被进封为武陵郡公,拜征南大将军,督师伐魏,三十余战皆捷,后以粮草 不继,巧计退兵。可惜《宋书》卷四十三《檀道济传》中对当时情形记载极不完全,它 写道:“道济进至济上,连战二十余日,前后数十交,虏众盛,遂克滑台。道济于历城全 军而返。”
  这个记载过分略,看不出什么情形。但是,《南史》卷十五《檀道济传》却写得比 较清楚,它说:“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 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俱说粮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