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李云聪在心中表示一切都服从项玉的安排,但是项玉还是不敢冒这个险,毕竟五千人的军队不是个小数目,还是先让他们的军队和主将分开比较好一点,虽然这样做可能会让李云聪心里稍稍有点不舒服,但是为了台湾日后的稳定,既然他现在已经开了这口,项玉自然是要将事情做的彻底,以免为以后留下隐患。

自此,梁朝在台湾岛的势力就被彻底拔除干净了,明军成了岛上的主人了,项玉于是下令士兵们做好准备,一等台东那边李玉聪动身的消息传来,大军就启程返回基隆。

虽然明军主力要返回基隆,但是台湾南部这边不能不留下军队和行政人员,项玉思考良久,最后将邓明的部队留了下来,他手底下面有五百人,目前维持台南一带的稳定与安全是足够了的,万一将来有重大的战事,基隆这边也会派遣援军的,而且等到台南一带稳定了之后,明军就可以在这边招募新兵。

邓明是最早跟随项玉的几名亲兵之一,只不过他在明军中间没有张三亮张聪两张那么耀眼,之前一直是项玉身边的卫队对长,被提拔成五营营长的时间并不是很长,不过项玉知道他的优点,那就是处事比较稳重性格比较沉稳冷静,因此项玉才将他放在台南,既是对他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他的一种考验。

至于台东的局势就要稍微显得复杂一点,目前哪里还有无五千名梁军还没有解散,因此项玉派出了张聪前去台东,并且调派给他一千五百人的军队用于安定局势,好在台东距离基隆的距离比较近,所以项玉这边也比较好照顾到,日后等待局势稳定之后再将张聪和明军撤回来一部分。

而在台南等候的这一个月的时间之中,大陆的情报人员也传回来了消息,原来冯信确实是逃到了福建,他向福建的耿精忠求援,要求他发兵帮助他收回台南,被耿精忠拒绝了,而清朝京城传来消息,四位辅政大臣以大清水军巡防压力繁重,台湾不毛之地太过于偏远为由拒不出兵,如此一来项玉心中的那份担忧才终于放了下来,于是便令海军舰队先行搭载一批辎重物资返回基隆,陆军部队随后启程。

明军在六月底七月初启程返回基隆,队伍中不仅有三千名士兵,一千多名后勤的民夫,还有三千多人的梁军俘虏,这些倒霉蛋都是要被送到矿上去上工的,明军未来的铁矿的开采就要指望在他们的身上了。

由于天气炎热,明军行军的速度并不快,军中的轻重伤员和大部分的医务人员都搭乘战船从海路先行出发了,这样一来走陆路的士兵们就要稍微轻松一点了。

十天之后,明军终于抵达了基隆城下,海军这个时候已经回来了七天了,不得不说海路确实是比陆路要快很多,陈永华这个时候带着基隆里面百姓和士兵们在城外迎接明军的凯旋,项玉也适时地宣布士兵们放假三天,结果明军士兵们一个个兴高采烈,其实这三天时间稍微休息调整一下就没了,也干不了什么事情,因此他们自然就要抓紧时间了。

项玉和陈永华寒暄一阵,将这次作战的一些经过和战况也都给他介绍一遍,其实这些东西从明军前线发回来的战报上面陈永华已经大致了解一些,不过这个时候听项玉讲来,还是感觉血脉喷张,尤其是讲到明军和梁军在台南城的北门街道里面的那一场大战,更是听得他激动不已。

陈永华虽然是个文人,但是他的骨子里其实一直是想当一名将军的,只是项玉这个时候更需要的是一名更够在政事上帮助他的人,所以陈永华的梦想便暂时没机会实现了。

陈永华这边也给项玉介绍了基隆最近一旦时间的发展,这也是项玉比较关心的,他扫了一眼,见将军府内只来了林管家和几名下人,松下美惠子并没有来,不由得有点奇怪,不过这也好,正好给他时间和陈永华了解更多事情。

他将一些东西交给府里的管家,先没有急着回府,而是跟着陈永华来的了市政署,所谓市政署其实就是一个城市的管理人员办公的地方,只不过这个名字在项玉这边搞的有点奇怪,众人一开始都不习惯,在明朝小一点的县城里面有县衙,大一点的州里面都有州府,市政署众人还是第一次听见。不过时间一长大家也都习惯了。

