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项玉自己到伤兵营中巡视一圈之后心里面放心下来,虽然护士门的工作量比较大,需要照顾的病人比较多,医生的数量也不够,但是士兵们的伤势并不是很重,要知道在古代伤兵的致死率是非常高的,接近百分之七十的残死率,即使在两百年后的克里米亚战争之中,当时医学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可是伤兵们的死亡率还是高达百分之五十,但是明军的伤员中间并没有出现这么这么高的死亡率,一方面是因为明军军中的医疗护理条件比较好,救治的比较及时,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之前专门为每一名士兵装备的小型急救包,这个小包在战场上使用起来比较方便,这个时候的伤兵因为战伤死亡主要由于两个原因,一个是伤口失血,一个则是伤口感染。明军的这个急救小包可以在士兵们受伤之初就由士兵的同伴或者伤兵本人自己行给自己的伤口止血,可以有效地减少伤口处的失血,又能起到伤口跟周围环境隔绝的效果,以防止进一步的感染,给后续医疗护理伤口清创提供了时间。

这一仗明军虽然伤亡比较大,但是跟梁军的伤亡情况比起来,那时要好得多,梁军一共战死了超过六千名士兵,有将近三千两百名伤员,这些伤员跟明军还不太一样,他们大多数都是枪伤和炮击伤,要比明军严重很多,因此短短两天的时间里面,梁军的伤兵就已经死去了超过三分之一了,这倒不是明军这边偏心或者照顾不够,主要是他们的伤情和失血情况使得他们的救治变得比较困难。

除了伤兵以外,明军一共俘获了一万一千名梁军士兵,他们之中大多是都是战前刚刚招募的新兵,项玉将他们交给明军去城中各处清理干活,完事之后就会将他们放回家去,他们之中如果有人愿意留在明军中间,项玉自然也不会拒绝的,但是对于那些梁军之前的老兵,他们可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由于梁军军纪散漫,而且喜欢吃拿卡要,所以项玉并不打算接纳这些老兵,尽管他们是郑成功带出来的,底子还不错,但是如果一个人变坏了,再让他变好是很难的,项玉不想在这上面花时间,干脆将他们全部打发道矿上去上工算了,反正日军战俘很快就要被送回日本去了,矿上这个时候正好比较缺乏人力。

除此之外,明军一共缴获了长短枪三千五百余支,火炮三十五门,冷兵器上万件,火枪全都是老式的火绳枪,这些对于项玉来说没什么意义,明军也用不上,也许还能发给民兵士兵,毕竟这个时候民兵的队伍还在不停的扩张,至于缴获的冷兵器项玉就完全没有了兴趣。

另外明军还从三座城里面搜出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和一些珠宝首饰,其中黄金一万三千五百两,白银一百五十万两,珠宝首饰若干,这些大多数是这些将领们的私人财产了,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是海盗起家,他手底下的将领自然都有一定的私财,这些也都不奇怪,加上之前荷兰人留在城中的财产,这些加起来都被明军缴获了,冯信逃跑的比较匆忙,并没有携带很多的财宝随身,因此明军的收获还是比较大的。

这笔钱可谓是大大缓解了项玉眼下的财政紧张,明军和基隆城之前的一些列发展消耗了大量的金钱,虽然这个时候基隆城里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税收,但是这跟明军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研发、武器制造、士兵的军饷所产生的消耗比起来实在是入不敷出,而且这个时候基隆的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也不能增加税率,所以明军的财政越来越吃紧。

尽管项玉很早之前就定下了以战养战,通过对外战争来获得收益反哺给自身的发展,但是真正到了战争将要打响的时候才知道原来打仗也是很消耗财力的,战争就像是一场豪赌,赌赢了就大赚特赚,一本万利,赌输了的危害那真的是难以形容。

明军在台南一直停留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城内之前的破坏清理干净了,梁朝的皇城此时也已经被明军拆毁了,剩余的宫殿改造了一下,做成了明军在台南的政府办公点。

随着局势的日渐稳定,之前逃走的一些百姓此时也陆续返回了台南,项玉也派人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并且交给他们种植红薯的技术,只等下一季红薯收获了之后就将种子分发给广大农户,其实红薯是可以根茎采摘生长的,但是由于技术部成熟,项玉担心一旦弄不好农民们地里面再种植别的作物就来不及了,因此并没有推广这一技术。

此时台南周围之前种下去的早稻已经陆续到了收割的季节,明军士兵们帮助农民们抢收稻谷,这里面有很多土地的主人已经跑了,所以明军自己也得到了不少的粮食,这也使得明军的后勤队们可以稍微的松下一口气了,这段时间为了维持几千大军的粮食和物资供给,可把他们累的够呛。

