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热门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明末当皇帝-第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的想法可不止这些,我想在基隆城里面办学校!让城里面的小孩都能够上学,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决定国运,我们不能够再耽搁了,这件事情必须马上筹办。”项玉斩钉截铁,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

“办学校?你是说像太祖立朝之初时创办的国子监这样的太学?”陈永华有点点惊讶。

项玉知道明朝的国子监,朱元璋立朝之初在南京创建了国子监,为朝廷培养人才,以供各地选用,但是项玉想创办学校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想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接受新的知识,并不全是一定是为政府部门提供人才,还可以为社会为企业提供优秀的人才,其出发点是要比朱元璋更高一筹的。

“嗯,其实区别不大,但是我办得这些学校不单单是只教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学问,而是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理念,学以致用,使得我们的整体的科学水平得到提升,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巨大的知识人才。”

项玉的这些话在陈永华听来是十分诧异的,这个时候中国可以说是世界唯一的大国,西方洋人在他们眼中只是蛮夷,完全不能入眼,虽然明朝后期从洋人手中购买了一部分的红衣大炮,但是这种看法仍然没有改变。陈永华虽然比较开明,但是也只是对于洋人不是那么反感而已,他切身接触过洋人的先进武器,确实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要说西方有什么先进的知识和理念,这一点他是不赞成的。

“将军准备如何开班学校,我的意思是将军准备让谁来教导这些学生呢?”陈永华没有直接反对,不过他的问题显然是要泼项玉的凉水,基隆城里面并没有洋人,既然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那么这些老师该又谁担任,上哪里去找呢?

项玉看起来早有准备,他微微思考了一会说道:“这件事情其实也不难,我们先让孩子们上学识字,等他们年纪稍微大一点再交给他们一些更加复杂的知识,我准备亲自编写一部分的教材,然后单独培训一部分的老师,让他们代为将这些知识传播下去。”项玉自信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在这个时代是绝对够用了。

陈永华虽然还是有些将信将疑,但是见项玉这么坚决而且自信满满的样子,似乎确实是有很大把握的,因此也没有在反对。

“所以将军来我这里来找我是想让我编写新书的教材了?”陈永华笑着问道。

“这件事情肯定是非你莫属了,原先朝廷的那一套什么四书五经,八股文什么的我都不认可,这些东西交出来的学生各个看上去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其实肚子里面并没有什么真材实料,满腹经纶到头来治理的国家是满目疮痍烽烟四起,这样的教材我项玉是真心看不上眼。”项玉的这番话说的有点以偏概全,但是明朝的科举制度中的只重八股轻才华也确实存在,而且后期确实是显示出了它的弊端,所以陈永华也没有反驳。

“那将军你准备让我怎么编写教材呢?我是说四书五经都不要,学生们也不考八股文,那么他们学什么?”

“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根据他们的年龄的不同将教材分类,年幼的编一些简单的汉字供他们学识,其中编排一些童话故事以吸引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在往上则增加一些简单的文章,比如历代出现的英雄人物及他们的时机,编成故事模式,引导他们的志向······”项玉将自己心中的想法意义说出,其实他是参照了后世天朝的教育课本的,但是里面有很多改变,并不像天朝课本那样红果果的宣传什么什么好,而是通过宣扬中华的传统优良文化,使得这批学生能够从小就树立起爱国的思想,未来也能够投身到位国家的建设中去。

项玉和陈永华两人一直商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最终确定下来了创办学校和编写教材的一些列方案,这时基隆的安全局势比较稳固,所以项玉决定亲自来做这件事情。

首先就是要统计一下基隆城里面目前的学龄儿童的数量,这一点好在之前难民们迁徙过来的时候都有过登记,这种登记和后世的户籍政策很像,将一家人的全部详细资料登记在册,又有点像是后世的档案一样。

经过统计之后发现城中大约有三千五百名年龄在五岁之十五岁的儿童,年龄高于十五岁的这个时候基本上都入厂区帮活或者下地去种田了,没有时间再回来读书,五岁一下的儿童又显得年龄太小,所以就取了五岁以上,十五岁以下这个范围。学校分为九个年级,并不是像后世的那么长时间的教育,项玉将小学六年级分为三个年级,中学高中分为四个年级,大学则分为两个年级,升学的制度和后世一样,是择优录取,但是并不是单单只看成绩,还要看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实践能力,联想能力,思维开拓等方面的因素。

三千五百名适龄儿童,这个数字有点庞大,项玉想根据基隆城的特点,在南北城区分别开设两个学校,以方便学生们就近读书,毕竟这个时候住在城外面的人口也有不少,两个学校之后也可以以相互之间进行比较竞争,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这一点项玉也考虑在内。