在项玉出征的这段时间内,由于海军战船大多也随军出征了,所以这两三个月从大陆方面接送过来的移民人数有所下降,不过对岸还有很多人在等着船只的接送,随着海军的回归,运输船只的安全有了一定的保障,这些人也会很快的运送到台湾来,只是眼下基隆市政府面临一个很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没钱了,新移民的安置需要房屋和粮食,甚至是帮他们开垦荒地,提供种子和农具,这些都需要花钱,加上这段时间明军造船厂那边的战船建造的速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造船厂那边也需要钱,陈永华后来想了一个办法,将船厂造出来的船只卖给基隆的海商们,之前他们都是租的政府的船,因此装货量和出航次数以及航线选择方面都只能接受政府的方案,这虽然便于和贸易国口岸的管理,但是对于商人们来说这其实是一种制约,所以陈永华提出了这样一个卖船的方案很快就得到了商人们的响应,商人们将船厂已经造好的船只抢购一空,甚至还预定了船厂接下来的将要生产的船只,这给基隆市政府提供了一大笔钱,终于使得他们不至于面对无米之炊的境地,但是这件事情并不是长久之计,对于新移民和各方面的建设还是有很大的资金缺口,所以这个时候陈永华向项玉张口要钱了。

项玉在之前东都之战里面缴获了不少的金银珠宝,他还打算将这些钱花在新技术和一些武器的研发上面,看来这个计划是泡汤了,眼下在清廷发觉之前,人口战略才是第一要务,其他的事情就先缓上一缓吧。

第一百一十四章北方变故

陈永华显然是知道明军在台南缴获的这笔钱的,因此才会在项玉还没用将它用出去之前就开口要这笔钱。其实这个时候从沿海一带吸纳过来的人数已经超过了十万人了,东南沿海一带的很多百姓在清军的治下都在艰难生存,这根清廷这个时候的政策有关,尤其是福建一带地区,这里这两年才逐渐平息下来,之前一直是战乱不断,加上沿海一带居民的内迁,许多百姓都变成了流民,这给明军吸纳和转移人口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此时的福建已经被封给了耿精忠,他并没有意识到人口对于自己封地的发展的重要性,反而对于治下的这股流民感到十分头疼,因此即使知道有大批流民逃向台湾,他也是睁一只眼闭只一眼,但是相邻的广东和浙江的情况就要稍微好一点,局势也比较稳定,加上明军的人员的扩散还没有这么快,所以这两地的百姓来到台湾的比较少。

随着充足的人口的源源不断的补充,基隆的发展势必是会越来越快,因此周边的荒地的开采进度要加快,随着农田距离城市越来越远,因此一些村庄也慢慢建立了起来,这个时候还没有失业率这一词,但是项玉知道如果社会上的闲杂人等数量过多很容易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因此要想办法将这些人安置下来,原先的农民就让他们继续种地好了,渔民则让他们继续捕渔去,剩余的人员可以分派到工厂矿场去打工,年轻力壮的人员可以吸纳进入明军当中,而且这个时候台东和台南也都是明军的地盘了,这两个地方的经济发展也需要得到开发,因此适当的向这两地分流一部分人口也是很有必要的。

发展离不开投资,项玉这个时候有点关心基隆的银行发展的怎么样了,由于陈永华是分管银行的业务的,因此他便给项玉做了一个仔细的介绍,其实在这个时候,基隆的银行已经将业务扩大了几倍了,之前明军制造了第一批铜钱投放市场后,银行通过吸储放贷,将百姓手中的一批黄金兑换了过来,这部分黄金白银便成为了银行准备金,陈永华在调低了原来的准备金率,大量印发了铜钱,甚至是纸币,由于基隆和明军的政权比较稳定,前线的战事也都进展的比较顺利,因此银行的信用情况良好,不担心货币贬值,这个时候商人们通过贷款之后扩大了生产规模,然后对外进行贸易获得了丰厚的汇报,一些商人选择将这些利润用来偿还银行的贷款,另外一些商人则用这些钱扩大了生产规模,用心购置的设备和地产作为抵押,来换取更大的银行贷款,因此银行生产制造的钱不担心用不出去,加上居民们手里的钱这个时候大都愿意放在银行里面来储存,因此银行每天的流动额度非常大,这中间的差价也变得十分可观起来,这也是基隆市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

这一点上面项玉充分发挥了他的穿越人士身份的优点,后世的几百年的资本发展的经验都可以拿来借鉴学习,综合考虑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吸收双方的优缺点,一方面注重市场经济,鼓励和重视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将经济要害部门掌握在政府的手里面,以免逐利的资本家们会因为利益的驱动而危及国家安全,同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制度,以免政府部门变得低效贪腐。

项玉对于基隆的商业发展自然是十分满意的,不过对于商人的一些必要的约束和监督也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逐利的天性,资本家们都会想要通过各种方式来获得最大的利润,而要实现这一点在提高成交量和售价的基础上,尽量的压缩成本也是他们的一种考量,压缩成本一种是压缩生产原材料的成本,一种是压缩人工的成本,这个时候原材料在台湾的供应量并不大,因此商人们通常会考虑压缩人工成本,项玉对于这一点十分警惕,于是想到了要成立工人工会,来为工人的正当权益抗争。

这些东西都是要慢慢来施行的,两人讨论了很久,不知不觉已经到了傍晚十分,项玉自己也有点累了,于是便离开了市政署回来了家里。

他有点好奇,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