解决了台南的事情,项玉眼下就面临着台湾最后的一个割据势力,台东的李云聪了,这家伙手里面还有五千士兵,占据着台东一点动静也没有,整个东都战役期间他都没什么反应,项玉自己也都有点疑惑,不知道此人心里打的什么算盘,说他聪明那也是真的聪明,早在战前的一些列举动就成功的骗过了明军,因此项玉才会有点重视这个对手,甚至担心他会趁着自己和梁军主力在东都城下决战之际率军偷袭自己,因此在东面布下了许多眼线,但是这人却并没有这样做,虽然东都之战结束的很快,但是他不可能一点动作也没有啊,可是却完全没有发现他有任何一点点的动作。

项玉摸不清李云聪想要干什么,其实后者这个时候也在犹豫,李云聪确实没有想要趁着明军和梁军决战之际趁机偷袭,这并不是说他没有眼光,只是他心里似乎觉得像冯信这么弄下去台湾是好不了的,反而由于他所在的地方比较靠近基隆,因此从一些从基隆过来的商人哪里了解了一些基隆发生的变化,他对项玉这个以前名不见经传,但是此时却已经是台湾岛内如日中天的人十分钦佩,钦佩他在那种条件之下竟然短时间之内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步步的将基隆这个地方建设起来,不仅如此,他手底下的明军的战斗力和梁军相比确实是要高出不少,不仅是武器装备更加优良,而且军队从士兵到将领的面貌都显得朝气蓬勃,这又让他有些羡慕。

李云聪今年不过二十三岁,他还很年轻,他不想默默无闻的度过一生,总想要干几件轰轰烈烈的事情,再加上他是一名汉人,面对此时祖国山河沦入异族之手,他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怎么恢复汉人的大好河山,因此他才没有出兵,因为他不想对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动手,这是汉人的最后希望,李云聪不允许他毁灭在自己的手中。

考虑了良久,李云聪终于下定了决心,他取出纸笔,提笔写下一封书信。

第一百一十三章回到基隆

正当项玉在明军休整完毕,准备对台东用兵的时候,李云聪派人送来了他的信,项玉虽然有些诧异,不过还是觉得这似乎是在情理之中,他打开信件,李云聪在信中表示愿意将台东拱手送出,不愿意台湾这块土地再遭受战火了,他还表示愿意追随项玉,完成兴复大汉民族的大业。

李云聪在信里面写的比较模糊,很多事情都没有明确交代,比如虽然说愿意放弃台东,但是却并没有说他自己和麾下的军队如何处理,是否还是驻扎在原地,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实际上还是割据着跟现在没有分别。这使得项玉有点怀疑这是他使出的缓兵之计,但是项玉想了半天也没想明白他这缓兵之计有什么作用,明军眼下已经休整完毕,确实是到了要用兵的时候了,但是就算是他缓过了这一阵,他又能利用这些时间干些什么事呢?项玉想不太明白,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他想拖到酷暑时期,这个时候已经到了六月末了,正是一年之中天气最热的时候,这个时候对外用兵确实是比较麻烦,因此这一仗项玉也不想打。

既然如此,项玉于是提笔回了一封信,将李云聪在信中没有写明白的事情注意问到,看看他是不是在使缓兵之计,同时也肯定了他为国出力的抱负,对他的投靠表示出欢迎。

这些都是一些没有营养的套话,项玉本来是很不屑的,但是这个时候不能将话题闹僵,能不用战争的方式和平解决自然是最好的,都是汉人兄弟没必要自家打架让外人看热闹,多丢人啊!况且眼下台湾的人口本来就少,打仗再死一点,就更少了,这都不是项玉想看到的。

写完这封信之后,项玉就没有下令让明军士兵准备作战了,这个时候天气确实是热,动一下都大汗淋漓的,别提行军打仗了,那简直就是遭罪。加上这个时候又没有空调冷气,对于项玉这个宅男来说,简直恨不得一天都要泡在水里面才能解暑。

安顿好台南的事情之后,眼下就安心的等待台东李云聪那边的消息了,如果不用作战的话,明军是时候该撤军回到基隆了,出来已经将近两个月了,不只是普通的士兵,就连项玉自己也有点想家了,也不知道家里的那个她是不是在每天翘首期盼自己的回归呢?

李云聪的答复比项玉预想中的还要更快一些,李云聪在信中对项玉之前的问题一一进行了答复,他表示自己手底下的军队可以交个项玉整编,明军可以派军进入台东驻扎,他本人将会跟随项玉回到基隆去。

这使得项玉稍稍感到有点意外,这也排除了之前他的猜想,李云聪看来是真的想要投靠自己,并不是一时的缓兵之计,这也也好,省去了很多麻烦事,项玉于是又给李云聪回了一封信,在信中让他等自己返回基隆的时候跟自己一起回去,至于手底下的军队,如果是新兵的话就全部解散了,老兵的话暂且留在台东,等候明军过去接受。

尽管李云聪在心中表示一切都服从项玉的安排,但是项玉还是不敢冒这个险,毕竟五千人的军队不是个小数目,还是先让他们的军队和主将分开比较好一点,虽然这样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