既然分成两个学校,那么平均下来两个学校的学生数量在一千七百人左右,实际上基隆城南边有大量的农民、工厂和工人,因此南边学校的人数肯定是要比北边学校的多一些,所以两个学校的实际规模会有一些差别。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世那样的钢筋混领土,房屋也不能够建的太高,所以学校的占地面积就得很大,南边还好解决,之前明军在城南有一处校场,可以将这个校场腾出来留给学校做地基,北边只能在居民区后面的大片空地上面重现搭建,所以北边的学生上学的路程可能要比南边的学生更加远一点。

初步规划是每所学校占地面积约三百亩,大约将耗时半年的时间才能建成投入使用,而这半年的时间里面项玉和陈永华则要将教材编写出来,并且交到印刷厂印刷出来,而且那些需要上学的儿童则必须挨个通知到家,学校是不收取费用的,学生施行走读制,每天吃了早饭之后来学校是,上午九点开课,上午有三堂课,中午的时候由学校免费提供午饭。项玉并不是强迫每一名儿童都要上学,毕竟有些儿童在家里面也是一个劳动力,加上各个家庭之间对于教育的看法也不一样,所以预计会有一部分的适龄儿童并不会前往学校读书。

为了筹备这项工作,项玉在原来的军部和行政部之下,另外创立了一个部门——教育部,前期面向社会招募一批人才,项玉将从他们中间挑选一些头脑灵活,接受知识能力比较快的人进行培训,将自己所要教授的知识先交给他们,再由他们交给低年资的学生。剩余的一部分人则负责将上面的政策挨家挨户宣传到家,使得每户人家都知道,让那些有想法要送孩子上学的家长们也都做好准备。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项玉一点都不敢马虎,全身心的扑上去了,将自己前世所学到的知识详详细细的全部编写出来,并且按照学龄的不同从易到难,由浅入深,主要包括数学、化学、物理和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其中最难的就是化学书的编写了,由于缺乏必要的设施及工具,很多东西都不能够视线,化学中的很多重要的实验、样本等到都没办法得到,项玉对此也没有办法,他于是将元素周期表详细的编写出来,并且将每一样元素的颜色形状等等外观特征描写出来,至少要先让学生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免得之后遇到了都不知道这是什么。

第九十三章惠子入学

松下美慧子这段时间倒是不见了踪影,不知道跑去忙什么事情去了,项玉这时候终于将一干教材全部编写完成了,他写的还是简体字,繁体字认识倒是认识,但是不怎么会写,这倒有点糟糕了,还要找人去将这些字誊写一边,改成繁体字。

其实新中国将繁体字简化成简体字这一点应该来说是汉字发展的必然趋势,繁体字的笔画实在是太繁琐,书写起来十分不便,简化成简体字能够使得书写变得简单起来,但是关于简体和繁体的争论即使在后世也一直没有停止过。

项玉之前就听到过一个段子,内容是这样的,一群人找来一百个小学生,其中五十名大陆学生和五十名台湾学生,大陆这边都是使用的简体字,而台湾还是繁体字。这些人让这群学生在课本上将“乌龟”两个字抄写五百遍,结果大陆这边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抄写,但是台湾的小朋友仅仅是抄写了一部分就已经写不下去了,结果研究人员就得出结论:大陆学生的耐心相比台湾学生更加优秀。

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大陆的“乌龟”两字的笔画简单,而繁体的“烏龜”两个字写起来却十分麻烦。

项玉心里一动,反正这个时候也没什么事情,于是就将印象中的简体字对照着繁体字全部写了出来,这个时候中国还是使用毛笔写字的,笔画多反而字写得倒更好看,或许正真要发生转变要等到人们习惯了用钢笔或者签字笔写字的时代了。

正当项玉正在安心撰写的时候,帐外传来了松下美惠子的声音:“你们大将军在里面吗?”

“好的,多谢你了小哥!”项玉嘴巴都歪了,她管帐外的亲兵叫小哥!

“大将军,听说你要办学校是吗?”松下美惠子看上去有点点兴奋。

“嗯,是这样的,学校的筹备工作已经在开始准备了,马上就要破土动工,半年之后咱基隆城里面就有两所学校了。”虽不知道她问这个干什么,但是项玉还是如实回答了她。

“真的吗?那真是太好了!”松下美惠子双手紧握,放在下颌下面,脸上笑容满面。

项玉一阵错愕,不知道自己要办学校她为什么这么开心,于是问道:“惠子小姐为什么一听说我要办学校就变得这么开心呢?难不成惠子小姐也有什么打算?”项玉揶揄着说道。

松下美惠子听了一点都不以为意,继续问道:“将军准备招收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